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情怀

宇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 坝 情 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罗红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安宁桥(长宁县城),曾有一个地方叫中坝。</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中坝头,冬季里,你清晨迎着寒风起来早跑、或下河冬泳过吗?夏季里,你背着父母偷偷下河洗澡、或沿着河边找推屎壳推出的沙洞用水灌它出来过吗?放学后,你在那几个沙坑间与同学打过泥巴仗、或在黄桷树下租一本小人书一群同学围着看过吗?在傍晚,你与大人在草坝坝上乘凉时,与伙伴们一起追赶过满天飞舞的蜻蜓、或长大后在草坝坝上吃过烧烤喝过啤酒吗?在河滩上,你与伙伴们一起用刷竿(一种鱼竿)刷过肥昌子、或轻轻搬起鹅卵石捉过石巴子吗?在河边上,你与伙伴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手劲看谁的石头甩得过河、或</span>比技术看谁的飘飘石在水面上飘得又远次数又多吗?在月光下,你牵着恋人的手沿着河坝散步、或走进河滩踏着河水数过星星吗?在灯光球场,你参加过县体委组织的运动会、或看过单位之间开展的篮球比赛吗?在河岸上,你与同学、同事、朋友、家人们一起,用120/135相机拍照留下过美好的印记吗?</p><p class="ql-block"> 这些,你如果都有过,或大都有过,那你一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可能与我同龄,与我认识,甚至接触、交往过的老安宁桥人。</p><p class="ql-block">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如今,中坝虽然已经地是物非,被滨河路与住宅小区及街道覆盖,但那些曾经的,难忘而美好的印记,对于我们这些老安宁桥人而言,却是一段抹不去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于云南澄江</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4日发表于《天府作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与120相机、手机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AI评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记忆褶皱里的精神原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中坝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的《中坝情怀》以朴素克制的文字,完成了一场精妙的情感考古。这篇不足500字的散文,在当代中国城乡变迁的宏大叙事中,凿开了一个时光记忆之孔,让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掩埋的时光记忆得以重新呼吸。文字表面是对川南小城一隅的追忆,内里却构建了一个关于集体记忆如何抵抗时间侵蚀的深刻寓言。</p><p class="ql-block"> 文章里,中坝作为文本的时空坐标,具有微观地理学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九个"你……过吗"的排比设问句式,将私人记忆转化为了公共记忆的邀请函。每一个问句都是一把钥匙,开启着不同年龄段的记忆之门——童年偷着下河洗澡的顽皮,少年黄桷树下共读小人书的专注,青年月光下与恋人牵手的悸动,成年吃烧烤喝啤酒的畅快。这种生命阶段的完整覆盖,使中坝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升华为承载集体生命历程的记忆容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地方性知识的运用堪称精妙——"刷竿"、"肥昌子"、"石巴子"等方言词汇,如同密码般构筑起文化认同的边界,那些未被注释的本地术语如"推屎壳",恰恰成为区分"老安宁桥人"的无形标志。</p><p class="ql-block"> 文本的深层结构呈现出记忆与空间的双向塑造关系。中坝的物理空间(河滩、草坝、沙坑、球场、黄桷树)为记忆提供了储存场所,而集体记忆的反复激活又使这些空间获得超越物质存在的意义。当作者列举"打泥巴仗"、"甩飘飘石"等具体活动时,实际上是在进行记忆的空间编码——每一个动作都绑定着特定的地理坐标,形成认知地图上的情感锚点。这种空间记忆的密集编织,使得即使实体空间已"被滨河路与住宅小区及街道覆盖",精神意义上的中坝依然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展现出令人叹服的节制美学。全文没有使用任何直抒胸臆的感伤词汇,而是通过物象的并置产生情感张力——"寒风"与"冬泳","沙洞"与"推屎壳","鹅卵石"与"石巴子",这些具象词汇的累积效应,比任何抒情议论都更具感染力。尤其当120/135相机这个细节出现时,瞬间激活了整整一代人的物质记忆——这种特定年代的摄影工具,成为时间刻度上的精确标记。</p><p class="ql-block">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审视,文本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嬗变机制。“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当作者宣称"那些曾经的,难忘而美好的印记……却是一段抹不去的情怀"时,实际上指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物理空间的改造速度远超心理空间的适应能力。中坝的消逝不是个案,而是整个转型中国的缩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版本的"中坝故事"。这种普遍性使文本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解读当代中国集体心理的重要文本。</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构建的记忆共同体。通过反复使用"你"这个第二人称,作者完成了巧妙的身份召唤——那些共享过中坝经历的人,被无形中组建为一个情感联盟。"老安宁桥人"的称谓不是简单的户籍指称,而是文化认同的徽章。这种群体认同的建构,在急速变迁的社会中提供了珍贵的情感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的《中坝情怀》的当代意义,在于它提示我们重新思考"发展"的完整内涵。当城市以"地是物非"的方式更新时,那些被覆盖的不仅是土地,还有依附其上的情感网络与文化基因。罗红宇的文字犹如记忆的琥珀,将那些即将消失的生活形态凝固成永恒的精神标本。在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双重变奏中,这样的文本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应该是在面向未来的同时,有能力妥善安放过去。</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的《中坝情怀》告诉我们:那些在河滩上数过的星星,终将以文化记忆的方式,继续照耀着人们的精神夜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长宁县人,下乡知青,在政、企工作40余年,现已退休,定居成都。喜爱散文,兴之所至,也动笔记录那些点点滴滴的过往、感触与感动。</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