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市”淘罐记

一壶浊酒

<h5>图/文 一壶浊酒 美篇号26781239</h5> 本人收藏有一只宋湖田窑影青竹篱纹盖罐。此罐高10公分,足径6公分。器型饱满端庄,圆肩、鼓腹,盖面弧圆,钮似宝珠。罐体胎薄釉润,釉色白中隐青。罐盖与罐身以“半刀泥”技法刻划竹篱纹,刀锋斜入胎骨,一侧深峻,一侧浅淡,刻痕深处积釉色如淡虾青。 整罐入手轻盈,胎骨之薄,迎光可透。底足露胎处可见垫烧形成的黑褐色斑痕及自然火石红,此为湖田窑瓷胎含铁量较高,经高温还原焰烧制所致,亦是宋影青瓷典型时代特征。 此罐集湖田窑影青瓷的薄胎透光、釉色如玉、刻工精湛三大特点于一身,虽无繁缛装饰,却有简约之美。清冷釉色,简雅纹饰,小器大型,恰合宋人“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隐逸情怀。竹篱纹既象征田园之乐,又暗喻君子虚怀若谷之德,可谓“器以载道”的典范。 这只罐是逛“鬼市”所得,说起来还颇有意思。<br> 十多年前,上海老城隍庙福佑路那一带有一个古玩藏家口耳相传的神秘“鬼市”。但凡在上海玩古玩的,只要入坑深一点,差不多都知道这个地方,并去过那里寻宝觅宝。<br> “鬼市”是每周日凌晨四点开始交易的古玩地摊。鸡未叫开市,天亮即散。这里几乎没路灯,卖各种旧货的摊主蹲在路边,身前铺开一块布,上面摆着各种要出售的东西。淘宝客在夜色中只凭手电筒查看自己中意的物件。远远望去,影影绰绰的人影和一明一灭鬼火般的手电光,胆小的人会吓得腿软迈不开步。“鬼市”因此而得名。<br>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攥着手电,光束探照灯一样扫过一个挨着一个的地摊。地摊上杂七杂八摆着各种“古董”,瓷器、铜器、玉器、字画,什么都有。在电筒光扫过一个摊子时我停下了脚步,一抹淡青在瓷器堆里闪了一下——那是个拳头大的盖罐,釉色青白、莹润如玉,我心口猛地一跳:有一眼! <br> 不动声色蹲下,随手拿起边上的一只青花碗:“老板这个什么价?”老板拿出一只折叠小凳让我坐,笑嘻嘻说:“老窑的,10块”。(行话,要加2个0。实际为1000)“贵了”我轻轻放下碗。眼角余光早把那小罐锁死,面上却故作平静,用很随意的语气问道:“这小罐子怎么讲法?”老板眼皮一抬,看着我夸张地道:“这是好东西!清朝的粉罐,装胭脂用的。” 一听这话,心底那点火星子“噌”地就燃旺了——他果然不识货!这分明是湖田窑的影青瓷罐。我拿起小罐,胎薄手头轻。电筒照着查看,底足褐斑和火石红自然,刻工利索率性,半刀泥技法一气呵成。<div>  </div> 指尖触到那冰润的釉面,几乎要压不住嘴角的笑意。确定是到代的宋影青。但还是竭力绷紧脸皮,面露疑问摇摇头:“清朝?我看是民国的吧?釉水这么薄,纹饰这么潦草。好在还完整,我写字缺个水盂,正好可以拿来用,还有个盖。什么价?”他伸出一根手指比了比:“肯定是清的,也是10块”。我故作嫌弃地放下,心却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手心瞬间腻了层汗。<div> 老板的确不懂,他开的价真不算高。这漏就在眼前,可越是这时越不能露相。心里着急,但捡漏的心态还是让我强撑着,装做不在乎地摇摇头对老板说:“10块买个民国的粗器当水盂,我也太败家了。5块行不行?行就拿走。” 边说边作势要抽出屁股下的小凳递过去,但心里一直在嘀咕:真的不让价,我也要了。老板看着我,没接凳子:“5块太少,我拿来也不止5块。你不能让我亏本吧。” 他语气有点松动。我心中狂喜,有门!赶紧把刚抬起半边的屁股又稳稳落回凳上:“这样吧,我也不多还,给你8块,吉利数。你也开个张。” 老板眯着眼看着我,那几秒钟仿佛格外漫长。几秒钟以后嘴角一咧笑了:“成,交个朋友。下次再过来,我还有好货。”“好嘞!下次再来。” 我连声答应,飞快数出八百块钱递过去,老板用旧报纸把罐子裹得严严实实,装进马甲袋递给我。<div>  天快亮时,我攥紧装有影青罐的马夹袋走出鬼市。手心全是汗,心里一直晕晕乎乎的,脚下像踩了棉花。没想到今天撞大运,真捡了个不小的漏。</div></div> <p class="ql-block">  在这以后的很多年里,虽然也在市场里淘到过我喜欢的东西,但只有这只罐子一直是我捧在手里的宝。每次在把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鬼市淘宝的那一幕。老板长什么样早已记不清了,唯一记得清晰的是鬼市昏暝中手电光里那一抹浮动的青白釉色,和老板最后那句:“下次再来啊,还有好货!”</p><p class="ql-block"> 可惜,现在再没有那样的江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