老家河南 军歌嘹亮

刘东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一”节,谨以此文献给园林科研工作者、园林职工,献给人民子弟兵,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献给电力、交通、民航、铁路、公安、爱心志愿者、绿城郑州的父老乡亲。</span></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郑州月季公园,宛如绿城郑州一颗璀璨明珠。走进画卷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1200多个品种、40万株月季争奇斗艳。百米藤本月季长廊,花藤缠绕,花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美不胜收。还有那自带仙气的“雾森秘境”,水雾缭绕间,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  东侧的诗词浮雕墙,刻满历代文人咏叹月季的诗句。在这里,晨练的人们与花交织成一幅美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郑州独特的浪漫与魅力,月季公园是人们健身、跳舞、唱歌、休闲会友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清晨,郑州月季公园的中心花园,总被嘹亮的军歌和红歌唤醒。歌声在花丛间流淌:《军人本色》《军中绿花》《小白杨》《咱当兵的人》《为了谁》《映山红》《长征组歌》…等。演唱者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月季盛放,与歌声相映,成了公园最动人的晨景——老歌里的赤诚,恰似花儿年年绽放,从未褪色。</p> <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前曾从事电力电视新闻宣传工作,退休后边走边拍记录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历史。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原二炮120部队退伍王培德老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退伍军人王培德,1951年5月出生,河南内黄县二安乡西花固村人。1968年2月﹣1987年1月在第二炮兵总字120部队95分队服役。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1987年转业在鹤壁标准件厂党办主任、劳资科长、销售科长,2011年退休。儿女在郑州工作,他落户郑州,每天早晨在月季公园唱军歌,唱红歌。</p> <p class="ql-block">  王培德说:内黄籍1968年入伍的第二炮兵战友共议撰写集体回忆录,战友曹贵林专程来鹤壁向我传达了这一重要信息,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好事,应当积极参与。就我的经历而言,36岁以前的19年部队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有汗水,有泪水、有鲜花、有掌声,更多的是充实。在首长和战友的帮助下,从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到一名部队基层干部,发生了很大的的变化,我由衷的赞美部队的生活:团结友爱、奋斗拼搏、全心全意、赤子忠心。</p> <p class="ql-block">  《长白励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内黄籍六八年战友回忆录,也是纪念参军50周年,书的封面写着:这个梦里有激情燃烧,有负重前行,也有咬牙坚持,更有快乐成功。不管怎样,知烟的往事过去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后记:战友聚会忆当年,皓首古稀不容缓,廉颇虽老尚能饭,撰集故事留人间。</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第二炮兵总字120部队95分队(后更名为80713部队),据说是张爱萍将军在长白山林区考察后定的点,附近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官兵们都叫它"将军石",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张将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王培德说:1979年5月,我经历一次到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送一枚东风3号导弹的任务。我是以80713部队保卫干事的身份参加的。5月初长白山下了一场大雪,上级通知我们带蚊帐去武汉执行任务,由于长白山当时天气很冷,所以我们就没有带蚊帐。到武汉已经是春暖花开,这里的黄瓜、西红柿、洋白菜已经上市,大家吃到了新鲜蔬菜,住下后才知道这里的蚊子又黑又大,我们经常晚上无法入睡。我们随后到武汉新兵家中借了蚊帐,才解决了蚊虫叮咬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为了保密,火车是以九字头的编号出现。每到一站停下,地方保卫人员佩戴枪支,面朝外执行保卫任务。车厢外面看着是普通客车硬卧车,里面实际上装着一枚东风3号导弹。到武汉后的交接工作由同去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p> <p class="ql-block">  王培德说:我19年的部队生活,经历了4次接兵和2次训兵,分别是1974年江苏常州接兵,1976年湖南平江接兵,1981年河北元氏接兵和1982年河南卫辉接兵,前3次我是以指导员的身份去的,第4次是以营长的身份去的,接兵是负责1、2个乡的走访,做到每个兵要走访到,每天走几十公里,吃饭要给老乡家留0.25元的生活费,虽说每天走访很苦很累,但为了部队的建设,我和我的战友们不怕苦和累,觉得很充实,感到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和1981年训练新兵2次,每次训练新兵的时间在十一月底开始,第二年一月底结束,这时在东北长白山里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有时零下30℃以下,新兵在雪地上立正、稍息、正步走,睫毛上结冻是常有的事,生活上吃的是以高粱米为主,我能够以身作将新兵带好,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站在队伍的前面,晚上总是战士们都休息后我才休息,同时安排好连队的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三大条令学习,较好的完成了训练新兵任务。</p> <p class="ql-block">  王培德说:采药每年6月份,随着长白山的冰雪融化,气温升高。各种树木开始发芽,雨后的小草开始茁壮生长,这时是挖细辛的好时候,细辛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两三寸长的绿杆,茸茸的叶子呈桃尖状,极像嫩嫩的红薯叶。</p> <p class="ql-block">  细辛是没有茎,没有蔓的,两叶中间是结种子的花蕾,挖下一棵闻﹣闻,有药味的芳香,它长在积土的石缝里,多生长在潮湿的大树下。这种植物不是单独生长,一旦找到就几十棵,甚至上百棵的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连队为战士们上山准备好了馒头、咸菜、开水,战士们带上小铲、水壶、背上挎包,三五成群开始上山采药,每人大约挖4斤左右,当时收购的价格是每斤0.6元,连队卖了这种草药以后可以买来电视机,体育器材或用来改善食堂生活。在部队我还经历过采山葡萄、捡山核桃、捡橡子等,但是挖细辛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  王培德说:我们在部队经常比赛唱歌,唱的整齐响亮就会受到官兵热烈掌声。我们最喜爱唱的一首军旅歌曲是“第二炮兵进行曲”。</p> <p class="ql-block">  《火箭军进行曲》: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我们是光荣的火箭军。大国长剑,威震苍穹,我们是钢铁铸就的长城。听从党指挥,热血写忠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兵演唱的一首军歌,由火箭军集体作词,火箭军著名军旅作曲家楚兴元作曲。</p> <p class="ql-block">  该歌曲原名《第二炮兵进行曲》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成立后更名为《火箭军进行曲》。该首军歌陪伴了二炮官兵几十年,将成为陪伴年轻的火箭军部队一起成长、激励这支年轻的部队勇往直前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二炮通化120部队岁月里的坚守与担当,在历史的长河中,二炮通化120部队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荣耀,铭刻下一段段热血与奉献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这支部队始建于1961年,最初为工程兵建筑部队,后隶属第二炮兵 。1965年3月,它移防至吉林通化,自此,通化的土地便与这支部队紧紧相连。当时,他们肩负着承建我国第一个导弹基地阵地建设的重任,在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开启了一场与困难较量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钻炮眼的风钻手们,双手紧抱二三十斤重的风钻,用尽全身力气将风枪钻入坚硬的岩石,电机轰鸣,尘土飞扬,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放炮手们在危险中穿梭,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哑炮,毫不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搬运工们一趟又一趟,扛起沉重的物资,每一步都踏出坚毅的力量;混凝土回填工在又脏又累的环境里默默付出,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他们化作了长白山青松翠柏间的守护英灵 。</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20团卫生队随部队从吉林通化移防到湖南省会同县,但通化时期的经历,成为了部队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通化的日子里,卫生队从基础建设到人才培养,从设备更新到技术提升,都在不断努力发展,为部队官兵的健康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到1993年,部队扩建为导弹旅,完成了从工程兵到导弹部队的华丽转身,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曾经在通化挥洒汗水的战士们,见证了部队一步步的成长与蜕变 。如今,虽然二炮通化120部队的番号或许已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却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作为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辉煌,见证着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强大。</p> <p class="ql-block">  火箭军前身为第二炮兵部队,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彼时,美国对华频频发出核讹诈,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核威胁。为打破西方核垄断,195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果断作出研制“导弹、原子弹,创建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决策。此后,一系列筹备工作有序开展。</p> <p class="ql-block">  1957年,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成立;1958年,哈军工成立导弹工程系;1959年,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营”组建 ;1960年,“东风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初步形成战斗力。1966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第二炮兵正式组建,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p> <p class="ql-block">  在后续发展中,第二炮兵部队不断壮大,装备逐步更新换代,从最初的苏式Р-2近程弹道导弹和国产仿制导弹,到换装国产中近程、中程弹道导弹,再到组建起装备近程、中程、洲际弹道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后,第二炮兵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多次重大试验和演习中展现实力,并于1984年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同年国庆阅兵首次公开亮相。此后,在党的领导下,第二炮兵持续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核导弹装备向核常兼备导弹装备体系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上升为独立军种,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如今的火箭军,装备先进,涵盖巡航导弹长剑 - 10、长剑 - 100,核常兼备导弹东风 - 21、东风 - 26系列,潜射弹道核导弹巨浪 - 2,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 - 5、东风 - 31、东风41等系列型号,初步形成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在反导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多次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p> <p class="ql-block">  在实战化训练与联合作战上,火箭军不断加强跨军种协同能力,通过多次演习验证多域作战能力,其“天 - 空 - 地”一体化指挥系统大幅提升作战效率。同时,持续开展高强度训练与科目创新,提升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快速反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  火箭军的发展壮大,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更深刻影响着国际军事格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未来,火箭军也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作战能力,守护国家主权与安全。</p> <p class="ql-block">鸣谢:接受采访的老师,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