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学拳

太极养生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我又开始了学拳。打拳有十多年了,怎么又开始学拳了呢?这还要从我的习拳经历说起。</p><p class="ql-block">十余年前,因身体出现问题,不适合参与剧烈活动,经申坚帮忙联系镇办的陈主任,由他引荐,带我去体院跟谢老师开始学拳。谢老师资历深厚,身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武术套路一级裁判,更是师承陈发科—洪均生—李恩久一脉的陈式太极拳第 20 代传人。</p><p class="ql-block">他传授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普及版的八式、二十四式太极拳,以及他擅长的陈式八十三式太极拳和陈式五十六式太极剑。谢老师所授的陈式太极拳,有别于社会上流传的常见版本,拳法风格朴实无华,但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搏击的力量。他尤其擅长推手,曾多次在赛事中斩获冠军。由于我年事已高,并未学习推手,仅跟他学了陈式太极拳,以及当时推广的健身气功中的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六字诀四套功法。其中,六字诀始终未能找到感觉,基本不再练习。后来,因心脏出现问题,加之爱人罹患癌症,我便中断了跟随谢老师的学习课程。</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这些年里,我也陆续从广场拳友处学了竞赛套路的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还通过网上教学学习了杨式八十五式。但这些后来所学的套路,与谢老师传授的拳法在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谢老师当年是手把手教学,还曾传授过他最擅长的推手,只是我因年龄大、反应迟缓,未能学习。</p><p class="ql-block">后来打拳变得时断时续,原因在于居住在上海的小区里蚊虫过多,我怕咬,很少有机会在户外活动,而屋内空间狭小,难以施展,在家仅偶尔练练健身气功和做做广播体操。爱人离世后,有朋友推荐武当八段锦,称其效果优于普及版,我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接触了一下。在接触的前五天里,我确实找到了一些感觉,加上孩子也劝说,于是报名参加了武当八段锦的学习。</p><p class="ql-block">此前,我对武当拳有所耳闻,也见过相关广告。当年,某老师的孩子曾上山学习,学费不菲,因此我并未放在心上。那时觉得自己已会多种拳术,无论打得好坏,至少能活动身体。但接触武当拳后,我感受到了明显的差异。起初学习的是武当八段锦,我曾跟随谢老师学过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连同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都学过且掌握了,但始终未能打出感觉。而接触武当八段锦后,我体会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感受,于是下定决心坚持学习。以前学的都是健身的,而武当的拳法是养生,这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有体会。</p><p class="ql-block">武当八段锦注重带气练习,对呼吸有特定要求。当时我的肩颈腰背都十分僵硬,且听不清老师讲课,好在班班老师颇为关心,通过线上耐心指导,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身体的僵硬感和疼痛感逐渐减轻。原本以为学完八段锦便告一段落,没想到这只是初级阶段,之后还有武当太极拳课程。由于听课困难,我起初并未打算继续学习,只想把八段锦打好。</p><p class="ql-block">后来决定升级到太极班,是因为看到老师的表演。在一小块垫子上,便能将拳打得如行云流水。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之前所学的陈式太极拳运动强度相对较大,而在广场上学的竞赛版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通过网上学的杨式八十五式,规范性不足,只能算是“太极操”。虽然会的拳法不少,但都不够精深。因此,我希望能将武当八段锦和养正十三式练到一定水平,毕竟习拳贵在精,而非多。</p><p class="ql-block">凭借一定的基础,学习初期并未觉得困难,但我清楚,这只是学到了皮毛,仅在形态上进行了模仿,要真正进入意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不过,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收获。比如气感的出现,能让我沉下心来,沉浸在拳式中,感受身体与心灵在呼吸间逐渐形成的默契。虽然目前还不熟练,但我坚信会越来越好。一有时间,我就会放松下来比划几下,能明显感觉到手中气感和身体状态的变化。在一块学习的同修中,我的感受算是比较迟钝的,但我能从形态入手,先把样子比划出来。老师说,习拳要在形、意、气、神四个境界逐步提升,我目前只能做到比划外形,并正慢慢体会意与气,如今手臂已稍有气感,希望最终能领悟“神”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太极拳讲究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强调用意不用力,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在似松非松间体现伸屈刚柔。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追求意与气的结合,处于有意无意之间。这种境界只能靠顿悟,一旦开窍便能领会。现在,我只能努力让自己的形态更标准,让气感随之而生。虽然尚未达到行云流水、意念相合的境界,但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体会和琢磨。</p><p class="ql-block">我的学习之路比他人更为坎坷,主要原因是耳聋。为了解决听不清的问题,我将手机内容转到电脑上播放并调大音量,但声音过大时,脑子都嗡嗡作响了仍听不清。于是我尝试用录音转换文字功能,由于转换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只能靠推测来理解课程内容。好在提供的教材和视频资料十分丰富,只要肯下功夫,总能学得有模有样。所以,目前我只能说,已大致掌握了老师所教的拳法和八段锦,从形态上入了门。</p><p class="ql-block">除了耳聋,身体状况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刚开始学习太极拳时,有天半夜里突然梦到手腕受伤,醒来后手腕真的开始疼痛。虽不是剧痛,但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无法刷牙、翻腕,甚至连擤鼻子都受限,这也对练拳造成了影响,既影响情绪,也阻碍了实际练习。</p><p class="ql-block">我今年七十三岁,从外表看,行动还算矫健,能一小时连续走五公里且不觉得累,在同龄人中,行动能力算是较强的,这或许与我十多年来坚持练拳有关,无论所练是健身还是养生类拳术,我的体质似乎还不错。但实际上,身体存在不少问题,按中医的说法,有血瘀、肾虚、肝气不足等状况,而武当的拳法正好能调理这些症状。</p><p class="ql-block">老师说:“一定要相信自己。自信是一种心态,一种气度,一种修养,在开放的人生里,你的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梦想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人到这个年纪,过往的理想与憧憬早已淡去,如今唯一的念想便是:好好活着,岁月静好。</p> 李在峰老师演示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