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来黔西避暑,在大方县奢香古镇找个地方暂住两天,酒店老板娘向我们推荐了一处近郊小众景点——-清虚洞。推荐的理由让我动心:天然野趣,游客少,出片。<br><br> 第二天早早出发,出县城就驶入森林公路之中,林密盘山径,驱车向霭间,打开车窗,晓雾涌入,还有几分寒意。这让刚逃离火炉的我们,顿生爽快。十公里路程半小时到达目的地,说实在的,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h3> <h3> 车近目的地,远远望去,是一座天生桥,有点像桂林的象鼻山静卧在山林之中。天生桥在西南喀斯特地貌中多见,主要由地下河长期侵蚀或溶岩塌陷,而导致洞穴顶板局部坍塌形成,残留的洞顶岩体构成天然桥体。有名的如贵州黎平天生桥、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桂林兴安天生桥等等。<br> 清虚洞不要门票,神奇的是车可直接开进洞内,可能是来的早,游人稀少。倒是有几车人马已在洞内搭起帐篷,正准备早餐,看样子已住了一阵子,这让我好生羡慕。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寻此安营扎寨,过起了山顶洞人的安逸小日子。</h3> <h3> 清虚洞原名穿洞,又名大洞或千虚洞。洞内由几块砂坝和草坪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一条小溪穿洞而过,水声激荡,流入洞下一个更幽深的溶洞。洞口与陇公田坝相连、内外足有上万平方米的开阔地。离洞口不远处有大片荷塘,正是荷花绽放的季节,一阵清风拂过荷塘,荷叶翩翩起舞,荷香四溢,令人流连。<br><br> 清虚洞是一座山体巨大的溶洞,是由天生桥、天窗洞、溶洞而组成的神奇喀斯特景观。洞的四围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洞顶多处滴水扯着细线飘落,带着山泉般的清凉。巨大的山体洞中有洞,透过天窗东望,顶接蓝天,洞吞丽日,别有洞天。<br> 1998年,美国洞穴基金会、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组成联合考察队,对该洞进行实地测量,该洞桥高178.25米,跨高105.25米,拱桥跨度最大处127.35米,最小处77.69米,桥身长400米,宽200米。该洞的规模比之前报导的世界吉尼斯记录的贵州黎平高屯天生桥更为宏大。据说清虚洞天生桥已申报世界吉尼斯世界第一的请求,已被大世界上海吉尼斯总部接受。</h3> <h3> 洞曰青虚,传说很多年前曾有一云游道长在洞中修行,供奉“清虚道德真君”,取“清虚”二字而得名。史料记载,民国三年(1914)又有一位住持和尚(姓名失考)率十数僧人在该洞门边右侧建起木结构,屋面盖小青瓦的佛庙一座,供奉观音。民国二十一年(1932)庙里祝尹和尚率众僧、尼四方化缘,当地民众募捐钱、粮,在洞中又增建起木质不盖顶的寺庙二座,拥僧、尼数十人,庙内供奉骑狮子的菩萨、座象的普贤菩萨、骑牛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及十八罗汉等泥塑神像,进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日少则百人,多则千余,终日僧敲木鱼声、诵经声不息,香火不断。<br><br> 到了抗战期间的民国二十九年下半年(1940),内迁的中国航空第一发动机制造厂选址羊场坝乌鸦洞后,征用仅距厂区2公里多的清虚洞拟建造火电厂、翻砂厂、螺旋桨厂等,并从清毕公路途径的路穿岩修公路直通洞内。遂将洞内先建的老佛庙、观音像等迁出。如今岩壁上仍隐约可见观音摩崖石刻及天窗洞下的石菩萨都是留下的踪影。工程开工几个月后,来位中央大员实地考察,见溶洞后方有一巨大的天窗,且洞项岩层薄,恐难避日军飞机轰炸,于是就叫停了施工。现洞内用块石修砌小溪沟帮及三级较平整的台地都是当年工程的遗迹。<br> 青虚洞形成自然景观大概有千万年以上,作为人文景观的历史也有不短的历史。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定(今大方)举人刘玉泉曾赋诗赞曰:<br> 古洞隐城西,奇胜殊难状。<br> 引人不知疲,缭曲幽而旷。<br> 选地坐移时,清虚号不妄。<br> 高处别有天,曲梯达其上。<br> 当门茂花大,列石宛屏障。<br> 爽气沁人怀,自在俗情忘。</h3> <h3> 我在西南走过许多喀斯特地貌景区。武隆天生三桥,神奇险峻,气势磅礴,山是一座桥,桥是一座山,“三桥夹两坑”,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黎平天生桥环境幽美,桥下河水澄澈清莹,桥四周都是奇峰峻石,河两岸森林荟萃,从桥孔内顺水下看,呈现一幅天然妙绝的山水画卷。而今所见清虚洞,也算是天生桥中的异品,桥洞天成,洞内天窗映日月,平坝见生活,洞里洞外田连阡陌,水接山河,宛如世外桃源。<br><br> 一上午的游览难以尽性。快离开时见一辆云南来的旅游大巴径直开进洞内,一群穿少数民族服装的游客下车后惊呼壮观,转一圈后就聚在洞里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弦歌不辍,给巨大的山洞带来无限的生机。我想,这大概就是对清虚洞这壮丽山水最好的礼赞。<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