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林村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约14世纪),兴盛于清末民初,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村落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占地约1000亩,现存132幢历史建筑,包括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及现代民宅,完整记录了闽南建筑从清末至当代的演变历程。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融合闽南传统建筑与南洋风格洋楼的独特风貌著称,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梧林村要从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说起。当时蔡氏族人赶着鸭群来到石鼓山下,见此地溪流环绕、土地肥沃,便定居下来,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之意得名 “梧林”。到了清末,这里却成了“人稠地狭”的典型闽南村落。梧林人为了求生计,踏上下南洋的路。他们从码头苦力、小商贩做起,逐渐在异国站稳脚跟。“赚了钱,回乡起大厝”这是闽南人刻在骨子里的执念。20世纪初,梧林华侨纷纷衣锦还乡,用血汗钱盖起一栋栋豪宅 在梧林,素有‘下南洋赚大钱,回乡起大厝’的传统,这些建筑大多是海外侨胞寄钱回来所建,承载着深厚的桑梓之情。”抗战时期,部分建筑因主人将装修资金捐给国家而“烂尾”,加之长期无人居住打理,村落一度破败萧瑟,面临征迁。变化始于2015年。当地政府在深入了解华侨毁家纾难的爱国故事后,决定成立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整村保护和有序开发。2021年,梧林景区正式开放。 中国评价最好的“烂尾楼”-----朝东楼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的核心建筑,1930年由菲律宾华侨蔡咸斜(字朝东)建造 。这座三层钢筋水泥建筑融合了古罗马外立面与闽南传统空间布局,主楼与辅楼通过廊道连接,因抗战时期业主将装修款全数捐出支援前线,形成独特的水泥素面外墙特征。2016年梧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后,该建筑经保护性修缮于2019年重新开放,现作为侨史馆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朝东楼,威严的铁灰色洋楼,有巨大的维度和厚重的体量。整体建筑除了铁灰色,再无其他颜色,远远望去像极一位身披灰色铠甲的勇士。站在它的面前,不免为其气派的拜占庭式圆屋顶、气质恢宏的拱券、科林斯式的水泥柱子,各种具有异国情调的石雕花窗所折服。门楼上的石雕装饰颇为精美,仰天长啸的双狮给人振奋的感觉,而翱翔的雄鹰同样威风凛凛、傲视万物,粉嫩的仙桃、盛放的蔓草、花环饰、涡状花纹饰等,则投射了中西合璧美学的影子 “朝东楼”,由一位西班牙设计师精心构思,它有着精致唯美的外表,内里却是全无装饰的状态。当年,楼主为了抗战救国,将所有装修款悉数捐给了抗日事业,才导致了这样的反差。如今,朝东楼依旧保持着90年前的“毛坯”状态,虽无金碧辉煌的内饰,但却有着永耀人心的护国风范。朝东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梧林大队队址,当年“印刷”在墙壁上的“毛主席语录”仍清晰可辨,似乎还可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革命气息。 朝东楼外部为半罗马式的建筑,而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建筑构造。朝东楼里陈列着古村落在民国时的几位先贤资料及彼时其所携有的物件。如牛仔帽、马灯、藤箱,等等。另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一支清末长枪。它仿佛诉说着清末那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门楼上还有装饰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隆尖顶,屋顶前方有精美的石雕镇守,石狮与雄鹰陆空双王在这碰了个面;外廊使用罗马科林斯廊水泥柱撑起了这栋楼的恢弘大气。整栋楼建造时特地邀请了国外设计师设计,所使用的钢筋水泥是从菲律宾空运而来,工匠来自上海,技艺十分精湛。 这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建筑内部却按闽南大厝的风格装修的建筑。外部的拜占庭式圆屋顶、科林斯式的水泥柱和别致的石雕窗花,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古罗马时代。 朝东楼的主楼为二进四开间,共二层半,西南朝向,北面筑有门楼,以山花、铁艺、穹形屋顶、罗马科林斯廊柱等充满异域风情的大小构件装饰而成;东边有与主楼对望的双层花向,屋顶建有六角凉亭,这一切形成了合围的院落。其中,花窗设计别出心裁,作为窗棂的镂空花样是先用铁条雕出各种花式,接着用巧匠之手抹上水泥,再在水泥之上“刻绘”各种各样的图案而成的。 斑驳门楣旧梦温,<div> 掌心叠着稚儿痕。</div><div> 摇风忽落桐花影,</div><div> 笑涡里贮百年春。</div> 木门铜绿忆繁华,<div> 小立娇儿影半斜。</div><div> 眼底清光凝玉露,</div><div> 眉间稚气带烟霞。</div><div> 庭前老树空垂荫,</div><div> 梁上新泥已作家。</div><div> 若问此中何所悟,</div><div> 春风不语落桐花。</div><div> -----《倚门思》</div> 铜环寂寂覆轻尘,<div> 小手曾敲月下门。</div><div> 今日重来门不语,</div><div> 锁孔暗藏十载春。</div> 东门铜绿西柱白,<div> 中间立个好奇孩。</div><div> 伸手欲摘双世界,</div><div> 一片斜阳落满怀。</div><div> -----《门柱吟》</div> 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梧林古建筑上百栋,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漫步在古村的石板路上,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似乎有着生命,它们见证了无数次的日出日落,聆听过游子归来时的脚步匆匆。古老的榕树,枝叶繁茂,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古村遮风挡雨。树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操着熟悉的闽南语,讲述着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 来到这间餐厅品尝本地美食。 走进福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仿若置身一座“华侨建筑博物馆”。面积1平方公里的村子,分布着哥特式洋楼、中西合璧的番仔楼、闽南红砖厝等132幢风格迥异的建筑。青石板路上人流如织,游客们以建筑群为背景,身着南洋“娘惹”服饰,手持油纸伞或团扇前来“打卡”。拍上一组“娘惹”照片、看一场非遗演出、喝一杯南洋咖啡、吃一碗肉骨茶,已成为许多游客的必选行程。 蔡氏宗祠、寺庙、各种咖啡馆、便当食店,都聚集在这不算大的一小块地方(村里的集市)。有喝咖啡的;有吃便当的;有吃烧烤喝点小酒的;还有人弹琴自嗨的!一派烟火气象!戏台是用来唱南音或者唱高甲戏的地方,多数时候是佛诞的时候才有唱。村里人们三三两两闲谈拉家常也会在这里,旁边就是寺庙,神仙和人混居在一起。还有那南洋风格的番仔楼在阳光下煜煜生辉。这不就是:“半城烟火半城仙,半边古早半边洋”的世遗泉州的写照吗? 戏台的穹顶 这里没有网红咖啡店的刻意造景,也没有仿古建筑的崭新油漆,约有132幢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在此交融互鉴。建筑上的燕尾脊划破天际,番仔楼与罗马柱交相辉映。精美的石雕、砖雕无不诉说着古村曾经的辉煌,每幢别墅都显得豪气十足。这里就是晋江的百年古村——梧林村。600余年的时光里,梧林村保留了闽南人闯荡南洋的集体记忆,也凝固着那个时代最浪漫的混血建筑美学。 红砖古厝是闽南的传统古民居,整体建造主材料用的是红砖,其雕刻技艺闻名天下。传统的红砖古厝,以镜面墙、翘屋脊、水车堵、红砖雕都是主要的装饰重点。红砖的雕刻图案最常见的是花卉、山水、人物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面墙以细琢白石为墙裙,闽南人历来以红色为吉庆,喜欢用红色油面砖砌面墙,讲究人家特意将红砖錾成小块状,拼成菱形花瓣或者古钱币等各式各样连续图案的墙面。 梧林侨批馆是一幢独特的西式风格建筑,外表通体铺设红砖,设两进三开间。不同于多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轴对称格局,它采用左右各异,布局多样的形式建成。走近侨批馆,大门镌刻联对“丰亨豫大民之望,田畴作穑岁有秋”,首冠“丰田”两字是梧林蔡氏的灯号,“丰亨豫大”典出《周易》,意为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体现出了主人家的美好愿景。除了在家乡梧林,蔡顺意还在台湾、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做为侨批馆。 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这些华侨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 站在侨批馆阳台俯瞰梧林美景 侨批馆门口一只深绿色的邮箱赫然在目;厅堂一辆深绿色的自行车还有那标配的绿色帆布邮包;以及“替写侨信”的小招牌;还有那小时候才能见到的彩色玻璃!无不勾起无尽的乡愁!(替人写封信八毛一块不等,一枚邮票两分、三分、五分、八分…不等的时代你还记得?)。侨批馆服务于众多在家乡的侨眷们。 藤箱提尽海云凉,<div> 纸伞低垂石径长。</div><div> 稚子不知离别事,</div><div> 手牵衣角数阶光。</div><div> -----《梧林侨批馆外即景》</div> 苔痕漫漶旧番楼,<div> 铁画银钩认未休。</div><div> 稚子椅墙浑不语,</div><div> 目光穿尽海西头。</div> 墙阴曾立旧批脚,<div> 今剩童谣绕石阶。</div><div> 莫笑此身三尺短,</div><div> 目光已压万程海。</div> 酱酒博物馆 修养楼(枪楼):是梧林的地标性建筑了,修长而高耸。据介绍,该楼为旅菲华侨蔡顺意与宗亲出资合建,又名“修养楼”,建于1934年,罗马式洋楼。该楼既是海外归侨与乡贤名流聚会之所,也是旧时梧林村民保卫村落的要塞。面积虽小,但构造精巧,集中展示了罗马式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外墙有许多被子弹打伤的痕迹。当年,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起到了警戒及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的作用。 这片起于明朝的古村落里,除了林立着闽南风格的红砖古厝外,还有外墙斑驳、被誉为梧林传统村落标志性建筑的朝东楼,这座建于1930年的罗马式洋楼里面现在是侨史馆,图文配上斑驳的物件讲诉着梧林的侨乡历史;有建于1932年被古榕笼罩的德鑨宅;还有建于1934年,位于村落的中间,4面的墙壁上有几个外小内大的枪口,以前用来防卫的用的“抢楼”;还有具有闽南风格和菲律宾风格的跟现在单身复式公寓的梦菜家声楼…… 俗话说“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里还有特色的闽南大厝,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燕尾归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归来。这种思想在华人华侨中影响深远,引发血脉相连的海外侨胞的思想情绪,成为他们认祖归宗、血脉相连的思乡情结和精神纽带。 在梧林,一楼一故事。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每垛墙,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记录了梧林六百多年的历史,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这里的一砖一石,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着和豁达的性格,酝酿了红砖古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非常值得来梧林古村探秘,这里还有更多的宝藏等你挖掘! 梧林之美,不在其保存之完整,而在其衰败之真实。那些砖缝里的青苔,梁柱间的蛛网,墙头上的衰草,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而生活仍在继续,在颓垣断壁间,在炊烟升起时。 驱车来到永宁古卫城,永宁卫城位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东临台湾海峡,北倚五虎山,为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所建的海防要塞,下辖11个千户所,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称三大卫城。卫城含新旧两城,旧城形似鳌鱼,因此也被誉为鳌城。周长875丈,设金鳌、玉泉等五门,城墙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城外环濠,建有排水系统沟通海域,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功能。 该城始建于南宋永宁水寨,元代设巡检司,明初扩建为卫城。永乐至成化年间多次增筑城垣、敌台及门楼,驻军近7000人,构成泉州海疆防御体系。嘉靖年间遭倭寇陷城,现存镇海石等抗倭遗迹 。清康熙年间修葺后因迁界令部分拆毁,至20世纪70年代城墙仅存残基。2013年修复小东门段城墙及城楼,形成遗址公园,2020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侵犯,永宁设立了卫城。名将俞大猷曾率军民在此抗击倭寇,而戚继光也曾五次驰援。永宁作为东南海防的重要屏障,默默守护着内陆的安宁与繁荣。 历经600年的沧桑变迁,永宁古卫城曾遭遇倭寇的侵袭、清廷“迁界禁海”政策的遗弃,以及解放后拆毁的命运,如今已面目全非。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永宁卫古城在历经岁月洗礼后依然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古朴风貌。虽然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一些新修建的元素,但它依然如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屹立在泉州石狮黄金海岸畔,以古朴的姿态向游客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 城里最吸睛的非番仔楼莫属!这可不是普通的楼,而是海外华侨衣锦还乡的"豪宅"。想当年,这些洋楼可是秀出了"我有钱"的全部气场:西式拱门、天使雕塑、吉祥云纹,样样都透着一股子阔气! 在永宁卫古城的东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永宁财神庙,它始建于1897年,与古城同龄。这座财神庙不仅历史悠久,更承载着民间百姓的深厚信仰。在卫城内外东南一带,它被誉为“东南第一财神庙”,因为这里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更见证了永宁卫古城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 永宁紫树林寺 原为 清乾隆年间 (1763年)由当地信众在永宁卫城东侧创建的圣殿,最初供奉 玄天上帝 、 关圣帝君 等神明,曾是 永宁四大庙 之一。该建筑因年久失修,于1995年(或1996年)由居士林信众集资重建,形成现存的宫殿式建筑群。 紫树林 正中是城隍庙,右侧是紫树林。 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永宁卫城同期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有檐楼,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前后殿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其余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庙内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阎罗王、天妃及广泽尊王等尊神,以及文武两位判官。庙宇建筑艺术结构严整、精美,书法、联文、木雕、石雕、砖刻均出自明、清高手 城隍庙,自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立以来,便承载着“永葆一方安宁”的传奇使命,其影响力更远播东南亚。作为永宁卫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永宁古卫城南门与小东门之间。它背靠着五虎山,正对着深沪湾,尽享海湾的壮丽景色,因而有了“背五虎而面金狮”的美誉。古庙气势磅礴,庙貌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尽管因疫情原因暂时关闭,但善男信女们依旧络绎不绝,隔门祈福,表达着对这座古庙的敬仰与期望。 番仔楼,这一独特的闽南民居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它们大多兴建于民国时期,由归国华侨在闽南地区精心打造。番仔楼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是归国华侨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彰显了闽南侨乡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闽南传统古民居的精髓,更融入了南洋建筑的独特魅力。 番仔楼的建筑材料多直接从南洋运来,其建筑样式也与当地传统古民居大相径庭,因此得名番仔楼。这些建筑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了设计师们的匠心独运。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装饰手法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 站在城楼上,仿佛能听见辛弃疾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雄浑之声,追寻着当年卫城的雄姿。想象着永宁卫城鼎盛时期,兵额高达6900人,十八衙门齐备,封家众多,官印琳琅,盛极一时。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与三个巡检司共同治理,统辖20万人的壮观景象。 远处诲边就是黄金海岸,一会就去看海。 铜色罗衫映古砖, <div> 孤身撑破瓮城天。 </div><div> 伞沿低处云行走, </div><div> 人与夕阳谁更偏。</div><div> -----《永宁即景》</div> 永宁,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东南沿海聚落,不仅见证了卫国护家的英勇抗争,还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明清卫城街巷的独特格局、古老的城墙遗址,以及众多的传统古厝、番仔楼、洋楼、宫庙等古迹,都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而那些古井、碑刻等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感受到闽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闽南精神的磅礴力量。……静谧的古镇和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6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图文: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