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沙镇西澳漁村一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镇能出三位黄埔军校毕业生,这三位(金宗勋、张乃济、陈绪金)都出自西澳这个小渔村。堪称荣耀之事,值得为之一书,为此,笔者多方查阅了相关资料和采访家属,今天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张乃济。</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革命思想萌发,立志报国</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乃济(1914年3月—1950年11月),字耐之,民国三年(1914年)3月出生,霞浦县三沙镇西澳村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家有兄妹四人他排老大,自幼聪明好学,思想进步,父亲张世杰重视教育,1922年8岁的他就被父亲送入三沙高等小学(三沙中心小学前身)就学,1928年考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学(霞浦一中前身),开始产生民族革命思想。接受了不少先进思想。1931年就读于福建省立福州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在校期间,他接受不少新知识,开阔了眼界,并结识一批先进青年,忧国忧民之心与日俱增。他曾在学校师生座谈会上,痛切陈述国家败落的原因,以及自己为救国图存,希望救民众于水火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入长长的西澳口古朴石板小巷(右边为故居的外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乃济故居大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从小学校长到黄埔军校优秀学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毕业后回家乡,于三沙高等小学任教。1937年省立小教训练所二期中心小学校长班毕业,并出任三沙高等小学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告急,初中同乡同学杜星垣与李立、翁志英、庄鼎等霞邑四志士,胸怀报效祖国的雄心,先后奔赴延安。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训练部到闽东来招考。彼时抗战已到生死存亡最关键时刻,华北、山东也相继沦陷,战场已在长江南北沿岸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校长,然而国难当头,他毅然决定辞去校长职务投笔从戎。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的总是教导学生要爱国、要奉献,在国难当头自已当然应该以身作则,带头从军抗战报国。</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顺利通过考试后,张乃济与三沙另一名同乡陈绪金(此前还有一名西澳籍金宗勋1933年已入黄埔十期),赶赴福建闽西长汀集训数月。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共设立了九所分校。1938年秋,南京、南昌相继沦陷,日军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由湖北武汉迁至湖南武冈,改名第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1939年底入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被编入第十七期21总队4大队步兵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埔军校二分校校部</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生刚入校,规定为上等兵待遇,军官教育期是中士待遇。这时除入伍期所学的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内务规则、夜问教育等小教程继续列入课程外,又增加了战术、兵器、筑城等大教程以及交通学、航空学常识,另外还有政治课,如“总理遗教”“校长言行”等。同时,兼有战术作业。沙盘教育、现地测绘等实习课目。每周都发有学习进度表,除上午操场教练、下午野外演习外,其余时间都是上课学习。每隔一个小阶段还要进行射击训练和实弹射击,以及手榴弹投掷、劈刺等。除了学习和训练比较紧张,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睡的是通铺土炕,每人一条布薄棉被、一条粗劣毛毯。夏季一人一套单衣,两套白衬衣,布质之次还不如面粉袋。所发的一套粗灰呢军服,一双翻毛牛皮鞋,除星期假日外出和接受检阅让穿外,平时一概不许动用。冬季所发棉衣,新的不多,经拆洗过旧的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七期廿一总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军校里,他苦练杀敌本领、摸爬滚打、淬火成钢,学拼刺刀、学筑战壕、学枪械……,每天的训练紧张艰苦,很快成为一名优秀学员。毕业之际,除发毕业证书、证章、同学录外,由于成绩优秀,还被授予一柄佩剑(短剑),因剑柄镌“校长蒋中正赠(授)”,名曰:中正佩剑或中正剑,习称毕业剑。它象征荣誉与责任,是黄埔出身的显赫标志,是神圣的纪念物。1960年土改四清运动,珍藏于家中的同学录与中正剑被没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正佩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第十七期廿一总队同学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張乃济第二排左三</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寇深祸急、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黄埔军校成为无数热血青年神往之所,投考黄埔,是许多渴望抗敌御侮、复仇雪耻的爱国青年共同的人生选择。1942年2月第十七期毕业后大部分学员奔赴抗日前线,分配至三、四、六、九战区的野战部队担任排、连长带兵军官或参谋等职,驰骋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寇作殊死战。黄埔将星闪耀、师生奋勇,其爱国精神不仅激励着数万黄埔子弟,也鼓舞了广大士兵和民众,保卫疆土,守护家园,驱逐倭寇,振兴中华。</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出任军统闽东组组长</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乃济军校毕业后,据了解秘密加入地下党组织,因工作需要打入了军统闽东情报组从事军事情报工作。闽东组组长丘信坤于1943年4月调任福州稽查处情报股股长,由于闽东籍的人员少,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军统福建站站长王调勋对闽东情报工作很重视,让能力突出又是闽东籍的张乃济继任闽东组组长。1944年3、4月间,曾一度改派薛诚军为闽东组组长;同年底,因薛开展不了工作,又重新调张乃济任组长,为打击侵略福建的日军,提供了准确情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白皮红心”的国民党公务员</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1946年张乃济任省立三都中学教官,当时校长为魏锡勋。1947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5—6月“国统区”爆发了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三都中学进步学生也进行学生示威活动。事后国民党军警进行秘密抓捕,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通知帮助了进步学生黄芥青等人和其他地下党尽快撤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芥青,宁德八都人,原名黄为铭,1928年4月生。1946年18岁就读“福建省立三都初级中学”,1947年7月,时年19岁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黄芥青长子黄保和回忆说,父亲一生坎坷,生前经历的历次政治运动皆受到冲击审查。因此,平时在家里、在子女面前变得沉默寡言,特别是过去的事情只字不提,只是在几次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心情舒畅才与子女们说说过去的事情。综述如下:1946年时年32岁的张乃济与时年18岁的黄芥青在宁德三都中学是师生关系,1947年同时加入地下党组织。1948年春因三都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危急关头,时任教官张乃济协助黄芥青安全转移,随后黄芥青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家人的资助下,黄芥青辗转至上海,进入上海美专就读于国画系。1949年找到党组织并重新加入,1949年6月17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长途跋涉2000余里到达福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张乃济协助黄芥青撤离后,被调至杭州铁路局任职。据黄芥青后来与子女交谈的回忆中说,为报答张教官的救命之恩,一次到杭州出差还专门找在杭州工作的张乃济叙旧并请他吃狗肉。1959年,当得知妹妹黄玲铭与她霞一中高中同班同桌张祖望相爱拟结婚时,作为黄家长子,黄芥青知道那时张家被定性为“四类分子”,一般人都躲得远远的,为报答其父张乃济在三都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也认为张乃济就是地下党,他的儿子张祖望是革命先烈的孩子,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张乃济抗战后在宁德三都省立中学当教官,并在白色恐怖期间多次帮助该校中共地下党人(包括当时已经参加革命的黄芥青)尽快安全撤离,事后上海地下党还派专人到杭州铁路局拜访张乃济,这也充分说明张乃济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白皮红心”的国民党公务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黄芥青(前排左二)与弟妹们合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蒙冤罹难</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5月,张乃济回故乡三沙并参加城工部解放三沙计划,6月14日解除三沙警察所武装,收缴枪支三十四支,三沙宣告和平解放。 1950年10月,由于无法证明自己是地下党等原因,被怀疑有政冶问题而被捕,1950年11月在霞浦南门外罹难,时年37岁。据说临刑时还高喊共产党万岁!当年同被镇压的原国民党中央侨务委员、中央监察候补委员刘成灿指着张乃济说“你是共产党,怎么也我和一样下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除三沙警察所武装宣告三沙解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乃济表弟谢忠荣在世时也曾说过张乃济与杜星垣(国务院原秘书长、三沙西澳人)是结拜之交的小学同学,参加革命时曾有过书信往来,特别是解放初期在三沙被捕前还投信给在广州的杜星垣,改革开放时期杜星垣还多次回乡视察,在这期间还为祖望俩堂妹安排了工作,一个在省三沙渔业公司罐头厂,一个安排在三沙粮站。</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据三沙游击队队员、13岁就参加革命的黄方奎柏洋人,曾为游击队、地下党长途跋涉送信至水门、牙城、柘荣、周宁等地,也参加了解放嵛山岛、浮鹰岛、西洋岛的战斗。解放初期任驻军首长警卫员,文革时期曾任福安专区公安局局长,与张乃济有交往,回忆当时被逮捕时,张乃济还安慰他说没事,临刑时他也在现场,还听到乃济喊了三声共产党万岁!</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家属受牵连</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上山下乡热潮席卷全国,乃济一家四代成为动员下乡的对象,上至祖望母亲和祖母,下至一双儿女户口都移到了农村,一家四代到水门偏僻山村上山下乡,祖望祖母裹脚,行动不便。祖望一虞公亭家长和学生抬着裹脚的祖母,一路从三沙西澳口祖屋徒步到水门下乡点,他们一路上翻山越岭,艰苦跋涉,在偏僻小山村一呆近十年,那份艰辛可想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乃济生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张宁玉热爱教师职业,高中毕业后便到三沙双头岚和东山等地当民办教师,然而,因为家庭成份不好,不仅没能转正,最后还被迫放弃教书,1968年去渔司当临时工。据她回忆,小时候有人告诉她你父亲是被错杀的,被杀的第二天中央有文件下来说父亲不能杀。四清运动、文化革命运动都有工作组到西澳渔业大队,谈论父亲被错杀的事。这些都是她一位在渔业大队做出纳的朋友告诉她的,那位朋友交代她不能声张,所以她往后多年也都不敢声张。</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儿子祖望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小学(虞公亭小学、古镇小学、小皓小学)到中学(霞浦三中)任教三十多年,曾多次被评上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地区工会积极分子,同时还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感谢共产党的恩泽培育,希望能在霞浦革命史上能告知父亲张乃济的爱国精神挂上一小名,以为三沙众多学生应向先烈学习爱国爱乡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祖望(前排右二)一家人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福建省档案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纪念网一一黄埔军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埔同学录查询室”数据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埔同学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沙中心小学校史》199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家属口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