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引导了人性的恶——再看《坏小孩》有感

小脚丫成长记

<p class="ql-block">  初读《坏小孩》,朱朝阳被误解的委屈令人愤愤不平,而他与丁浩、普普相遇后逐渐堕落的过程更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当再次翻开这本书,内心却被孩子骨子里潜藏的恶所深深震撼。那种恶,是对不如意之人与事的冷酷报复,是对厌恶之人的无情铲除,更令人胆寒的是,他竟能心如止水地写下日记,将自己从弑妹弑父的罪行中彻底剥离。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恶人不可怕,怕的是恶人有文化。”朱朝阳无疑是一个极富学习能力与策划天赋的孩子,若将这些才能用于正道,他或许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一旦误入歧途,便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存在。利益,正如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染缸,而人则是染缸中的一块白布,接触怎样的环境,便会被染上怎样的颜色。倘若朱朝阳没有遇见丁浩与普普,或许他也不会走上弑父的不归路;若不是亲眼目睹张东升的杀人行径,他或许不会萌生模仿的念头。张东升,这个扭曲的榜样,像一盏黑暗的灯,引导朱朝阳一步步走向深渊。他不仅效仿张东升的手段,甚至利用对方的罪行来威胁其为自己除掉父亲,还巧妙地借用张东升杀害妻子的方式,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甚至借刀杀人,除掉了两个可能暴露真相的“朋友”。他的计划堪称完美,却也令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  然而,抛开那些阴暗的行径,朱朝阳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孩子。他的心理变化,始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让他失去了完整的爱;父母各自重组家庭后,对他的关注更是微乎其微。当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那份被冷落与忽视的痛苦便化为嫉妒,最终演变成仇恨。这种情感的裂痕,像一根细小却锋利的针,悄悄刺入他幼小的心灵,逐渐扭曲了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少年的恶,往往深藏于纯真外表之下,一旦爆发,便如洪水猛兽般难以遏制。朱朝阳在失手杀死妹妹后,第一反应竟是庆幸自己未满十四岁,不会坐牢,最多只是被送进少管所。如果每个少年都如此看待法律与生命,社会将何其危险。这也暴露出当前法律体系的漏洞,让那些心怀恶意的未成年人有机可乘,逃避应有的惩罚。法律的不健全,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保护伞。</p> <p class="ql-block">  但若换位思考,若我是朱朝阳,在面对富家子弟的羞辱、泼粪、殴打,而法律却无力制裁时,在亲生父亲选择站在他人一边时,内心的委屈、愤怒与绝望也会如火山般喷发。在那样的环境中,走极端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一个无法轻易挣脱的怪圈,也是当下社会必须正视的难题。离异家庭、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这些问题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孩子困于孤独与愤怒之中。唯有社会各界携手合作,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历来众说纷纭。但《坏小孩》告诉我们,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被环境、经历与选择一步步引导而出。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公平、法律的完善,都是遏制恶念蔓延的关键。愿天下少一些不公,愿社会多一些善意,愿每一个迷失的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找到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