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之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族共和国(波黑)(2025.6.22)

瑞雪

<p class="ql-block">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是一个由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组成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首都为萨拉热窝,该国由三个主要民族构成:波什尼亚克族(约50.1%)、塞尔维亚族(约30.8%)和克罗地亚族(约15.4%),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波黑实行独特的集体元首制,由三族代表组成的主席团轮流担任国家元首,每8个月轮换一次。现任主席团成员为热莉卡·茨维亚诺维奇(塞族)、热利科·科姆希奇(克族)和德尼斯·贝契罗维奇(波族)。两种货币。</p> <p class="ql-block">波黑的历史比较简单,公元12世纪,这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15世纪末被奥斯曼帝国征服,此后几百年沦为其附属地。期间,波黑还沦为奥匈帝国、塞尔维亚王国甚至是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属地。</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土耳其人对波黑境内的斯拉夫人采取同化政策。以宗教人头税的方式“ 鼓励”当地人进入上层社会,规定改信伊斯兰教就可免交某些捐税,还以集中教育和培养的方式对斯拉夫人后代土耳其化。</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奥斯曼帝国的同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现今波黑境内超过一半的穆斯林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此三族鼎立,三教并存,在当今40多个欧洲国家中可是数一数二的。正是民族、宗教的复杂性,波黑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地区。</p><p class="ql-block">到了19世纪末,欧洲列强开始为“奥斯曼遗产”展开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沉不住气了,宣布把波黑纳入版图,随着萨拉热窝一声枪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p><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历史上,波黑地区就是巴尔干半岛矛盾交汇的缩影。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势力要扩张的巴尔干半岛,首当其冲的就是波黑。虽然身处穷山僻壤,波黑却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针对波黑独特的三族鼎立,三教并存,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给了穆斯林族一定地位。直到今天,穆族仍是波黑最大的族群。</p><p class="ql-block">随着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被压制数十年的民族矛盾终于爆发了,而冲突的焦点又是在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独立并建立波黑穆斯林共和国;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而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p><p class="ql-block">很快,二战后欧洲最大规模的一次局部战争爆发了,波黑战争中,塞、穆、克三族均动了血本,当然也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波黑仅有的430万人口中,近3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沦为难民,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维舍格勒小镇</b></p><p class="ql-block">维舍格拉小镇位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东100公里德里纳河之上。是一座边境城市,隶属波黑的塞族共和国。</p><p class="ql-block">分别有两个著名景点,安德里奇城和德里纳河上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走进维舍格勒,就像走进了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德里纳河悠悠地流淌着,那河水清澈得能看到河底的石头和游动的小鱼。河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船桨在水里轻轻拨动,泛起层层涟漪,就像给这幅画卷增添了灵动的笔触。</p> <p class="ql-block">波黑小镇的河畔餐厅,餐厅多位于德里纳河畔,主打波黑传统烤肉和烧烤。</p> <p class="ql-block"><b>索科洛维奇桥古桥</b></p><p class="ql-block">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族共和国维舍格勒,跨越德里那河。始建于1571年,157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1896年,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桥桥栏在洪水中受损。</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因民族矛盾激化,奥军在战争中损毁了古桥的三个桥拱。二战中五个桥拱被毁,1992年波黑战争期间又发生针对波斯尼亚人的维舍格勒大屠杀,桥梁再成冲突焦点‌。桥体修复工作于1919年启动,但仅修复了部分结构。50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索科洛维奇桥古桥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筑的杰出代表,由著名建筑师米马尔·科卡·锡南设计建造。</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下令建造的,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高级官员,他出生于维舍格勒附近,建桥旨在促进当地贸易与文化繁荣。‌‌nv</p> <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在其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中描写了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桥。《德纳河上的桥》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p> <p class="ql-block">维舍格勒这座古桥而闻名,而这座桥又因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更加耀眼。《德里纳河桥》就是以这座桥为背景。这部小说不仅让古桥闻名于世,还与《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小姐》一起,被誉为波斯尼亚三部曲。</p> <p class="ql-block">德里纳河,这条河流分隔了两个国家。德里纳河成为敌对势力的分界线,桥梁承载着逃难者的希望和恐惧。战争的残酷给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创伤。</p> <p class="ql-block">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那风里带着河水的清凉气息,还有岸边青草的淡淡香味,仿佛大自然在轻轻抚摸着你。</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石桥上,俯瞰德里纳河的碧波荡漾,仿佛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声。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奥斯曼时期建筑、古老的教堂和传统的民居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桥的中部石柱上的伊斯兰文铭文。</p> <p class="ql-block">安德里奇城是一个新建筑,它确实也是个新建筑,它是根据安德里奇小说里面的场景在现实中还原实现的一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b></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现在是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联邦的首都。</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河谷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萨拉热窝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名字改为乌尔夫-波斯拿,1238年教会曾在这里建设圣保罗大教堂。萨拉热窝始建于1263年,斯拉夫人的城塞自1263年到城市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为止都一直存在。</p> <p class="ql-block">1450年代由奥斯曼帝国正式建成,1461年之后,伊萨科维奇监督了城市旧市区的建设,修建了供水系统和清真寺、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州长官邸。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在欧洲的第二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欧根亲王发起袭击,占领了萨拉热窝。城市遭受了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p><p class="ql-block">在1850年,波黑还是被奥匈帝国征服。1878年,城市的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波黑在1908年被合并入奥匈帝国。</p> <p class="ql-block">1914年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西部合并入南斯拉夫王国,萨拉热窝成为德里纳河省的首府。</p> <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1943年至1944年遭受了盟军的轰炸。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初期萨拉热窝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时期。</p><p class="ql-block">1992年波黑独立后成为首都。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塞族共和国军队和南斯拉夫人民军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一半是城池一半是墓地。波黑战争萨拉热窝围城1425天,导致高达20万人死亡,200万沦为难民逃出该国。还有近十万妇女遭到强奸或者轮奸。</p> <p class="ql-block"><b>波黑战争</b></p><p class="ql-block">1990年11月,属于南斯拉夫一部分的波黑召开了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会上因为国家地位归属问题,三大民族之间矛盾最终爆发:支持独立的波黑穆斯林与克族与维持现状的塞族发生了激烈争论,最终造成了各自党派的相互决裂。</p><p class="ql-block">1992年1月,波黑塞族共和国建立,波黑正式脱离南斯拉夫管理并宣告独立。从最开始的对峙上升到武装冲突。</p> <p class="ql-block">而不久之后的发生的一场意外枪击事件,则正式拉开了围城战的序幕:1992年3月1日,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个婚礼现场突遭不明人士袭击,塞族新郎尼古拉·加多维奇的父亲(下图红圈)不幸身亡,而袭击者被怀疑为是波黑穆斯林。此后大批塞族武装人员进入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4月5日,大批民众举行和平活动,希望对峙双方不要激化矛盾。但在行进中,塞族士兵突然向人群开火,名叫索达和奥尔加两名女性不幸中枪身亡。此后塞族军队开始在城内和城外构建大量据点,开始向城中的波黑军队和平民进行开火,惨绝人寰的萨拉热窝围城战正式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b>地狱般的1425天</b></p><p class="ql-block">战争一开始,塞族军队便开始对城市中的民用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到围城战结束时,萨拉热窝平均每天都要遭到300余枚不同口径炮弹的袭击,尤其在1993年7月22日当天,炮弹袭击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777发。根据战后统计,围城战期间萨拉热窝有3.5万座建筑物被彻底摧毁,其中医院、学校、自来水厂等是首批被击毁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因为水厂被炸,百姓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城内的米尔亚卡河去打水,但在塞族狙击手的"特殊关照下",许多打水的市民非死即残,甚至连帮助父母打水的儿童也不放过。</p> <p class="ql-block">尤其在市中心连接机场的"波斯尼亚之龙"大街上,塞族狙击手经常对途经此地的百姓和载具进行狙击,因此该条大街也被称作"狙击手巷",死在这条街上的百姓至少有200人之多,其中还包括60余名儿童。</p><p class="ql-block">居民就只能到公园和附近的野地里采摘野菜,城中的老鼠、狗、猫也都成了居民的食物。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居民只能从联合国难民署获取一份应急口粮,这份口粮不能浪费,因为下一次的派送需要在40天后才能到来。</p><p class="ql-block">妇女为了一份牛肉玉米罐头,甚至甘愿沦为男人的玩物。</p> <p class="ql-block">有人因为痢疾腹泻而死,有人因为饥饿而死,还有的因为误食有毒的蘑菇而死......当中就包括著名的电影导演,指导过《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他于1992年7月11日在家中因饥饿不幸离世,终年65岁。</p> <p class="ql-block">  虽然城中遍布着战火与死亡的气息,但人有一些人还在为此展现着些许温情的一面:有着"萨拉热窝的大提琴家"之称的韦德兰·斯梅洛维奇,为了悼念在一场迫击炮袭击中不幸遇难的22名百姓,不顾炮火和冷枪的威胁,独自在国家图书馆的残骸上连续演奏了22天大提琴(下图)。这一幕被发布到媒体上后,引起了许多爱好和平之人的共鸣和关注。</p><p class="ql-block">面临着城市即将弹尽粮绝的危险,守城的波黑士兵与民兵冒险打开了一处废弃的隧道,通过隧道的地下输送,勉强维持住了城中剩余百姓的生活。差一点被切断的萨拉热窝又一次重新复活。不久之后,联合国、北约等组织的介入,终于让饱受围城战之苦的萨拉热窝市民看到了一线曙光。</p> <p class="ql-block"><b>塞比利喷泉</b></p><p class="ql-block">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处被圈起来的露天遗址,是16世纪中期,萨拉热窝的鼎盛时期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旅店。</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因多元宗教共存(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奥斯曼统治时期留下的建筑如‌清真寺‌(1530年)和‌大巴扎。</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界线‌</b></p><p class="ql-block">分界线位于步行街中央,东侧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老城区(15世纪-19世纪),以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西侧为奥匈帝国统治时期(1878-1918年)的新城区,现代化欧式建筑林立。</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天主教会的大教堂天的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天主教会的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的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哥德式的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市旗和市徽。</p><p class="ql-block">右下角是教皇保罗二世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建于1531年,由奥斯曼帝国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设计,曾多次在战争中受损并经历修复。该清真寺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屹立在萨拉热窝老城的中心地带,是市内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电气照明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造,最初用于纪念其在波斯尼亚的统治。1992年波黑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战后于1996年开始修复,但部分资金来自沙特阿拉伯,导致建筑风格受到瓦哈比派影响,色彩和装饰被简化。</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是萨拉热窝历史上最伟大的慈善家,曾于1531年和1537年两次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见证了奥斯曼帝国在萨拉热窝的辉煌统治。 它命名于奥斯曼帝国第二任总督,有许多波斯尼亚领导人,政治家,改革者,学者,诗人埋葬在这座清真寺的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b>拉丁桥(原名普林西普桥)</b></p><p class="ql-block"><b></b>拉丁桥建于16世纪奥斯曼时期,现为步行桥,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该桥北端遭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南斯拉夫时期曾更名为普林西普桥。</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桥北首人行道实施刺杀行动,导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身亡。该事件直接引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最终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1992年,波黑独立后恢复拉丁桥原名。</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刺杀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b>拉丁桥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的相关文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复刻品还原这一历史瞬间,包括‌刺杀用的勃朗宁手枪‌和斐迪南大公所乘汽车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b>奥匈帝国皇太子被刺杀事件始末</b></p><p class="ql-block">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人自己的版图。这一侵略扩张行径,立即引起南部斯拉夫人民的强烈愤慨。</p><p class="ql-block">奥匈帝国蓄意对塞尔维亚进行武力威胁,决定于1914年6月底举行一次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地点就安排在临近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境内,并由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兹·斐迪南大公亲自前往检阅。军事演习结束后,大公还将偕夫人对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进行特别访问,以加强君王与臣民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这一蓄意挑衅的行动,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慨。一个以“不统一毋宁死”为口号的秘密组织“黑手党”决定趁斐迪南访问萨拉热窝之机干掉他,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几名受“黑手党”影响、出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接受了这一任务,并为此进行了周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大公为了获取臣民对他的好感,没有戒严。街道两旁挤满了熙熙攘攘看热闹的人群,7名身藏手枪和炸弹的塞尔维亚族爱国青年,就分散潜伏在人群中,准备完成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7岁。</p><p class="ql-block">大公夫妇不断向人们招手致意,看上去君臣关非常融洽。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即将在这里结束。</p> <p class="ql-block">当车队驶近第一个行刺者时,他插在衣兜里紧握炸弹的手早已浸出了汗水,两眼直盯着大公,脚步慢慢向前移动。</p><p class="ql-block">“喂,干什么的?往后退!”一名警察吆喝着走了过来。于是,大公的车安全通过了。第二个行刺者潜伏在不远处的一座桥上。他见车队驶近,便奋力将炸弹掷向大公。司机见势不妙,立即加快了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轰”的一声目响,后面那辆车的前轮胎被炸裂,飞起的弹片击伤了几个随人员和旁观者。在人群的惊叫和骚动中,那位青年迅速吞下一小瓶毒药,随即纵身跳入河里。几分钟后他被警察打捞上来。</p><p class="ql-block">奄奄一息的他忍着毒药的剧痛,任凭拳打脚踢,始终一言不发,愤怒的眼光,射向斐迪南。</p> <p class="ql-block">当车队行至一个十字路口向右转弯时,后面车上的总督急得大声叫嚷:“错了!错了!朝前一直开,到陆军医院去。“就在汽车准备调头的时候,第三名行刺者、年仅17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利洛·普林希普看准了这个良机。他原本守候在大街对面的拉丁桥头,这时迅速来到这个路口。怒火中烧的他此刻显得异常冷静,当大公的车离他不足2米时,他急步上前,不等侍卫官反应过来,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一枪击中大公的脖颈,另一枪洞穿索菲的腹部。大公呆滞的目光凝视前方,口中喷射出一股股鲜血。索菲则俯身趴在丈夫的膝盖上。</p><p class="ql-block">普林希普还没来得及自杀就被当场逮捕。他面无惧色,自豪地高喊:“我很高兴,我已清除了我们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说完挣扎着吞下一小瓶毒药。但他和前一个行刺者一样,并未当场死去。后来,他因未成年被判处20年徒刑,如果他能熬过4年,无疑会以英雄身份出狱,但上帝没有给他这个福分,1918年奥匈垮台前他就因患肺结核死于狱中。然而,不可一世的斐迪南和他的妻子,却因流血过多双双毙命。</p> <p class="ql-block">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早已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子爆炸了。奥匈帝国终于有了一个吞并塞尔维亚的绝好借口。它的外交大臣宣称:“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82岁的老皇帝叫嚣:“塞尔维亚作为一个政治因素,必须从巴尔干地图上抹掉。”德皇威廉二世更是兴奋异常,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动武。协约国方面,俄、法也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并将履行协约国的相互义务。英国则一面表示不卷入战争,一面又私下鼓励俄国备战。</p> <p class="ql-block">1918年7月23日晚,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极为苛刻的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活动和组织,按照奥方提供的名单肃清政府和军队里反奥的文武官员,允许奥方派员会审与行刺案有关的凶手等等,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这完全是干涉塞尔维亚的主权和内政。尽管塞尔维亚政府忍辱表示:接受除会审凶手一项外的所有其他条件,但奥匈帝国开战决心已定,借口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p><p class="ql-block">奥塞两国开战后,早已剑拔弩张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纷纷启动战争机器。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在要求俄国取消总动员遭到拒绝后,于8月1日对俄国宣战。两天后它又对法国宣战,并按照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入侵比利时,准备从那里进攻法国。8月4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南联盟政府为纪念普林西普的“民族独立精神”,将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并在原刺杀地点浇筑脚印和竖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市政厅</b></p><p class="ql-block">奥匈帝国建于1896年。</p><p class="ql-block">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这里发表演讲后,前往拉丁桥,不幸被刺杀,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德军司令部,二战后成为波黑国立大学图书馆。1992年8月25日至26日, 波黑战争期间被炮弹击中,近90%的图书馆藏被烧毁殆尽,大约700份手稿和古版书籍以及一系列独特的波斯尼亚出版物被毁,其中包括许多19世纪中叶波斯尼亚文化复兴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的修复工程历时十八年,直到2014年才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b>恶意之屋</b></p><p class="ql-block">1878年,奥匈帝国控制了波黑地区,为了扩大哈布斯堡家族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他们计划将萨拉热窝变成一个模范殖民地,用来试点现代城市管理规划和新技术,如果成功,就推广到全帝国。</p><p class="ql-block">1892年,作为萨拉热窝改造的一部分,奥匈帝国官员准备在米尔杰克塔河边建造一个宏伟的市政厅。在拆迁过程中,他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钉子户,一位名叫本德里贾的波斯尼亚老人拒绝搬迁,政府出高价也不行。</p><p class="ql-block">他不搬家,市政厅就不能建在理想的位置。老人与市政府之间开始了漫长的谈判,1895年,他终于同意以一袋达卡特金币的天价出售自己的地产,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当局必须把他的房子,一砖一瓦地搬到米尔杰克塔河对岸重建。</p><p class="ql-block">成交后,老人每天坐在附近的桥上,一边抽着烟,一边盯着工人们把每块砖头运过河。当房子重建完成之后,它被命名为Inat Kuéa,波斯尼亚语的“恶意之屋”。</p><p class="ql-block">1997年,这座房子被改造成餐厅,早11点至晚11点供应传统的波斯尼亚美食。</p> <p class="ql-block"><b>“血色玫瑰”</b></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血色玫瑰”:战争的残酷印记。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巷尾,你可能会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红色印记,它们如同玫瑰般在地面绽放,却带着深深的悲痛。这些被称为“血色玫瑰”的印记,是波黑战争期间炮弹爆炸留下的弹坑,后来被红色树脂填充,以纪念那些在此处失去生命的无辜平民。每一朵“血色玫瑰”都是战争创伤的沉重象征,代表着那段充满痛苦与牺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留下的“萨拉热窝玫瑰”,全城有大约200个这样的标识。</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5日,人们在默卡勒市场排队购买面包时,一颗炮弹落在了那里。共有68人丧生,大约200人受伤。</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黄堡</b></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黄堡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山顶防御要塞,现为俯瞰城市全景的最佳观景点和电影取景地。</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727-1739年间,由奥斯曼帝国总督加齐·艾哈迈德·帕夏主持修建,作为弗拉尼克城寨的入口要塞。</p><p class="ql-block">1883年奥匈帝国时期成为重要防御据点,曾参与抵抗奥匈军队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作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经典场景拍摄地,片中德军指挥官感叹的城市全景即取自黄堡视角。‌‌</p> <p class="ql-block"><b>白堡</b></p><p class="ql-block">建于1729年,最初作为军事防御工事使用。其建筑采用不规则八边形设计,以黄色粗石砌筑,具有典型的奥斯曼风格厚墙、瞭望孔等防御特征。历史上曾作为刑场、武器库,并在1878年抵抗奥匈帝国入侵时发挥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战争中留下千疮百孔,虽然经过重建、修复,现在变成美丽的风景了,但在有的建筑物表面上还留下弹痕累累。</p> <p class="ql-block">当时,共计13000名波斯尼亚塞族部队包围了萨拉热窝,数不清的狙击手隐藏在城市周围的崇山峻岭之间。</p><p class="ql-block">这些狙击手肆意地挑选射击目标,只要是在这座城市中移动的人类,哪怕是儿童,也会让他们毫不留情地抠动扳机。</p> <p class="ql-block"><b>“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取景地</b></p><p class="ql-block"><b>"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b>这句台词,眼前立刻浮现那个曾让国人血脉贲张的男人——瓦尔特!</p><p class="ql-block">该片于1972年4月12日在南斯拉夫上映,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长译制的该片在全国放映。是一代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电影中曾是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瓦尔特从钟楼上游绳而下安全撤退拍摄的实景场地。</p> <p class="ql-block">钟表匠是地下游击队员谢德,为了救瓦尔特,他必须抢在瓦尔特到达接头地点之前,引开德国兵的火力,并提醒瓦尔特迅速撤离。</p><p class="ql-block">钟表匠谢德牺牲在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贝格伊斯兰学校</p><p class="ql-block">游击队员苏里从伊斯兰学校屋顶一跃。</p><p class="ql-block">贝格伊斯兰学校以培养波斯尼亚精英人才著称,</p><p class="ql-block">当年大批法官、将军、教授、科学家和高级官员都出自于此。</p> <p class="ql-block">《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部影片中的某些经典场景?你是否还记得其中一些令人难忘的台词,例如:“萨拉热窝的公民们,德军司令部向你们发布最后一次公告,请死者的亲属和家属速至小广场认领尸体。”这样的画面与台词,无疑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紧张氛围。</p> <p class="ql-block"><b>铜匠街</b></p><p class="ql-block"><b></b>萨拉热窝的铜匠街,这条始建于1489年的土耳其风格老街,是城市历史与手工艺的瑰宝。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经典场景也发生于此,展示了铜匠们如何通过敲打铜器掩护游击队员。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规模只是当时的三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电影中出镜铜匠的店铺还在,如今由他的儿子传承。</p> <p class="ql-block">店门外用中文写有“欢迎中国朋友”等字样,这里已经成 中国游人最爱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铁匠街、清真寺、钟楼以及小广场,这些地方仿佛都承载着影片中的历史记忆,与四十多年前那部经典影片所描绘的场景如出一辙,令人仿佛穿越时空,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烤肉餐厅</b></p><p class="ql-block">开业于195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于2003年和2015年两次到访萨拉热窝都就餐于这家烤肉店。</p> <p class="ql-block"><b>克林顿在位期间</b></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30日,为了扶持波黑完全独立,进一步瓦解解前南斯拉夫势力,迫使波黑塞族接受美国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美国主导的北约以保卫萨拉热窝等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为由,动用美国海空军为主的北约军队。从8月30日到9月20日连续两周,出动大批发机对波黑塞族军事目标和部分民用设施进行猛烈轰炸。</p><p class="ql-block">9月10日当天,美国海军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还向波黑东北部的塞族防空设施,发射了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p> <p class="ql-block">从1999年3月24日到1999年6月10日间,美国主导的北约集团,为了控制巴尔干半岛民,进一步削弱前南斯拉夫继承者南联盟势力范围,支持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独立,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幌子,对南联盟发动代号“盟军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在为期78天的大轰炸中,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所投入的炸弹总数多达2.5万枚,其中精确制导攻击炸弹约8千枚。</p><p class="ql-block">作为弱势一方的南联盟,在战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复杂的优势,在北约空袭前将大部分飞机、坦克、导弹藏于地下。虽然躲过大规模空袭,但却没有有效的打击手段,只得接受停火协议。</p> <p class="ql-block">美国带领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造成296亿美元的损失,超过1700名平民死亡,约1万名平民受伤,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央的中国驻南大使馆也遭到轰炸。此外,美国还向科索沃和塞尔维亚境内,投放了1.5吨贫化铀弹,使得该国癌症发病率激增。</p><p class="ql-block">可见,以保护美国利益为己任自居的美国历届总统,无不把发动战争作为美国扩张和称霸全球的主要手段。克林顿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任期内所发动的战争,都是为了美国的称霸战略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切瓦比烤肉,我觉得不好吃。</p> <p class="ql-block"><b>亚布拉尼察</b></p><p class="ql-block">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中部洛维奇州管辖的城镇,位于内雷特瓦河流域。</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的内雷特瓦河战役就发生在这条河的科尼茨附近,这是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德意占领军以及南卖国军的一次大规模交战,也是二战期间的一场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役。在德、意法西斯及南卖国军队的追击下,两万多名包括铁托在内的游击队被八万多敌军包围在内雷特瓦河边。德军估计游击队会从内雷特瓦河上游的亚布拉尼察大桥突围,所以从四面调集兵力汇聚内雷特瓦河两岸,企图在河边一举歼灭游击队。在铁托领导下游击队面对敌人的铁壁合围并没有被吓倒,想尽办法突围。铁托利用计谋一边命令游击队向大桥集结,一边下令炸毁大桥,派一部分游击队向北面佯攻,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势。敌人果然中计,把埋伏在对岸的兵力调去另一处围堵。待敌军撤走后,利用夜色在已经炸毁的大桥处架起了吊桥,大队人马和伤员安然渡过内雷特瓦河。</p> <p class="ql-block"><b>二战的战场-断桥遗址</b></p><p class="ql-block">此事件成为1969年同名电影创作原型,现存断桥遗址作为二战历史遗迹。被纳入南斯拉夫纪念币图案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现存断桥前身为1888年英国重建项目,原计划用于莫斯塔尔的奥匈帝国铁格子结构因尺寸误差转建于此,遗址与对岸遗留火车车厢及火车头构成完整的二战主题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古城</b></p><p class="ql-block">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莫斯塔尔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曾是萨夫兰王国的国都。萨夫兰王国曾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强国之一,在黑海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时经济落后、内乱频发,萨夫兰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公元705年,萨夫兰王朝末代国王莫斯塔尔为了躲避战乱,带领着自己的部族逃到了莫斯塔尔附近的小山村。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开始积极修建城堡。莫斯塔尔古城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到了15世纪才有今天的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莫斯塔尔古城。</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在这个边境小镇不断发展而来,莫斯塔尔曾是贸易重镇和交通要塞,是铁路要站,因其宗教和族群多样性而获称“东西方交汇的十字口”。1878年后成为奥匈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南斯拉夫王国,最终于1992年波黑独立后成为其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奈莱特瓦河。一座桥,两个民族,连接的是数代人期盼的和平。多少年来,这一座拱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穆族和克族武装在莫斯塔尔激战留下的弹痕。</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莫斯塔尔的街头,仿佛能听到战争的回声。这座城市见证了波黑战争的残酷,如今依然留有战争的痕迹。 随处可见的破败房屋,是战争期间被炮火摧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房子大部分是战后一家全不遇难后,没人管理居住,国家无权收回的。</p> <p class="ql-block">手工艺作坊</p> <p class="ql-block">大河卵石铺砌的古街道</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美食</b></p><p class="ql-block">gulas土豆炖牛肉</p> <p class="ql-block"><b>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该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1486年‌该寺由苏丹巴耶塞特二世时期的维齐尔(大臣)建造。 ‌‌</p><p class="ql-block">其特色包括镶边大理石讲道坛和宣礼塔(登塔可俯瞰全城)。</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和平钟实际是古桥展览室。</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以一座古老石桥著称。1452年由奥斯曼土耳其建造,1566年建成标志性石拱桥。毁于1993年。</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古桥</b></p><p class="ql-block">采用1088块本地石灰石建造,其建造技术至今仍被视为建筑史上的谜题。</p><p class="ql-block">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使用85%原桥石材,精确复原16世纪建造工艺,匈牙利军队的潜水员被派往内布雷特河中打捞古桥的石块,2004年修复完毕。</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古桥跳水</b></p><p class="ql-block">27米高空跳水传统,于2004年7月23日落成。为庆祝大桥重新开通,当天有9名小伙子一起从大桥上一跃而下,跳水活动恢复。</p><p class="ql-block">起源于1664年,曾是当地男子的成年仪式‌‌,现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9日的波黑战争中,古桥不幸被克罗地亚军队摧毁,据称当时有60枚炮弹击中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b>布拉加伊修道院</b></p><p class="ql-block">位于波黑莫斯塔尔附近的小镇布拉加伊。修道院建于1520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隐藏在山脚下溶洞入口一侧的山壁旁。泉眼旁的洞穴神秘幽暗,呈现出翡翠般的蓝绿色。</p> <p class="ql-block">距离修道院约2公里的地方,是贝拉盖军事要塞,这座几百年前的军事遗址如今依然屹立在山顶。</p> <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不仅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而备受推崇。在这里,你可以深入探寻古老的文明遗迹,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同时,也能尽情体验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这是一场关于文化与自然的绝美旅程,必将让你流连忘返,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