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编号:202505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浙江温州旅行停留的时间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4~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篇首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本篇配曲《优雅浪漫古典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配图为我们在浙江温州参访时的随拍,共有100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文字主要谈及我对温州的总体印象,并介绍了我们在温州参访的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本篇图文较多,内容丰富,阅读需一定时间,敬请各位留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识温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早有听说过就听说过浙江温州,倒不是因为这座城市有多么著名,而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到处都能见到温州的生意人。</b><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的心目中,温州人简直就是一群行走的“商业奇才”,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做起生意来那叫一个风生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我一直对浙江温州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憧憬。于是这次旅行行程,温州是我们的必达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们的想象中,温州应说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理应有着很“高大上”的城市建设,来了之后发现有落差。温州的城市规模比我想象中小巧得多,完全没有那种大都市的喧嚣和气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别称东瓯、鹿城。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对大多数人而言,温州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提起它,我们的印象往往都是商业——温州模式、温州炒房团、江南皮革厂、温州方言十分难懂等等,但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了它的历史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这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地区,历史上温州人就极具生存奋力意识,在困境中努力让自己活下来,且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改革开放以来,它不仅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开创出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新经济模式。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就是温州人!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睿智的温州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了“温州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人是些怎样的人?或许在新一代企业家身上很难找到昔日弹棉郎、修鞋匠和缝纫女的影子,但他们确实存在着血缘关系,再往前溯,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渔夫和山民的祖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人以“善商”享誉海内外,“敢吃苦”“会吃苦”、“肯吃苦”的温州人精神值得学习。“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是对古代温州商业发展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的历史远比它的商业传奇悠久得多。温州是东瓯王国的故地,有着5000年渔耕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这片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璀璨的文化遗产。它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孕育出的灵秀山河,有着339公里海岸线串联起的瑰丽海岛,更有着对待生活对待美食从不将就的精致态度。它的“富”,是自然与历史的慷慨馈赠,是山海交融的磅礴诗意,是市井巷陌的鲜活温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称“瓯越”的它,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时更是名列四大海港之一。瓯江,这条温州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仅滋养了土地,更见证了瓯越文明的璀璨:这里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就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工艺精湛而著称。繁华是它的现在,厚重的历史则是它的根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山水诗的发源地,温州的山水风光早就已经美名在外,就连谢灵运、徐霞客等古代知名“驴友”也真诚推荐这里。雁荡山,这座让徐霞客三访仍念念不忘的“东南第一山”,明明与黄山齐名,却鲜为人知,这里山川秀美,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雁荡山。它自带仙气,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和墨迹。也被众多影视剧青睐,是《神雕侠侣》中杨过、小龙女相见的地方,也是《琅琊榜》中林殊休养生息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润如玉,“州”行天下,奔流不息的瓯江仿佛一条丝带,将温州分为南北两区,也造就了它截然不同的风貌。北面是如诗如画的永嘉山水,南面则是现代化的温州市区。正是这种地理格局,赋予了温州令人惊叹的自然禀赋——它拥有浙江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之一,景区面积占了全市四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屿:谱写岁月悠长篇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我们继续在浙江温州参访,重点在温州市区。参访了著名的江心屿、五马街和墨池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瓯江中游,有一座历史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岛屿——江心屿,它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是“中国诗之岛”,被誉为“瓯江蓬莱”。这座孤悬瓯江之中的小岛,承载着八百余年的宋韵风华,一草一木皆藏诗意,一砖一瓦尽是故事。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喜欢自然风光,江心屿都能满足你的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屿,这里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诗之岛”和“千年古航标”。站在温州市区望江路上,江心屿的东西双塔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巍峨耸立在瓯江之中,不仅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更是发挥着航标灯塔的实用功能,被国际航标组织纳入“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春的江心屿风光秀丽,古木葱茏,景色如诗如画,既有江心十景的诗画风光,也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站在江心屿上,极目远眺,不远处温州市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屿古时为两个小岛。东晋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江心屿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古塔、古寺、古祠、古树、古井与古诗词等相互辉映,共同谱写着岁月的悠长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岛上的东塔与西塔是不可错过的著名景点。它们历经风雨洗礼,承载着岁月的沧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江心屿的变迁。塔身的斑驳痕迹,仿佛是历史书写的篇章,每一处都蕴含着故事,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东塔西塔如千年卫士守护江心。东塔塔身斑驳,藤蔓攀附,檐角悬铃随风轻响,曾为瓯江夜航的指明灯;西塔玲珑秀丽,每层设壶门,内设佛龛,月光透过塔身,洒下一地碎银。双塔隔江相望,与粼粼波光共绘“江心双塔”的壮丽,亦是《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海上航标,见证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塔始建于唐朝,高耸入云,是江心屿的标志性景观。清光绪年间,温州辟为商埠,英国设立了领事馆。英国借口警卫工作需要,拆除了东塔的飞檐走廓,留下了中空无顶的塔身。后来,塔顶自然生长出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寓意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屿中名胜古迹众多,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等,山水的灵秀与人文的底蕴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傍晚的余晖洒满瓯江,水面波光粼粼,东西双塔凌空,映衬着江心寺,交织成一幅别具匠心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文人留有叹咏江心屿著名诗章近800篇。江心屿上有许多历史建筑,如“两塔一寺”、宋文信国公祠、澄鲜阁、浩然楼以及英领事馆旧址等,是温州宋韵文化的重要源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屿上的澄鲜阁与浩然楼,二者皆因诗而得名。澄鲜阁之名源自谢灵运的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它依湖而建,飞檐流角,是赏景休憩的绝佳之地。浩然楼建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楼名一说源于文天祥的《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以此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一说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览江心屿而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更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又复称浩然楼。登楼极目远眺,瓯江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寺的晨钟暮鼓,则为宋韵添上一抹禅意。这座始建于唐、兴盛于宋的古刹,大雄宝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每至暮色,寺内梵音袅袅,与瓯江浪涛声交融,恰似一曲穿越时空的宋韵交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寺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叠字对联,在晨雾暮霭中更显禅机,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沉思。这幅对联宛如一道神秘的谜题,吸引着游客们驻足思索,探究它的正确读法。不同的断句方式,赋予了对联不同的韵味,也为江心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论人文风骨,文天祥祠里正气长存。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曾在此驻留月余谋划抗元,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当地民众建祠纪念。祠内陈列着文天祥手书真迹与抗元史料,泛黄的《正气歌》字迹遒劲,仿佛仍在诉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祠前古柏苍劲,树荫如盖,似在默默守护着这位民族英雄的浩然气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心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开始和结束,留下诸多宋代人文故事和文化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温州,逛五马街,品墨池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温州城内游荡,到访了著名的五马街和墨池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马街,温州著名商业街,古称五马坊,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相传始于东晋,唐宋沿袭不变,清代改名五马街,一九三四年改名中山路,一九四九年后恢复五马街之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代著名训古学家郭璞在选址营建温州古城时,根据倚江、负山、通水和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原则进行布局,其中“南市”就是这个最具悠久商业文化传统的五马街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璞(276—324年)是东晋时期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堪舆学家,与温州古城的建设有直接关联。他因精通堪舆学,被永嘉郡官员聘为城址规划者,提出“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布局方案,形成“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功能分区,奠定了温州“山水斗城”格局。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墨池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墨池坊位于鹿城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名字来源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洗砚而得名。传说中,这里曾是王羲之临池洗砚的地方,而“墨池”二字正是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字。墨池坊是温州三十六坊之一,保留了丰富的古宅和文化遗产,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这里原本有一个水池,每到春天,水池里就会滋生出许多蝌蚪,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水面偶尔会出现一些墨点。这些墨点在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得名墨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传变成了另一个版本: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地担任永嘉郡守,他经常在这里练字,洗砚于池中,于是这个水池便被称为墨池。到了北宋时期,米芾还在此题写了“墨池”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温州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离开温州前,我们参观了温州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2003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2000平方米。该馆文物藏品有陶瓷器、青铜器、彩塑、砖雕、漆器、书画等20多个门类,主要精品如宜山出土的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券,金沙塔出土唐代写经,白象塔出土的北宋彩塑,西山出土的北宋青瓷等海内外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州博物馆以展示“温州人”5000年历史足迹的历史馆为核心展厅,另设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等六个专题陈列。截至2013年,先后开展了《清宫珍宝——故宫博物院金银器特展》、《上海巴塞艺术中心油画展》、《玉蕤——浙江慈溪许氏藏皇宋修内司暨古代玉器珍品展》、《瓯窑青瓷精品展》《施昌秀南戏经典戏画展》、《<新富春山居图>温州展》、“黄公望《水阁清幽图》故里特展”、《锦绣中华,全国刺绣精品大展》等近百个展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福德湾,一座因矾矿而生的古村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福建宁德进入浙江,我们参访的第一个地方是</span><b style="font-size:20px;">温州福德湾</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德湾古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明矾采炼遗址。福德湾古村因采矾而生,炼矾而盛,是矾矿变迁发展的见证者。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有零星住户居住,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明矾业的大幅发展,福德湾村也逐渐发展壮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德湾古村的老街全长100多米,与福德湾挑矾古道相连,两旁建有1到2层高的民房60余间,建于明末清初,多为木构或砖木结构。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矾山产矾的历史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古街沿着山体蜿蜒伸展,这条历经300多年沧桑的街道,如今依然保持着它古朴且充满韵味的面貌。独特的村落发展历程、典型的浙南山地民居风格,以及那纵横交错的街巷布局,共同构成了福德湾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德湾村集古矿硐、古街、传统民居、古老的生产技艺、近现代工业遗址于一体,被誉为“山地采炼矾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浙南山地民居特色与采、炼矾工业文化。整个村落沿鸡笼山自然山体而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的村落错落有致,古老的烟囱依旧屹立不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游览福德湾古村时,游客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柔软和缓慢,仿佛置身于一部耐人回味的老电影中。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小道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福德湾老街虽然少了昔日的热闹,但是百年历史沉淀让老街依然充满味道。一方古井、白墙黛瓦,在人间烟火气中氤氲了生活与情怀,古村内保留了完整的矾矿遗址,包括炼矾古遗址、矿工石头屋、古民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展示了当年矿工们辛苦劳作的场景和工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德湾村的矾山矾矿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流传着矾塑、矿工号子、肉燕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矾山镇有一样享誉大江南北的美味小吃——肉燕。它不仅作为矾山小吃的代名词,其制作工艺更被列为温州非遗项目。来矾山品尝肉燕,已经成为福德湾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不少人来福德湾村只为吃上一碗肉燕。食客们对矾山肉燕也给出了“形似飞燕,食似燕窝”的极高评价。煮熟后的肉燕,剔透如玉,轻咬一口,燕皮柔韧,肉馅带香。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肉燕等,感受地道的苍南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便想提一句。我们离开温州进入了台州时,原本计划先走“台州一号公路”。台州一号公路(玉环龙脊线)是浙东沿海的热门自驾线路,以山海景观为核心,串联起风车阵列、火山秘境与海上公路等特色景点。我们想感受“碧海蓝天映玉环,山川秀丽似仙乡”。但受寒潮侵袭,台州一线持续下起了小雨,天气异常寒冷,我们只能放弃,同理我们也放弃了去位于温州的雁荡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篇配曲《优雅浪漫古典曲》,配图主要为我们在浙江温州城内及福德湾古镇参访时的拍片,配文主要是介绍性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