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渡”回眸

沧耳

湖南大学以其开放式校园而闻名,乘地铁4号线“湖南大学”站下车,2号口出来便是东方红广场。孰不知,这里竟是校园的核心区域,广场周边、道路两侧皆为湖南大学建筑群。 听说这边是“大礼堂” ,建成于1953年,由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柳士英教授设计,李达亲自主持审定修建。建筑总面积2141平方米,占地面积1094平方米。 <div>  广场另一侧的红楼是湖南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是抗日战争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的举行地。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成为这座建筑的标志性符号。</div> 湖南大学南校区办公地图 <div>  湖南大学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沿牌楼路行至潇湘大道路口,可见湖南大学的象征性大门,硕大石碑上“湖南大学”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题写,右上角的“岳麓书院”四字则源自宋代真宗皇帝的御赐。 </div> <div>  碑前立有两根石柱,爱奥尼亚式,原为湖南大学图书馆门廊立柱,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被炸的历史。 </div> <p class="ql-block">  这爱奥尼亚石柱明显与牌楼无关,那为什么这条路取名“牌楼路”呢?正在疑惑,忽见马路对面的三门四柱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  牌楼正中额题“書院”,原来这里就是“朱张渡”。</p> <p class="ql-block">  “朱张渡”名字与著名的“朱张会讲”有关。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月,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崇安专程前往潭州(长沙),走了近一个月,行程3000余里。朱熹在潭州(今长沙)逗留了两个多月,与书院主教张栻同台会讲,论辩"中和"之学,"三日夜而不能合",其影响盛况空前,来人之多,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朱、张两人朝夕晤谈,对理学中一系列问题分别在书院和张栻的城南寓所进行了交流。岳麓书院与城南仅一河之隔,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因而得名。</p> 岳麓书院有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 祠内悬”斯文正脉“匾,塑朱张二人像。 <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今江西婺源,出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两度来岳麓书院:一次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与张栻讲习论学于书院,史称"朱张会讲"。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朱熹以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更建书院,延聘教授,整顿学风,增置生员,亲临讲学。</p><p class="ql-block">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乾道初年(1165),张栻始主教岳麓书院,前后达七年,提出"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对书院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张栻主院,使得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湖湘学派的规模、成就和影响均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百家争鸣""自由讲学"的特色,使书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强劲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院因人重,人因院名,书院因之成"朱张过化之地",而获后世学者敬慕。</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在此次会讲之后,形成了绵延八百多年的朱张学统,逐渐成为湖湘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岳麓书院图志》载晦庵南纤岳麓讲道图</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素有“千年学府”之称,校址与岳麓书院同源,自公元976年延续至今,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之一。</p> 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全国16所国立大学之一。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担任第一任校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湖南大学”校名。</p> 岳麓书院门前的大礼堂礼堂的采光窗设计融合了传统庭院花窗与现代玻璃窗的元素;坡屋顶设计,檐角饰以云纹,礼堂采用了大幅度木屋架和最经济的钢筋混凝土断面构件,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建筑的使用效果和环境美观。 <div>  自卑亭,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由长沙郡丞赵宁所建,用以供行人歇脚。与朱子所建“道中庸”“极高明”二亭呼应<br>,取名“自卑”,旨在勉励学者自省。源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div>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校训 传承岳麓书院优秀办学传统,“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曾在这里求学或任教的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邓中夏、李达等一大批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才。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