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甘孜至色达沉途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天上佛国,人间色达。</b></p> <p class="ql-block">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这么一个宁静的地方,它叫“色达”,色达是藏语,汉语意思是“金马”。</p> <p class="ql-block">色达是个县,这个县最有名气的地方叫五明佛学院,又称为色达寺,具体位置在色达县洛若镇喇荣沟,是一所宁玛派佛学院。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由一个叫晋美彭措的喇嘛上师创建。创建之初条件非常简陋,来皈依学佛的人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听闻了这个地方的修行机缘,纷纷前来学习佛法。</p> <p class="ql-block">来学佛的人在山间搭建了简陋的帐篷和木屋,作为自己修行的居所,但是有相应的制式要求,房屋外形色调相对统一,都是木制绛红色小屋</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学院逐渐扩大,形成了今天宏伟的佛学院景观,色达佛学院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原草场,蓝天白云,万万千千绛红色小木屋,延绵起伏,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佛学院的建筑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藏地一般寺庙,远看又有布达拉宫的既视感。五明佛学院在藏地影响力非常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p> <p class="ql-block">佛家五明是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传统五明学分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是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 这里的明是学问、学科的意思,五明就是五门学科,概括了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p> <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各有所求,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在色达,可能每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些不同东西。去过色达没有什么感慨,只有对建筑的震撼和对坚持的钦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马尔康西索民居</b></p> <p class="ql-block">西索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西索民居,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建筑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鲛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进入寨子铺着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户紧紧连成一片,走在青石板小路上,恐音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形成和谐的整体,鲜艳的图腾,房顶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嘉绒石碉建筑,是嘉绒民族意识,信仰,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卓克基土司官寨</b></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嘉绒藏语意为“至高无上”,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土司官寨始建于1918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原址上进行重建。卓克基土司官寨,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p><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 ,坐西北朝东南 ,平面略呈正方形,中轴线对称布局 。卓克基土司官寨建造年代虽短,但它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数千年积累的建筑技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民族发展史中的一段历史遗迹,而且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翻开红军长征的历史,远在川西北,偏僻的马尔康,在红军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年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地区,并将这作为红军北上的总后方和重要中转站,红军先后在境内经过、滞留、往返、驻扎达近一年时间,其中卓克基镇土司官寨因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驻留一周,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即著名的卓克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晚上露营扎帐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停车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