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蜕变与守望之间

二月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戎金霞</p><p class="ql-block"> 我踏上归途,车轮碾过熟悉又陌生的村路,触目所及,是空荡的村巷、紧闭的门户和村口三两个沉默的老人,风拂过树叶,也拂过心头空落落的角落。我深知,这静寂之下,是乡村在时代激流中正经历着剧烈而复杂的嬗变——它不再是记忆里那个完整、鲜活、自成一体的世界,而是在撕裂的痛楚中艰难地寻求着自我重塑与新生。</p><p class="ql-block"> 村庄的脉搏,正在被一股难以阻挡的年轻血液的流失所削弱。田间地头,俯身劳作的背影大多刻着岁月的风霜。村口老槐树下,老人们常常守望着远方,他们眼中映出的是整个村庄的寂寥,也是自己日复一日的孤单。母亲,独自守着偌大的院子,儿女都在远方,她常对着手机屏幕痴痴凝望,可那方寸之间再热闹的影像,也暖不透她心头那层长久的寒意,更抚不平她肩上那些无人分担的沉重农事。年轻人远去的身影,带走了村庄的喧闹,也抽空了它的经济脊梁。大片良田在无声中悄然荒芜,杂草在曾经丰饶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蔓延,如同岁月给村庄刻下的无声伤痕。村中三叔守着祖辈留下的苹果园,面对市场潮汐,他的苹果几度陷入滞销困境,辛劳汗水竟换不来等值回报。城乡之间那无形的剪刀差,仍锋利地割裂着财富的流向,乡村在产业链的末端,喘息艰难。</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忧心的是,支撑了乡村千百年的文化根基,也在悄悄风化剥蚀。记忆里那庄重而充满生命力的宗祠祭礼,如今愈发沉寂,只剩寥寥几位老人坚持着近乎孤绝的守望。维系邻里情谊的乡规民约,在年轻一代的疏离中渐渐失去了约束的力量。曾经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技艺、乡土歌谣,随着老一辈的离去,正面临着无可挽回的湮灭。乡村的精神殿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刷下,似乎正一点一点地褪色、倾斜,失去了往昔的华彩与凝聚力。然而,乡村的坚韧远超我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在表面的沉静之下,一股新生的力量正顽强地破土而出。曾经远赴异乡的游子,如今带着崭新的眼光和积累悄然归来。村东头的张童夫妇,毅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将自家老宅精心改造为特色民宿。那斑驳的老墙与现代简约的室内设计奇妙融合,门前挂着“归田居”的雅致招牌,不仅为访客提供栖身之所,更成为唤醒乡土记忆、连接城乡情感的驿站。他们的尝试,为村庄注入了久违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更可喜的是,现代科技的阳光也开始穿透“信息茧房”,照亮了乡村的角落。村头老槐树下的女人开始通过智能手机学习电商知识,将本地特色农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小小屏幕成了致富新田。随着物流网络向末梢延伸,快递点开始出现在村头巷尾,曾经闭塞的村庄,正被拉入一个更广阔、更便捷的经济循环之中。现代技术一旦扎根于乡土,便成为突破围困的有力武器,为古老土地带来崭新希望。政策的有形之手,也正努力缝合着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道路硬化了,清洁的自来水接入了农家,稳定的电力点亮了夜晚,宽带网络更是逐渐成为连接外部世界的无形桥梁。基层医疗和教育资源也在艰难却持续地改善着。这些点滴变化,如春雨般悄然浸润着乡村的土壤,试图弥合那道因资源分配不均而日益扩大的裂乡村,正站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 它既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人口的流失、经济的困顿、文化的式微;同时,也涌动着不可遏制的变革力量——新农人的回归、科技赋能带来的机遇、国家意志的强力支撑。这种撕裂与新生并存的局面,正是当下乡村最真实、最深刻的写照。在村头,回望那被夕阳染成金黄的田野与错落的屋舍,心中升腾起的并非简单的怀旧或感伤,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乡村的未来,绝非退回到那个被浪漫化的田园牧歌幻象中去。它需要的,是在深刻理解其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为其注入现代性的生机。这生机,既依赖于新农人带着知识与情怀的回归,将新理念、新业态植入乡土;也需要科技力量持续而深入地渗透,让乡村在数字时代不被抛下;更离不开城乡之间壁垒的逐步打破,让资源、人才、文化得以真正自由地双向流动,最终形成一种共荣共生的崭新格局。</p><p class="ql-block"> 乡村不是故纸堆里一页泛黄的插图,而是有呼吸、有痛感、有渴望的生命体。它正经历着成长的阵痛,在时代的激流中寻求自我重塑。我们凝视乡村的目光,应当超越简单的悲情或浅薄的猎奇,而需怀有深切的共情与理性的热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渴望,才能期待它在蜕变与守望的交织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有尊严的未来图景——一个既留存着乡愁温度,又焕发着时代活力的新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