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劲牌采风手记》原文及两篇评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酒香里的时光契约</p><p class="ql-block">——劲牌采风手记</p><p class="ql-block">文/吴仕钊</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3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凡事讲缘起。此次襄阳文学院组织部分作家赴劲牌公司大冶总部开展文学采风,也是因缘聚合的。</p><p class="ql-block">开始,我并不知道襄阳组团的具体情况。先是湖北日报巴晓芳老师邀请本人随襄阳作协采风团赴劲牌公司去采风(这是巴晓芳老师第二次相邀。去年第一次未能成行。所以,盛情之下,不能马虎,得有点回报!不才草就这些文字,以示对荊楚酒文化的敬意,对劲牌公司的感谢,对巴老师热情相约的回敬!)随后收到襄阳文学院负责同志蔡咏梅的微信,她向我索要“职务等信息”。我还调侃说:“退休了无任何职务”。也确实如此,退休后未参与任何学会、协会组织。所从事的都是民间往来的文化文学活动。</p><p class="ql-block">蔡院长(昵称“久旭”)很负责任地临时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我拉了进去。一看,群里有熟悉的,也有不太熟悉的。从熟悉的角度来看,这些人都是襄阳有实力的知名作家,虽然不曾谋面,但对他们的作品是有所过目的,对其中的一些人也是有所耳闻的。心想,随这些人一起参与文学活动,将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我在撰写《视野中的襄阳文学人物》,这是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不一日,巴晓芳老师也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久旭(蔡院长)和我拉了进来。他让久旭把这次参与釆风的作家拉到这个群中。这便陆续见到一些“面孔”,其中也有劲牌公司负责这次活动的几位同志。</p><p class="ql-block"> 7月23日早上六点半,按照群里通知,赶到襄阳长虹桥南名人酒店门前统一乘车。与大家见面了,熟悉的陌生的也都寒暄了。司机说时间到了,准备出发。此时的襄阳,正下着小雨,车外气温在二十六度左右。大家乘着凉爽随车向鄂东方向运动。车上也有说到黄石方面天气预报的。尽管那里的气温可能在三十六七度左右,大家前往的心情依然迫切。从襄阳出发的大巴穿过江汉平原,窗外稻田的绿浪与远处山峦的轮廓在热浪中微微颤动。同行的作家中,有的很少踏进鄂东地界,此行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机会。</p><p class="ql-block">路途中,车中几个熟悉的文友交流甚欢,有打嘴炮的,有调侃的,但大多是听众。我对熟悉的崔新建发了一个微信,想请他介绍车上的各位作家:“这次跟你们一起到大冶,占光了。你们都是实力派作家。车上有些人是知道的,有些不认识。你能顺着车子座位,从前往后介绍一下吗?谢谢!”不一会,崔便欣然站起,依次作了介绍。车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当大巴驶过武汉天心洲长江大桥时,混浊的江水正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像一坛未经沉淀的米酒,诱惑人们对劲酒品牌的向往。快到黄石时,见路边山顶上有一楼塔,一个女同胞突然问:“那是不是黄鹤楼?”坐在她前面座位的敖跃华从手机上查出,那是黄石东方山琉璃塔。 </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二十左右,车子到了劲牌公司大冶总部大门口,公司负责此次活动的李总和巴晓芳老师等四五人即在门口迎候。踏进劲酒厂区的瞬间,一阵裹挟着长江水汽的酒香扑面而来。这熟悉的气息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曾记得1993年那个春日,我作为《湖北宣传》通联会议的一员初次造访,雾气中酒厂老师傅们古铜色的手臂在蒸汽里时隐时现,像一组正在酿造时光的剪影。那时厂区还是红砖灰瓦的建筑,发酵池旁堆着新劈的松木柴,空气中漂浮着金色的曲霉菌孢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依然感到当归与黄芪的草木香,伴随着记忆萦绕在空气中,但劲牌公司的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了!随着导引,大家来到公司食堂,在三楼两间餐厅安置大家就餐。</p><p class="ql-block">采风人员与劲牌公司接待人员刚见面,还不太了解情况,大家在就座上互相推让,最后宾主依次就座。李总(李维富)以主人身份坐下后,先是巴晓芳老师介绍劲牌公司今天接待大家的主人家李总,随后,襄阳釆风团蔡团长介绍了此行釆风团成员。并强调说:“我们这次组织采风并不马虎,挑选了有实力的作家参与采风。这说明我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劲牌公司李维富说:“我不是什么老总,只是负责企业宣传的一个工作人员。”李总的谦逊可以从他介绍劲牌公司的言谈中体察到。他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接着就从劲牌公司餐饮文化开始了介绍。</p><p class="ql-block">“这桌菜,是从我们劲牌公司的基地里采集的,每一道菜都有明确的产地和来源。这体现了劲牌公司的风格。劲牌从 1953 年创立至今,已从一家县域酒厂,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健康产品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中国劲酒、毛铺酒、持正堂(药业)三大品牌业务。”李总概括式介绍后,把话题拉到餐桌上,从每道菜谈起,说到了劲牌公司的健康文化理念,说到劲酒的诞生与发展。谈话间,当然离不开饮用劲酒。大家在李总的介绍中,对劲牌公司充满了好奇,期待着下午的现场参观。</p><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炽烈,釆风团乘车来到劲牌展馆。两栋仿古红楼建筑格外醒目。据说这两栋红楼的建设与《红楼梦》故事有关。讲解员带大家走进展馆,一股浓烈而厚重的企业文化发展气息扑面而来。类似于厂史的展览和讲解员生动的介绍,还有李总不时的插话补充,让我们对劲牌公司一路走来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脑海中浓缩着劲牌公司从起步到今天的一个个发展镜头,劲酒在不同阶段的外观和品相,劲酒生产由甘泉出佳酿,到“劲酒虽好,不要贪杯”的社会效应,到健康产业形态的形成,再到中国劲洒、毛铺酒、持正堂三大品牌业务的发展,这些个珍贵的镜头,仿佛汇成时光与健康的约定,最后定格在劲牌公司研究院中央控制系统的信息解读中,让人们从单元模块化,柔性化工艺流程设计,应用PAT技术(过程分析技术),采用近红外在线检测装置,对生产过程中的化学量进行实时采集,结合流量温度等物理量数据,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分析、优化等等科技革新中受到启发,联想到全自动生产线的不锈钢光泽已取代了当年木甑的质朴,对企业的飞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智能中控室里,采风团成员们围着数控机参数图讨论,而我却总想起当年老师傅用指甲盖试酒温的专注神情。品鉴室的灯光下,金黄色的酒液在玻璃杯中旋转,忽然发现自己的倒影与记忆里那个对着发酵池惊叹的年轻人重叠——而今已能在初尝时辨出基酒的窖藏年份,在回甘里尝出淮山与枸杞的比例,就像读懂岁月在眼角刻下的痕迹。当回过神来,眼前的一切,令我等对劲牌公司的三大品牌(中国劲酒、毛铺酒、持正堂药业),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化认知。</p><p class="ql-block">在劲牌公司成品库中,品鉴了“一人一品”的劲酒,浓郁的香型仿佛携刻着“健康永续”四字,这正与手机里刚拍的一系列照片形成有趣的对比。突然明白这次釆风最珍贵的收获:时光终会改变酿酒的方式,但那些愿意等待五年开坛的匠心,永远是人类对抗浮躁的良方。</p><p class="ql-block">此时,感悟时光与健康的约定,实际上是生命节奏的重构。酒厂老师傅“急火蒸粮,慢火取酒”的八字真言,恰似当代人的健康困境。人们既渴望健身房的速成效果,又羡慕酿酒师五年守一坛的定力——因为“酒是三分酿七分藏”。劲酒瓶身上不同年代的印记提醒人们:那些真正重要的健康积累——肠道菌群培育、心血管弹性维持、神经突触强化——都需要像酒曲发酵般的缓慢滋养。</p><p class="ql-block">晚餐后回到酒店,躺在床上,还在细细品味劲牌公司酒库中一个宣传牌上的十二个字:“做少做小,做专做精,做好做久”。这似乎很平凡,也很简单,但却蕴含着劲牌公司的发展理念,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回味着参观时讲解员的介绍和就餐时李总的交谈,特别是劲牌公司不做上下游产业的指导思想,与这十二字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十二字的启示,十二字的哲理令人久久不能平复。</p><p class="ql-block">是啊,做少才能做精,做小才能做强,做专才能做久!这其中蕴含着劲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联想到“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少喝一点为健康”,这家酒企,打的广告竟然是劝人少喝一点。再联系李总介绍的对各地经销商配送量的控制性、节制性要求,你能销一百,我只配九十的作法,不正诠释着这个十二字的理念?这理念正不失为“久久为功”的好的发展思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录:评论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帝乡文学》主编悄悄的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在酒甑里完成两次蒸馏——一次是1993年红砖厂房中蒸腾的松木香,一次是2025年数控屏上跳动的光谱线。这两次蒸馏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当采风团的镜头掠过不锈钢罐群,吴老师却捕捉到老师傅试酒温的指纹仍在发酵,将科技与人文意象叠加。十二字真言的经营理念如酒曲般沉在心底:做少做小,是留白处生长的当归;做专做精,是淮山与枸杞在玻璃杯中的密语。老师用本草元素点明健康酒文化物质。</p><p class="ql-block">透过吴老师的文字让我们懂得,劲牌公司酿的何止是酒,更是中国人对“适度”最诗意的诠释——“少喝一点为健康”的广告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鉴文的评析——</p><p class="ql-block"> 《劲牌采风手记》文学手法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是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p><p class="ql-block">文章采用非线性叙事,将过去(1993年的初次造访)与现在(2025年的采风)交织在一起,通过回忆与现实对比,凸显企业的发展变化。例如,作者描写当年的“红砖灰瓦”与如今的“不锈钢光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二是感官描写与意象运用</p><p class="ql-block">嗅觉:文中多次提到“酒香”,如“裹挟着长江水汽的酒香”“当归与黄芪的草木香”,通过嗅觉唤起读者的记忆和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视觉:对酒厂环境的描写(如“金色的曲霉菌孢子”“金黄色的酒液”)充满画面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触觉:如“指甲盖试酒温”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匠心。</p><p class="ql-block">三是象征与隐喻</p><p class="ql-block">“酒香”不仅是物理气味,更象征时光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时光契约”作为标题,隐喻企业与健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永恒关系。</p><p class="ql-block">“急火蒸粮,慢火取酒”的八字真言,隐喻现代人对“速成”与“沉淀”的矛盾心态。</p><p class="ql-block">四是对比手法</p><p class="ql-block">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对比(木甑与不锈钢生产线、老师傅与智能中控室)。</p><p class="ql-block">企业理念与社会浮躁的对比(“做少做小,做专做精”与“健身房速成效果”)。</p><p class="ql-block">五是哲理升华</p><p class="ql-block">文章结尾通过对“十二字理念”的解读,将企业的发展哲学升华为人生哲理,如“做少才能做精,做小才能做强”,赋予商业实践以普遍意义。</p><p class="ql-block">六是语言风格</p><p class="ql-block">该文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既有纪实性(如行程记录、对话),又有文学性(如比喻、象征)。例如,“混浊的江水正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像一坛未经沉淀的米酒”,将自然景物与酒文化巧妙结合。</p><p class="ql-block">综合述评</p><p class="ql-block">这篇采风手记在实践上完成了文化记录、社会传播和文学交流的多重使命;在文学手法上,通过时空交织、感官描写、象征隐喻等技巧,将企业故事转化为富有哲理的文学表达。它不仅是一次采风活动的记录,更是一篇融合了现实观察、文化思考与艺术表达的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