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文年</p><p class="ql-block">在时光长河的幽谧角落,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宛如一颗温润明珠,静静散发着千年徽韵的迷人光泽。踏入这片土地,仿若步入一幅徐徐铺展的历史长卷,每一块青石板、每一片黛瓦、每一座古桥,皆承载着岁月记忆,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它仅是巢湖西岸的一个小渔村,因地处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交汇处而得名。在那个动荡年代,三河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吴楚于此展开多次激烈争夺,战火纷飞中,三河见证了无数刀光剑影与兴衰荣辱。随着时间推移,三河逐渐由军事要地转变为商业重镇。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三河作为水运重要节点,迎来发展黄金期。各地商贾云集,带来不同文化与商品。丰乐河与杭埠河上,商船往来如梭,桅杆林立;小南河两岸,众多店铺、客栈与码头兴起,热闹非凡。明清时期,三河古镇商业达至鼎盛。徽商崛起为三河注入新活力。徽商凭借精明商业头脑与诚信经营理念,在三河构建起庞大商业网络。他们开设钱庄、布庄、米行等各类店铺,经营范围涵盖生活用品、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古镇建筑风格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独特徽派风格,马头墙错落、黛瓦白墙的古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大街小巷,见证着三河的繁荣昌盛。然而,三河古镇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天国时期,三河成为太平军与清军激烈交锋的战场。太平军在此修筑坚固防御工事,与清军展开数年拉锯战。这场战争给三河带来巨大破坏,诸多古建筑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但三河人民凭借顽强意志,战后迅速重建家园,让古镇重焕勃勃生机。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方式变革,三河古镇水运优势渐弱,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三河人民并未放弃,他们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三河古镇已成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再度展现其独特魅力。三河古镇,堪称桥的世界。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横跨悠悠流淌的河面,宛如长虹卧波,连接着古镇的过去与现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鹊渚廊桥,它是三河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此桥拥有独特廊式结构,桥身两侧廊檐飞翘,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漫步桥上,脚下坚实木板发出“咯吱咯吱”声响,似在诉说古老故事。桥栏雕刻精美图案,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有寓意吉祥的传统纹饰,每一处细节皆彰显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倚栏眺望,小南河景色尽收眼底。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白墙黑瓦与垂柳依依。阳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如梦如幻。继续前行,来到三县桥。此桥历史渊源深厚,因地处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得名。桥身由巨大青石砌就,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旧坚固如初。桥两侧设有石凳,供行人休憩。坐在石凳上,微风拂面,看着桥下船只穿梭往来,不禁让人联想起往昔这里的繁华景象。这里曾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皆经此桥,带来各地文化与物资,见证了三河古镇的繁荣昌盛。除鹊渚廊桥与三县桥,古镇还有诸多风格各异的小桥,如望月阁旁的望月桥、古娱坊附近的天然桥等。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故事,或凄美动人,或充满传奇色彩。它们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古镇水系之上,构成独特水乡画卷。这些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更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三河古镇兴衰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三河人的记忆与情感。三河古镇的建筑,是徽派建筑的杰出典范。黛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古镇大街小巷,构成古朴典雅的画卷。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古民居扑面而来。这些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仍保留当年风貌。高高的马头墙层层叠叠,犹如奔腾骏马,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壮观。马头墙不仅具有防火、防风功能,还蕴含深刻文化内涵,象征着家族兴旺发达,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走进一座古民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庭院深深,布局严谨,采用传统四合院式结构。正厅宽敞明亮,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艺术在此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门窗木雕工艺精湛,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刀都倾注着工匠心血与智慧。房梁木雕更是精美绝伦,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寓意吉祥,彰显主人家身份与地位。再看那石雕,无论是门前石鼓,还是庭院栏杆,皆雕刻得细致入微。石鼓上花纹线条流畅,立体感强,似在诉说家族荣耀。庭院栏杆以花鸟为主题,雕刻出的花朵娇艳欲滴,鸟儿展翅欲飞,充满生机活力。砖雕主要体现在门楼与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砖雕作品,展现古代社会生活场景与文化风貌,令人不禁赞叹古人的艺术创造力。古民居内部陈设亦十分考究,充满浓郁文化气息。中堂摆放着古朴桌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案几上陈列着精美瓷器与古玩。这些陈设不仅体现主人品位与修养,也反映当时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漫步古民居中,仿佛能看见当年主人家生活场景: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庭院,家人在庭院中忙碌;傍晚,夕阳余晖映照白墙,一家人围坐桌前,享受温馨晚餐。三河古镇的古街深巷,是古镇灵魂所在。这里弥漫着浓郁烟火气息,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巷口,都承载着生活温度。踏上古镇主街,脚下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街道两旁,林立着各式各样店铺,招牌琳琅满目,古色古香。一家家传统手工作坊,散发独特魅力。铁匠铺里,炉火熊熊,铁匠师傅挥舞大锤,有节奏地敲打着铁块,“叮叮当当”声响在空气中回荡;木匠铺中,木屑纷飞,木匠师傅专注雕琢木材,一件件精美木器在他们手中诞生。再往前走,便能闻到阵阵诱人香气,那是来自小吃摊的召唤。三河米饺是古镇特色美食之一,饺子皮由优质籼米粉制成,包裹精心调制的馅料,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外皮香脆,内馅软糯,香味四溢。还有三河米酒,口感醇厚,入口绵甜,散发淡淡米香。在街边小酒馆里,点上一壶米酒,配上几碟当地小菜,慢慢品味,感受古镇悠闲时光。拐进一条小巷,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小巷幽深静谧,墙壁爬满绿色藤蔓,偶尔几朵不知名小花探出头,增添几分生机。小巷里居民过着简单充实的生活。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充满欢声笑语。在这里,时间仿佛变慢,让人忘却尘世烦恼。古街深巷中,隐匿着许多古老庙宇与祠堂,如万年禅寺、万年塔、城隍庙等。这些庙宇和祠堂,是古镇人民精神信仰的寄托。每逢重大节日,这里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前往庙宇祈福许愿,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祠堂里举行庄重祭祀仪式,缅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与传统。此外,英王府、杨振宁旧居、鹤庐、孙立人故居等古迹,同样见证了三河古镇的辉煌过往与深厚底蕴。英王府承载着太平天国的风云历史;杨振宁旧居彰显着科学大家与古镇的渊源;鹤庐有着独特的建筑韵味与故事;孙立人故居则铭记着抗日名将的成长足迹。这些地方,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故事,等待后人聆听、感悟。三河古镇,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他们足迹遍布各个领域,为古镇增添璀璨光芒。孙立人,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的抗日名将,出生于此。年少时,孙立人勤奋好学,心怀报国之志。他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训练。学成归国后,投身抗日战场,在淞沪会战、仁安羌大捷等战役中,他率部浴血奋战,以卓越军事才能与无畏勇气,沉重打击日军,解救众多盟军,赢得国际声誉。他的爱国精神与英勇事迹,成为三河古镇人民永远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奋斗。还有刘秉璋,晚清重要官员,仕途兢兢业业,展现非凡政治才能。刘秉璋一生历经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积极参与洋务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文化,推动国家近代化进程。在外交事务中,以坚定立场和灵活策略维护国家利益。虽身处复杂多变时代,却始终心系家乡,为三河古镇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他的故居至今仍静静矗立在古镇中,诉说着主人当年风采与故事,吸引人们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名人如璀璨星辰,照亮三河古镇历史天空。他们的故事在古镇代代相传,成为古镇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三河人皆以他们为榜样,传承其精神,努力为家乡争光,为社会贡献力量。他们的存在,赋予三河古镇深厚人文底蕴,让这座古老小镇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散发独特魅力。每逢传统节日,古镇便沉浸在欢乐祥和氛围中。春节是古镇最为热闹之时,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忙碌起来,打扫房屋、准备年货、张贴春联。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吃丰盛年夜饭,守望着新年到来。当新年钟声敲响,鞭炮声响彻古镇,绚丽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每个人笑脸。元宵节亦是古镇重要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花灯争奇斗艳。有造型逼真的动物花灯,仿佛要从灯中跃出;有寓意吉祥的宫灯,散发典雅气息;还有充满童趣的走马灯,引得孩子们阵阵欢笑。人们手提花灯,走街串巷,猜灯谜、放河灯,祈求新一年幸福安康。河面上,一盏盏河灯顺水漂流,带着人们美好愿望,驶向远方。端午节时,古镇呈现另一番热闹景象。河边围满观众,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河面上飞驰而过。龙舟上健儿们齐心协力,挥动船桨,水花飞溅。岸上人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形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端午竞渡图。比赛结束后,人们品尝美味粽子,那软糯口感和浓郁粽叶香,让人回味无穷。除这些节日民俗,三河古镇还有许多独特民间艺术。庐剧,作为安徽地方剧种之一,在古镇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在古戏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用婉转唱腔和生动表演,讲述人间悲欢离合。那优美旋律、精彩剧情,常引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和喝彩声。还有三河民间舞蹈,如采莲船、跑旱船等,充满生活气息。表演时,演员们身着鲜艳服装,模仿划船、采莲等动作,形态逼真,活泼有趣。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古镇人民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更是他们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时代浪潮中,三河古镇在保留古老韵味的同时,亦焕发出新活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如今的三河古镇,交通日益便利,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敞公路连接古镇与外界,让更多游客能够便捷前来。古镇内,水电、通信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生活与游览环境。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三河古镇经济增长新引擎。越来越多游客被古镇独特魅力吸引,纷至沓来。为满足游客需求,古镇内兴起许多特色民宿和餐厅。这些民宿既保留古民居外观风貌,又融入现代化住宿设施,让游客感受古朴韵味的同时,也能享受舒适住宿体验。餐厅提供各种地道三河美食,从鲜香三河米饺到醇厚三河米酒,从软糯粽子到精致糕点,每一口都让人陶醉,让游客大饱口福。古镇商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店在传承技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更多具创意和特色产品。同时,一些新兴文化产业在古镇落地生根。文创店铺摆满以三河古镇为主题的各类文创产品,从精美的明信片、钥匙扣,到富有创意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蕴含古镇文化元素,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三河古镇还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外界文化交流。国际文化节、民俗艺术展等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艺术家和游客,让三河古镇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三河古镇不断吸收新元素,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三河古镇,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神奇之地,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风华绝代。它既有古朴宁静的一面,又充满现代活力气息。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共融,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乐章。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那份独特韵味,它会深深烙印在你心间,让你流连忘返,沉醉于它无尽的魅力之中。</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文年,字北张,号清流,笔名晴耕雨读,1984年入伍,1986年入党,大学文化,安徽省肥西县人。1982年全国无线电报务比赛冠军。当过运动员教练员,扛过枪放过哨,长期从事机关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曾任南京机关某研究室主任,《南京新风》杂志执行主编。南京市和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书法家摄影家作家等协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研究特约研究员、长三角机关党建研究专家库成员。先后在《群众》《旗帜》《机关党建研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省和中央级刊物发表新闻、散文、人物传记、工作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82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收入《全国党建思想理论研究专卷》《全国党建成果经典实践名人录》等。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在全省和全国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四届在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交流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和2个银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