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南、江西比邻而居,中间隔着罗霄山脉。</p><p class="ql-block">这条山脉是那种斜插着的山岭,并不是封闭难逾的高墙,而是有很多的可翻过的山岭和河谷通道,所以这条三百多公里的界山,仅是两家院子的篱笆,隔开而不隔断,湘赣老表“一山分两水,云雨是一家”。</p><p class="ql-block">这座山毕竟是能地分东西的大块头,它平均海拔高达千米,最高峰有二千多米,分为明月山,万龙山,武功山,井冈山等多个山岭,古有“罗霄亘古冠崔嵬,西岭东江仰脉分”之说。 宋代大儒蒋之奇的《萍乡》诗句“人家白雪中,鸟道青云里。耕斸(zhú)竞畬(shē )田,鱼樵喧会市。秀出罗霄山,倒流杨岐水。三真不可寻,寥寥忽千祀。更想用兵时,徘徊甘卓垒。”古人咏罗霄山,写出了四重境界。有“鸟道青云里”的云端之居,有“倒流杨岐水”的自然之奇,有“三真不可寻”的人文之幽,以及“更想用兵时”的金戈铁马。这六百里的重山峻岭里是另外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这次去的是其中的武功山,从萍乡这边的芦溪县进入。公路沿一个宽阔的河谷蜿蜒,可以看到天边高大的山脉,眼前的山正是一片青葱的绿色世界,山顶上的云腾雾漫将山岭欲盖弥彰。这个“望山策马跑”的路程,就是为了那“鸟道青云里”的武功山。明朝人刘鉴在武功记里面写到“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乃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也”。</p> <p class="ql-block">(一)上山</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坐中庵索道上山。</p><p class="ql-block">山门是一个三开门石牌坊,中门上写着武功山的名字。武功山这个名字给人“武功高强”的豪迈感。我站到牌坊广场,做出一个武侠的造型。据说武功山是国家规定珠峰登山队员的必打卡地,登武功山是队员的初级门坎,没有登武功山的基本功,就没有征服名山大川的资格。</p><p class="ql-block">透过山门,正对着一座古老的寺庙。这座寺庙叫石鼓寺。它始建于元延佑年间,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武功山,下塌佛祖庵,忽闻山下溪水分外悦耳,循声寻去,乃是急湍溪水撞击一鼓形巨石所发出的声音。乾隆用木棍击石三下,发出震耳鼓声三响,武功山金顶刹时祥云朵朵佛光灿烂。乾隆大喜,曰:“石能为鼓,世所罕见”。遂赐名为“石鼓寺”。这个寺正在武功山最高点白鹤顶下,山上的水汇成溪冲到这个出口,那种冲击石块的响声是可以想象的,这个鼓声的日夜敲响,正应和着寺庙里的鱼鼓梆声。武功山并非武功高强者占山为王,而是佛道之隐世之地。高山流水汇成芦溪,山下芦溪县己逾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随索道缓缓向山上走,我融入到了武功山的绿色怀中。可以看到从山里出去的芦溪河,山的余脉簇拥着这条闪着白色光芒的河流融入远去的天边。</p><p class="ql-block">下索道后沿山中的栈道走。栈道有两条,一条通向吊马桩,一条通向白鹤顶。我和灿走的是往吊马桩的栈道,另有几位团友走白鹤顶栈道。山中的栈道是凉爽的世外之地。山中的大树撑起阴凉的绿伞,精致完好的木质栈道平稳通畅,大家轻快地走在这个山腰上的林中步道,感慨这武功山并不需要武功,小女子亦可轻松漫步。</p><p class="ql-block">转到吊马桩峡谷,这里有一条石级通往山顶。这条路由厚重的石板铺成,宽阔的行人道,中间用木枝状艺术隔栏分成上行道和下行道,中间的隔栏可以作为扶手,也可以作为攀登的着力点,手可以用力把自己往上提。这条路有千级台阶,有几处坡度是头顶接脚底的仰面攀登的路,这条路硬直的向上,只有几处小的转折,作为攀登者转换能量的地方。之前说武功山不要武功的小姐姐不再吱声了,感慨武功山这个名字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我攀爬这种路有自己的经验,我目不旁视,很少眺望前方,只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丈量,这样做是减少心里压力。其实登山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心里的期望,这种期望给人心里的焦虑和不自觉的压力,特别是作了很大的冲刺后,望见前面看不到尽头的路,心里一崩溃,就绝望了。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种结果。</p><p class="ql-block">这个坡处在两个山头之间,陡峭巨大的悬崖清晰在目。从远处看,这个峡谷陡坡上如蚁般的游人气喘嘘嘘,顽强拼搏,努力向上的攀登,每个人都是不服输的好汉,这个坡很多人称之为好汉坡。</p><p class="ql-block">到达吊马桩处,海拔1600米。这里是森林与草地的分界点,之上的是碧绿的山坡,很平和的草地。从这里开始进入武功山的第二个境界——高山草甸区。</p> <p class="ql-block">(二)金顶</p><p class="ql-block">上到吊马桩平地,这里有一个服务站。在这里分出两条路。右手边一线栈道沿山腰走,那边去观音宕,左手边一条路通往金顶。按黄C安排,先爬金顶,再到观音宕住宿。队友们兴高彩烈前往金顶。金顶是武功山的标志。清代诗人谭尚书《武功山》诗中说:极目罗霄上,云深失众峰。金顶何所似?玉莲开万重。</p><p class="ql-block">往金顶去的是左边的山坡,我们沿山坡的石级往上走,从这里可以看到峡谷的两边。右边是一块独立的巨石,突出在山外,上部高高耸立,有如一个拴马的马桩,被称为吊马桩。左边是山坡边外突出的一个平台,这里有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全景看吊马桩。这个时候,山谷里的雾气蒸腾而上,很快吊马桩景点隐入雾中,很感慨山的变化之快。</p><p class="ql-block">上到坡顶,过去是一个马鞍形山脊,在中间有一个休息的长廊,刚坐下,雨突然就下来了。起初以为是平常的小雨,但这山上的雨却越下越大,很快,风雨交加起来。同伴们打起了退堂鼓。灿是第二次来武功山,去过金顶,也决定回程。我穿好雨衣,勇敢地走向雨中,我是第一次来武功山,金顶必须去一次。我与更多的人群一起,向雨中的金顶进发。</p><p class="ql-block">在风雨中,只能看到身边的路和草地,看不到前方的景象。一个分支路口,前面的人往下坡走,我也跟着,心里想着这下坡不知是对还是错。这条路是沿山脊走,风裹着雨横扫着,我虽穿了雨衣,但裤子和鞋子暴露在外,很快就湿透了,我用伞遮着左边,以保护裤袋中的手机,雨打在伞上,发出很大的响声。我跟在人群中,坚定地跟着。很少有人说话,都是义无反顾的前进,中途没有任何人打退堂鼓。</p><p class="ql-block">走过两个山头,前面有一个补给站,立有一个指示牌,写着到金顶还有500米,这个数字让大家为之一振,脱口而出一句英语“so easy”。这个指示牌给了前进的动力,大家劲头出来了,坚定了信心。从这个地方开始,路越来越陡,步道是天梯似的向上。好在一直是大风大雨中,有风雨为伴,也就心无旁鹜,踏踏实实一级一级台阶往上。</p><p class="ql-block">上到一个小平台,这里有一个打卡点,一块很大的大学校名墙,上面写满985和211高校名字。这个大学校名墙在山下上索道的地方也有一块,想不到在山上也有,这个校名墙对青年学子是有很大鼓励的。记得灵山上天梯峰的路就以985和211命名。在江西登山就是向名校冲刺,这个创意好。还有一个“云端毕业证”打卡窗口,上面写着“兹证明成功登顶武功山金顶,征服海拔1918米高山草甸,穿越云海星河,特此授予‘武功山云端勇士’称号,以证山河之志”。有两位正在在这里打卡,我说这是上金顶的毕业证,我也要一张。在淋漓的风雨中,我也有了一张毕业证。导航显示从这个平台到金顶,还有三百多米,这个平台仅是真正金顶的起点。哈哈,我预支了这份荣誉。</p><p class="ql-block">步步石梯一直往上,一个直通大雨中的天梯。这个时候心里却是非常的平静,风雨的洗礼把全身湿透了,伞和雨衣也是身外之物了,也没有拍照的想法,也不想还有多远,只是跟在人家身后就是。在这个队伍中也没有人“超车”,没有人说话,就是一支坚毅行进的队伍,大概这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积蓄吧。</p><p class="ql-block">功略上说,“挑战坡度达70度的绝望坡,踏上3千米的悬崖云里栈道,体验心跳加速的刺激,站在海拔1918米的金顶之巅,看晨光穿透云海,10万亩高山草甸瞬间披上金色霞衣”,这就是金顶的魅力。爬武功山一直是我心中梦想。在十年前,我有过四次去武功山的准备,但每次都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今天终于上到了金顶,是在这个风雨之中到达的。整个风和雨环绕和笼罩着这个山头,大概只有十米的视距,其它都是弥漫的雨雾。金顶的标志是一个石台上的一块石碑,一边写着武功山,一边写着金顶,仅此而已。有人在这里把登山仗作剑,摆出豪迈的造型。我也试着用手机自拍了几张,然后绕着这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的神圣之顶转了个圈,也算是一个打卡。</p><p class="ql-block">沿原路返回。从金顶下来,风和雨显得淳和了很多。居高临下看迎面而来的登山者,觉得自己已是拿到毕业证的人,有着小小的自豪。下了金顶的大坡,快到风雨长廊的山头时,雨已停了。之前下坡一直低头走,目无旁顾,走到平路,看到很多人在驻足,我抬头一看,之前低头攀登的山坡露出了清翠的绿色,这种绿是雨洗过后的清新。雨后的云雾快速流动,白色的雾纱在山间拂过,山坡和草甸忽隐忽现。云雾从北坡往南坡快速流动。眼前清新的空气,深绿和淡绿的草甸,以及云的雾纱,很有仙境感。在草甸中很少的几棵树,立在山坡,作为草甸的卫士,很帅。雨后的草甸确实很美。我往雾的顶处看,但看不到金顶,那个天顶上的山头一直隐没在云中。</p> <p class="ql-block">(三)星空栈道</p><p class="ql-block">下到吊马桩服务处,灿和同伴已到了住宿地观音宕。灿在电话中说是沿对面山中的栈道一直走,要个把小时。</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雨已停,雾也散去,山中的栈道在水洗过的草坡中格外清新。这条栈道三公里,通往观音宕的星空户外营地。</p><p class="ql-block">我走过吊马桩巨石,停下来,看看之前走过的峡谷,峡谷整体清晰展现在眼前。两个绝壁中生出一条小路,也感叹前面爬上这个陡坡的好汉表现。以栈道为分界线,山分为两个景色,栈道以上是如毯般丝滑的绿色草甸,栈道以下是翠绿的树林。</p><p class="ql-block">栈道是建在绝壁之上,完全是附在崖壁上突出来的,底下是万丈悬崖。沿悬崖往下看,山坡以极其丝滑的弧线向下奔去,它的尽头才是人间烟火处。</p><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拐角,前面就是玻璃栈道。透明的钢化玻璃代替了木条,玻璃下的钢铁支架清清楚楚。其实看到这些钢铁支架,比走在木板上心里更踏实。我大步走上这个透明的步道,很幸运没有恐高症。遗憾的是刚下过雨,玻璃上滑,刚好沿山边有一条专设的防滑道,我沿防滑道走,但这也不耽误我看景。</p><p class="ql-block">这个玻璃栈道长达300米,栈道海拔1600米,这是玻璃栈道中的王者。栈道是沿悬崖绝壁走,绕过两个山角,并且有从东到西的视角转换,给了非常开阔的视野。</p><p class="ql-block">我在行走中,一直往后看金顶,但它一直还被雾罩着。毕竟那里有近2000米高,那个天上的宫阙,理应有腾云驾雾的背景。</p><p class="ql-block">好在这个时候,游客很少,只遇到几个从观音宕过来的人,这个空闲给了我三公里高空临崖的大视野的独享机会。</p><p class="ql-block">依栏远眺,远处的山岭,田地,房屋,河流都一目了然。脚下的山是绿色的,远处的山岭是青色的,更远去的山是蓝色的。在青色的山中间仍有白色的云层覆盖,只是与刚才山中的飞云走雾不同,那里的云是静止的。转过山角,这边与前面的山川田野不同,这里是层层高山相叠的景色。山的高大,山的重叠,山的由绿到青到蓝的层次,以及天边的浮云,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面对如此浩大的山川,在这居高临下的高山之上,我领悟到了李白山水诗的豪迈,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登高之后才有的。崔灏站在黄鹤楼上看晴川历历,看长江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看到了时间的流逝。范仲淹看到了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儒情怀。</p><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阳明所说的“山中的供给”,除了明月清风,更多的是心境的滋养和升华。“登高临四野,眼阔天地宽。胸中无块垒,展翅白云端”,我也赋诗一首,以表心志。</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我到过江西的灵山和三清山,都是在雨中行。那两座山都有很长的悬崖栈道,功略上描述的绝世美景,都被雾所覆盖,弥漫的雾海中看不到山外的任何景致,内心其实是失望的。好在今天,在雨后的武功山,特别是这个长长的栈道上,那些遗憾都得到了弥补。</p> <p class="ql-block">(四)观音宕</p><p class="ql-block">栈道一直通到观音宕。那里是武功山星空帐蓬基地。入住帐蓬屋之后,黄C说要到山里去走一走。刚好在住处的东边,透过一个山坳,远远地看到了一小块的风景。以绿色的山脊为托,那边有白色的云和蓝色的山。我和灿,还有贺总,跟着黄C往那个方向走。</p><p class="ql-block">往那边去的是山腰上的便道。原始的泥水和石块路,明显这是徒步者走出来的。迎面走来几个背包客,他们问观音宕远不远,告诉他们就在眼前。他们说是从安福那边走便道上来的,一天的功夫终于到目的地了。我不得不佩服背包客的执着,在他们的心目中观音宕可能不仅是一个地名,应该还包含更多的执念。</p><p class="ql-block">转过山角,面前的风景画框越来越大,这里是一幅巨大无边的云海全景图。</p><p class="ql-block">这是武功山的山脊,南面是芦溪县,北面是安福县,一岭分两县,这个凹下去的山脊,右边是层层山岭上升到金顶,左手边也是一层层往上到发云界,那边还有武功山更多的景区。在山脊马鞍处,有几处户外帐蓬,应该说,在武功山每个地方都是景区,都是背包客的户外天堂。</p><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站在山岭高处,面对云海,先是惊异,后是感慨,再是傻傻的发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云海图并不复杂,就是山的这边,远远看去都是白色的云覆盖着,那些云一条一条的,从视野这边延伸到视野的那头,远处的云是那种静止的,是白色的海洋,偌大的视野中,除了高高在上的武功山,在云海中只有几处山顶露出,恰好是海中的岛屿。更远的云海天际,山是蓝色的波浪,在云海中起伏蜿蜒。清代诗人刘正期《登武功》诗中的“江南有此神仙境,何必蓬莱问海东”正是这一景象的最好表达。</p><p class="ql-block">这边的武功山也遵循1600米的界线,线上是绿色丝滑的草甸,线下是森林绿海。近山的云雾逐渐扩散,在山脚下的峡谷弥漫开来,仔细看山谷,在绿野中有一条柏油的公路穿过。</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个壮观的云海,当然是要拍照的,把自己融入这宽大的云海中,是对武功山的永久记忆。拍了正面,侧面,背影,觉得侧面和背影的照片最满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大背景的正面像,人压住了宏大的风景画面,而以侧面和背影的影像,将视线引向主题云海。当你把自己融入到画面中,成为风景的配角,画面才和谐美好。这个发现很有意思,第一次拍这种大画面的人像,很有收获。</p><p class="ql-block">灿把这种风光大片发到群里,立马吸引了同伴,这个山脊处的云海成为大家的打卡地。同伴中的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对云海不感兴趣,他俩看中了山顶上的石头,他们将石头垒起,不亦乐乎。我以两小孩垒石头为主题,以云海为背景,拍出很有独特意境的画面,再次证明这种大背景摄影的妙处。</p><p class="ql-block">这种云海一直在那里,看多了也就有了审美疲劳。我们往山上走,这边是武功山的背面,云海之上是一层一层上升的绿色山岭。这个时候的金顶清晰在眼前,原来金顶的后边坡上还有很多的建筑,有寺庙,有帐蓬基地,那里还有更多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大画面前,我头脑中冒出三个奇妙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处的山是绿色的,而远处的山一定是蓝色的?第二个问题,山脚下的那些云将天空铺得满满的,那云下是什么天气?第三个问题,这种云海哪个时候会翻过山脊?</p><p class="ql-block">随便想想,也不急着找答案。初到武功山,它还会给我更多的惊喜和思考。</p><p class="ql-block">山坡顶上也有一家帐蓬营地。帐蓬是随意摆在地面上的,老板提供饭菜和帐蓬出租。黄C看到这个居高望远的位置,非常高兴,他说下个团就到这里露营。他加了老板的微信,还在这里请了我们晚餐。这个时候,我们住宿的地方响起了音响调试的声音,那高吭的声音很有吸引力,我们沿山顶向住处走。在路旁还有更多的帐蓬营地。看到一种玻璃钢做的帐逄,里面有一张床。老板告诉我们,这个帐蓬能住一家三口,两百多一晚。看到对面山上通往金顶的一条路,象一根长长的绶带,路上还有很多背包客在暮色中行进,估计他们是去金顶营地的。</p><p class="ql-block">今晚住的地方叫观音宕,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山间窝地。“宕(dàng)”是洞穴的意思,本意是以岩石为屋。山窝里是帐蓬的世界。帐蓬各式各样,有很多选择。有旅馆式的高端帐蓬套间,有圆形的穹顶屋,也有登山者背包式帐蓬。高端的帐蓬都是有高架的木板平台,帐蓬之间栈道相连,在这高山顶上它们就是白色的“宫殿”。除了这些宫殿,那些席地而睡的背包客的帐蓬,却是年轻人最爱。山窝中央是一块大坪,建有一个音乐大棚,还有一个音乐平台,这是专供晚上篝火晚会用的。武功山国际帐蓬节到今年已是第十八届了,现在正是帐蓬节期间。观音宕的帐蓬其实是旅行背包客自发形成的。虽然现在满山都是帐蓬,但都是私人经营,景区只提供简单的卫生设施,并没有往高端旅馆发展。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背包客对帐蓬的热爱,并不是帐蓬可爱,而是享受草地、高山、大川的那种旷野中的宁静和星空。今晚我也荣幸有一个这样的经历。</p><p class="ql-block">黄C首先联系的是那种背包客帐蓬,大雨后与老板联系,把帐蓬改扎到他还在建设中的木架帐蓬大屋里。这个尼伦布顶的帐蓬架在高架木平台上,是很大的一间房,里面还在施工,仅是临时借用一下。晚上没有电,钻到背包帐蓬里,底下是硬的木条,外面黑黑的。我刚好准备了一个露营太阳能灯,打开,白色的灯光给了这个小窝明亮。哈哈,小物大用,正当其时。老板提供了垫地和睡袋,真还有了那种山野露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入夜,大坪里的音乐响起,主持人的热情鼓动,坪中篝火燃起,青年人踩着鼓点兴奋地挥手,摇摆,很是热闹。这种天上人间的夜晚是值得拥有的。</p><p class="ql-block">读到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武功山看日出的诗:“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真中“金在冶”把日出比喻成冶铁时的溶炉,更写出游人履步彩云间的奇妙。看来这个日出是值得期待的。</p><p class="ql-block">黄C说早上五点去山顶上看日出。我其实早在四点就醒了。今晚是农历六月十九。这时的天空湛蓝,月亮高悬头顶,凉风习习,格外清静。这个万赖俱寂,清辉普照的夜空,给人远离红尘,遁入空门的感觉。难怪佛道之人要把寺庙建在高山之上,这里确是与清风明月对话的最好时机。</p><p class="ql-block">不到五点,东方天边就有了红白色的云彩,月光还在,太阳正在升起。那些背包客把衣食住行背在身上,双手拄着登山杖,一幅侠客装扮,行色匆匆。我和灿登上昨天去看云海的那边的最近的山头,那里有一个观日出的平台。一个木板架出的一个巨大的圆形平台,立在山顶,可以环顾四面。平台上站满了人,都在静静地等待日出。早晨山上的风吹拂,冰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在高处看,东边的云彩还是红白相间,但其画面更宏大,红色的晨光透过云层散射出来,照射出一片红色的天空。白色的光与红色的光穿过云层,以及云层的流动和变幻,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但整体上看,没有形成东方红透的那种格局。云块一直遮着太阳,这是一个难产的日出。</p><p class="ql-block">除了天上的云,变化最大的是山中的晨雾。今天的雾是从南边过来的,也就是从观音宕峡谷涌出,越过武功山奔向安福那边。安福那边还是昨天的云海,只是更厚更宽阔,已成为一片白色的世界。云雾在发云界那边高山间奔涌,其中有一片跨在山两边的云雾,象是一张弓横在山顶,静止不动。几分钟之后,那片云开始弥漫扩散开来,这时整个东边的山间形成了云雾奔腾的气势,观音宕峡谷的雾越过山脊,快速奔向安福那边,很快,山顶的四周大雾弥漫起来,天地合于云雾之中。同伴中的小孩看到大雾来到身边,追着去吸,大声说要把雾都吸到肚子里去。哈哈,童心真的可爱。观日台边还有一个“天空之境”的玻璃平台,也淹没在雾中。</p><p class="ql-block">看山中云雾,有不同的境界。站在山下看云雾,那是头顶上的雨水,一定是风雨的前奏,唯有逃避。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前方的云腾雾漫,在山中飘忽的云雾,但一定是身处其外的洒脱,一旦入局,就是落汤鸡。昨天看到安福那边的云海,觉得人高一筹,那是脚底下的事,这就是身处其外的洒脱。今天终于等到了云雾将山的两面融合,站在可以追着雾跑的山顶,我却没了豪迈,因为我入局了。在没有日出的寒风中匆匆下山。我自问,我是不是成了好龙之叶公?</p> <p class="ql-block">(五)下山</p><p class="ql-block">早晨的云雾只是快速涌过、很快就是阳光普照。阳光洒在身上,很舒适的感觉。黄C说7点集合,走一线天山脊下山。</p><p class="ql-block">这条路线是沿山谷下,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沿山脊下到山腰,以山景为主。这个山脊有很陡的石级,景区取名为“一线天”。这个一线天处在两个山谷之间,有开阔的视野。如果有云雾的话,两边云雾翻滚涌动,一定能给这个一线天很好的升华。左边山谷对面是星空栈道。在栈道那边的山上,正在建设索道,高大的铁塔立在山崖边,以后到观音宕可直接坐索道上来。右手边是一个巨大山坡,它是另一个峡谷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查武功山地图,这样的沿山脊或山谷走的路线有上十条,这些线路与武功山山顶连结起来,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登山网络。</p><p class="ql-block">走过一线天山脊,石级转向峡谷内的陡崖上,石级以陡峭的方式直下。</p><p class="ql-block">进入峡谷后,满山的树木中,山谷清翠,空气阴凉,给了我们与高山草地完全不同的感觉。明崇祯十年正月初三,徐霞客来到武功山,他用十天功夫游遍这座名山。他写的山中景致是这样的:“皆密树蒙茸,平铺其下,然雾犹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若先之笼,故为掩袖之避,而后之开,又巧为献笑之迎者。”他笔下的山雾,时而“倏开”,时而“献笑”。我一直把山中的云雾看作“妖”,而徐霞客把这“妖”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俏。</p><p class="ql-block">走到山腰,听到了水声,接下来进入下山的第二阶段,沿溪行。峡谷中瀑布,水潭和红岩石成为另一种体验。</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水来自观音宕,由山上的细流逐渐汇合,形成大的山溪。山溪的水有两种状态,下雨时万水汇流,冲撞飞泻,不下雨时山泉叮咚,闲庭信步。在听到水声的地方,看到一个拦网把水网住,截住了山中的枯枝落叶。在这里是一个壁立的陡崖,这就是武功山有名的金壶洒酒瀑布。在下悬崖的栈道中,水滴飘忽,栈道清凉湿润。下到崖底,一块巨大的,垂直的岩壁上,白色的水流沿石壁而下,因水不大,瀑布显得优雅温和,大家都争先到瀑布下打卡。几个小朋友在浅水潭中开心地玩,把下山的疲劳一洗而尽。</p><p class="ql-block">山上千米的峡谷水流在这个悬崖之上聚集,在这个高达120米的悬崖上倾泻而下。可以想象,水大的时候的那种喷薄而出和飞流之下。这个瀑布有三个特点。晴天里,在阳光照耀下,瀑布一定是一条七色彩虹;山洪暴发时,浩大的水流倾盆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响声,“瀑布九天来,滹滹响晴雷”。还有一个,冬天里水缓缓而下,这个瀑布会被凝结,变成冰瀑。徐霞客在武功山时,刚好看到这一冰瀑奇观:“时见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其无飞动之势,细玩之,俱僵冻成冰也”,徐霞客第一次看见南方瀑布被冰冻,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夫妻瀑布。山谷的两边,一边一条瀑布飞流而下,在河谷中汇合,有如夫妻牵手。其中一条是从山顶而下,至少有几百米的长度,瀑布流过的都是褐红色的花岗岩,这种石头给人很硬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武功山中有无数的瀑布,它们是山中的游龙和白练。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在《萍乡道中》写道:“路入泸潇景更幽,满山飞瀑碧泉流。芒鞋踏破烟霞色,疑是身登白玉楼”。</p><p class="ql-block">步道沿溪水下行。山中的水道称为溪,溪字还有一个写法“豀”,这是高山峡谷中的溪,豀中堆满了山中滚落的石头,武功山的溪正是这种。暴雨中的山洪会是奔腾如马,平时的溪水如织如流。今天与我们同行的是清澈温顺的流水,它们在石块中轻快地穿行,在水潭中徘徊。在一个很大的红色石头上,水流分散开来,织成丝网。还有一个石头坡边沿上,流水在红色坚硬的石头上冲出一个小水潭,清澈的水在潭中随水流回旋,然后落入下边的大水潭。到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会产生玩水的冲动。同行的小孩欢呼雀跃,纷纷变身水中鱼。</p><p class="ql-block">早晨7点下山,中午到达红岩服务站。武功山之行顺利结束。它那漫山金黄的秋天美景,我已预订。再见,武功山,这个再见是秋天的约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