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北 三 伏 好 乘 凉

若水

<p class="ql-block">齐鲁三伏热浪翻,</p><p class="ql-block">稍微动弹浑身汗。</p><p class="ql-block">避暑来到三晋北,</p><p class="ql-block">顿感凉爽颇舒坦。</p><p class="ql-block">雁门恒山凉意浓,</p><p class="ql-block">早晚需穿长袖衫。</p><p class="ql-block">山西版本阿勒泰,</p><p class="ql-block">森林草原芦芽山。</p><p class="ql-block">风光旖旎气温低,</p><p class="ql-block">此地常年无夏天。</p><p class="ql-block">走进万年冰洞里,</p><p class="ql-block">身着棉衣仍觉寒。</p>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一一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山西作家影视文化拍摄基地。</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北国门户,华夏脊梁。</p><p class="ql-block">雁门关,雄关漫道,英雄辈出。</p><p class="ql-block">雁门关,风雪中的守护者,岁月里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边关冷月,铁马冰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之咽喉,边塞之锁钥。</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王昭君出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岑山,西衔雁门,东接太行,南障三晋,北瞰云代,横跨宁武、代县、繁峙、阜平、曲阳,内长城蜿蜒其上,雁门、平型、紫荆诸关依恃为险。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自古为我国北方万山之宗主,舜帝封恒山为“北岳”</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均有祭封,史上有十七位皇帝祭祀恒山,是中国古代将域的界山,具有“国山”地位。自汉代建庙,整体建筑布局依山伴崖,殿宇设置含概了文、武、吏、礼所有的政权机构,涉及天、地、人、神、鬼诸界,深厚的祭祀文化,道教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现保留下的古建筑(群)十多处,大小庙宇、宫观三十多座,大小摩崖题刻二十多处。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道教尊为“第五小洞天”。</p>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真武庙</p><p class="ql-block">恒山真武庙原址始建于北魏时期,文革期间毁坏,2008年又按旧址重建恢复。真武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降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真武大帝本为颛顼的辅佐之神玄武,后来真武大帝接替北方天帝颛顼成为镇守北方的天帝,颛顼则成为统治阴间的酆都大帝。现在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中国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应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号,在全国影响极大,所以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天龙有八部,中华之祖龙。</p><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p><p class="ql-block">道经如是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净乐宫,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之后,生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国王和王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p> <p class="ql-block">《 咏 悬 空 寺 》</p><p class="ql-block">危楼半壁倚天擎</p><p class="ql-block">云栈斜勾万仞青</p><p class="ql-block">三教同檐风雷定</p><p class="ql-block">一龛悬世鬼神惊</p><p class="ql-block">半空星斗垂檐落</p><p class="ql-block">足底松涛带月听</p><p class="ql-block">凡心到此忽生翼</p><p class="ql-block">不羡蓬莱羽化升</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座落在恒山脚下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与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依照力学原理,巧借岩石暗托,凿洞插梁为基,梁柱上下相嵌,廊栏左右相连,是建在半空中的一组木结构建筑。唐代诗仙李白称其为“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巨观”。整个建筑占地125m,总体三部分,由禅院和南北二楼组成,大小殿阁40余间,最大的不足36m’,可为建筑奇绝,小巧玲珑。寺内供奉 ”释”、“道”、“儒”,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赞】</p><p class="ql-block">山门开处见佛光</p><p class="ql-block">遥接云冈气韵长</p><p class="ql-block">十万金身栖峭壁</p><p class="ql-block">千秋法雨润雕廊</p><p class="ql-block">魏风浩荡凝石魄</p><p class="ql-block">岁月深沉入骨凉</p><p class="ql-block">一瞬回眸千载过</p><p class="ql-block">沧桑尽在慈悲觞</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11,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近千年。塔高67.31米(相当于20层楼),直径30米,整体用3000吨红松木构建,零铁钉。全塔采用54种斗拱榫卯嵌套,形成柔性抗震结构,历经40余次地震、200多发炮击仍屹立不倒。木塔五大奇观:</p><p class="ql-block">1. 木构杰作。外观五层六檐,实为九层(含四个暗层),暗层中运用斜撑梁架,形成现代“筒中筒”结构雏形 。现存26尊辽代彩塑,底层11米高释迦牟尼佛衣纹仍带唐代遗风 。</p><p class="ql-block">2. 匾额宝库。悬挂54块历代匾额,顶层“竣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题,底层“天下奇观”系明武宗所书 。</p><p class="ql-block">3. 秘藏佛宝 。1974年塔内发现辽代刻经、佛牙舍利,其中《契丹藏》经卷填补了中国印刷史空白 。</p><p class="ql-block">4. 飞鸟屏障。塔周常年盘旋上万只麻燕,以蛀虫为食,成为天然“木塔护卫队” 。</p><p class="ql-block">5. 倾斜之谜 。塔身已倾斜15°(超比萨斜塔1°),因地基软硬不均所致,近年加固工程持续进行 。</p><p class="ql-block">木塔的科学价值: 堪称为建筑范本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梁思成1933年测绘时惊叹:“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其力学奇迹:斗拱结构可抵消40%以上地震能量,现代摩天大楼抗震设计仍借鉴其原理 。因保护需要,登塔已暂停。但绕塔一周可清晰看到54种斗拱形态变化,堪称“中国古代斗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百里林海海拔2100米高的芦芽山原始森林中,地下有一个超过百米深的万年冰洞。冰洞的终极深度尚未完全探明。 ‌</p><p class="ql-block">三伏天走进冰洞中,仿佛进入了冰的世界,即使是身着棉衣,仍感觉寒气逼人。洞内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床、冰笋等等,美不胜收,十分壮观。在现已开发百米深的冰洞中,分成上下多层。奇特之处在于,即使是在三伏炎夏,洞外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是寒气逼人、冰雕玉砌、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万年冰洞至今仍是地质学上的不解之谜,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地球上永久冻土层以外迄今发现的罕见大冰洞。冰洞腔体巨大,基本呈垂直桶状,下部仍有洞通往山体的深处。</p><p class="ql-block">冰洞内是个冰的殿堂,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菩萨、冰瀑、冰花等大大小小的景观,千奇百怪,晶莹剔透,无不令人惊叹,可谓“中华一绝,世界奇观”。</p><p class="ql-block">芦芽山万年冰洞是世界中纬度地带目前发现最大的冰洞,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以本地同外的气候条件而论,根本够不成结冰的环境,洞内的冰却一年四季不化,越往深处结冰越厚,且结冰期主要在夏季,冬季则是消融期。万年冰洞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怎么形成? 至今是待破解之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