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四日一早,我们从鹿邑出发,目的地就是:山东曲阜-孔子故里!</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p><p class="ql-block">《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p> <p class="ql-block">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因此,为了纪念孔子的思想和贡献,曲阜在汉代就开始修建了孔庙,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孔子故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包含孔庙、孔府、孔林等景点,共有文物景点103处,其中孔庙占地面积230多亩,孔府占地面积240亩,孔林占地3000多亩。</p><p class="ql-block">孔庙曾是孔子故居。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孔庙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庙屋三间”辟立为庙,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公元1512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毁坏了孔庙藏书。为了守护孔庙,于公元1513年始建新城,落成于公元1522年。孔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与孔庙相邻的孔府,是孔子嫡系的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后代赐封的不断增加,孔府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公元1038年,孔府开始扩建,明嘉靖年间又改建。清代,逐步形成现代孔府规模格局。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等。</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11月,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墓地—孔林,已有十万余座坟冢。此外,孔林内有柏、桧、柞、榆、槐、楷等各类古树名木10万多株,各类药用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数百种。</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入孔庙前,经过的第一处标志性建筑,就是这“万仞宫墙”,“万仞宫墙”语出子贡,意思是“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关之富”。用现在的话来说,孔子家的围墙高大,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的话,就看不到里面宏伟的建筑和美丽壮观的景色。在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的博大精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p><p class="ql-block"> “万仞宫墙”四个字最早是由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提,后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写的字样去掉写上了自己的御笔,表示对孔子的尊重和敬仰。</p><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进去就是孔庙,我们约定的导游在这里等我们,联系上导游,我们开始了三孔景区的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坊</p><p class="ql-block">进入孔庙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石坊就是"金声玉振"。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来到了“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p><p class="ql-block">"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和谐"。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亲善友邻",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重视"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浸润和感召下,使得56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生,相濡以沫,多元并举,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坊</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明永乐十三年建造于山东的建筑。是曲阜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担当。在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是我们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取《中庸》文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明代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大中门"。</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哲学化的"中和",还是政治化的"大中",都内含着深邃的"中庸"原理性,强调一个"中"字。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向着一个中心靠拢,以中心的凝聚性和统领性,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中华大家庭。"大中"是最高的"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美好向往和追求,那就是"大同"理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p><p class="ql-block">入了大中门,就进入了孔庙的核心区域了,迎面而见的是一个独立的门建筑——同文门。其歇山顶的屋面使用黄瓦铺贴,整体阔五间,二间进深,外部使用八角石柱支撑。同文门原名参同门,后又从《礼记·中庸》里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取“同文”之意来赞扬孔子对中华文化统一所作的贡献。匾额上的题字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p><p class="ql-block"> 过了同文门之后,赫然眼前的是著名的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以其藏书之丰富、建筑之独特、文脉之悠长而声名远扬,是中国为数不多且仍屹立于世的古代藏书楼之一,奎文阁最初名为“藏书楼”,其悬挂着的“奎文阁”匾额是乾隆皇帝来孔庙时所题写的。藏书楼建成之后庋藏了宋太宗御书的157幅卷轴及儒家九经等书籍,是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赏赐给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延世的。奎文阁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奎文阁面阔为七间,进深为五间,采用了三重檐歇山顶,四层斗拱,其精巧合理的结构使得整体极为坚固,就算是清康熙年间的大地震都无损于它,而庙内其他建筑却毁损八九。</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内部</p><p class="ql-block">穿过奎文阁,院内左右整齐排布着建于金、元、清代的十三座碑亭,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龟趺,名曰赑屃(bì, xì),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永乐碑亭石碑</p> <p class="ql-block">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p><p class="ql-block">古代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上翘的飞檐,这种设计不仅不需要铁钉和粘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飞檐和斗拱的设计非常精妙,飞檐层层叠叠,相互交错,角角相对,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设计不仅在结构上稳定地连接建筑中心,还在美观上尽量向外出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斗角</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在大成门的东面还有承圣门,从此进入一个独立的院落,是孔子故宅区,主要用于供奉孔子上五代祖先,鲁壁与崇圣祠便在这个院子中。</p> <p class="ql-block">鲁壁:明代弘治十三年重修孔庙时扩建“诗礼堂”,因中正对称和孔庙祭祀布局的需要,将“金丝堂”改建在孔庙西路,并在“金丝堂”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后来又在“诗礼堂”之后增建了纪念孔鲋藏书墙壁,即今日的鲁壁。在孔庙宏伟的建筑群中,鲁壁虽体小隐蔽,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壁”字上多出的一点,其实就是暗示“壁”中藏有重要物品,突显“墙壁藏书”之意。鲁壁藏匿的儒家经典实在太珍贵了,既保存了过往的珍贵典籍,也开启了新的文化学术时代。</p> <p class="ql-block">先师手植绘: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在过去,它是孔子学说精神不朽的象征,其长势繁茂与否预示着孔家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如今,这棵树依旧生机勃勃、挺拔高大,寓意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长存,也象征着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在大成门和大成殿之间还设有一座杏坛。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杏坛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学习思想,讲述内容主要包括: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治理社会、执政为民,谋民生福祉;儒家学习的内容是"六经";儒家学习的方法有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等。启示我们要加强学习,克服"本领恐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扩为七间,清雍正年间大修重建。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的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大成殿内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孔子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一副君王形象,这是被历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实际上孔子的真实面目应该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为“四配”。再两侧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悬挂着皇帝亲笔写下的匾额大成殿,从西汉至清朝,先后有12个皇帝19次来曲阜祭祀孔子,光乾隆皇帝来过8次。</p> <p class="ql-block">大殿之内,除了孔子、孔门的四配和十二哲的神龛是主要设置,殿内外高悬的多块清朝各代皇帝所题的匾额。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题“万世师表”,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题“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高宗题“与天地参”,十三年(1748年)又题“时中立极”,三十六年(1771年)又题“化成悠久”,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题“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题“圣协时中”,三十年(1850年)文宗题“德齐帱载”,同治元年(1862年)穆宗题“圣神天纵”,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宗题“斯文在兹”,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题“中和位育”。</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顶尖水平。大成殿的龙柱始于金代,明清两代火灾后征调徽州石匠重建。每根龙柱高5.98米,直径0.81米,上刻巨龙,上下对翔,其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凌厉,龙姿形态逼真。每根龙柱栩栩如生,各具变化,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寝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还有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元官氏的专祠。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p> <p class="ql-block">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孔庙苍柏掩映的神道上,忽觉脚下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千年光阴——帝王将相在此祭拜,鸿儒墨客在此留下锦绣文章,大成殿里仿佛还在回荡着“万世师表”的余音。它不仅是供奉至圣先师的庙堂,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图腾,如同殿前那株相传孔子手植的桧柏,虽经雷火焚毁又发新枝,依然将文化根系深深扎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孔庙看过后,我们要去孔府啦!</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孔府历经风雨沧桑,却然屹立不倒。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孔子的智慧和精神。如今,孔府已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文化圣地,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儒家文化的奥秘,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永恒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孔府的入口了!我们跟着导游进去看看!好期待呀!</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门</p><p class="ql-block">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又称“衍圣公府”,在孔庙的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的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孔府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代所建,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府内楼堂厅轩栉次鳞比,长廊曲径,扑朔迷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落九进,布局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客厅院,中路则是主体建筑,其前院为官衙,后院为住宅。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孔府藏有大量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二门: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p><p class="ql-block"> 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p> <p class="ql-block">重光门</p><p class="ql-block">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p><p class="ql-block">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yì]》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刀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p> <p class="ql-block">日晷和嘉量</p><p class="ql-block">绕过重光门,院子里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台,露台的前面放置着两种特殊的物品,右为日晷,左为嘉量。日晷,是古代利用太阳来计时的一种器具;嘉量,是一种量器,古代以此量器颁布诸侯国,用以统一度量、统一政令。大堂前设这两种物品,也象征着孔府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台基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文。厅堂5间,进深思3间,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p><p class="ql-block"> 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堂仪仗</p><p class="ql-block"> 仪仗是古代权利的象征,明清时衍圣公官居一品,出行时全套仪仗共五百余件,有专人执掌,并列于八抬大轿的前后两旁,沿路排列可长达一里。今孔府大堂内东西两侧按清代定制陈列了部分仪仗,有金瓜锤、钺斧、朝天镫、钩连枪、龙枪、更鼓、云牌、云锣、龙旗、凤旗、伞、扇、以及"回避"、"肃静"、"袭封衍圣公"、"紫禁城骑马"等官牌。</p> <p class="ql-block">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两条红漆靠背长凳,为明代制品,在这里静静的存放数百年了,因与阁老严嵩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又称“阁老凳”。明朝权臣严嵩的孙女嫁给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成了孔府的姻亲。严嵩为官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后来严嵩劣迹被弹劾,朝廷将要治罪时,严嵩专程到孔府,想托姻亲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衍圣公因此人劣迹昭著,难挡众人之耳目,不予接见,严嵩在此等候多时无果,只得悻悻而去。后世为了表彰衍圣公憎恶奸佞的行为和为官清廉、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特意保留此凳以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二堂</p><p class="ql-block">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松鹤图”等,是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p> <p class="ql-block">三堂: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p> <p class="ql-block">孔府三堂</p><p class="ql-block">"六代含饴"是乾隆皇帝亲题赐予孔府的一块匾额,悬挂于孔府三堂明间正上方。</p><p class="ql-block">乾隆女儿嫁予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乾隆下江南路过曲阜,前来祭拜孔子,看望女儿,此时孔家六代同堂,生活甚是和谐美满,乾隆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龙颜大悦。</p> <p class="ql-block">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p> <p class="ql-block">孔府内宅屏门有幅寓意深刻的图画,俗称“戒贪图”,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犭贪”,虽状似麒麟却生性贪得无厌,壁画上“犭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他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的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幅画告诫孔氏后裔要警钟长鸣,牢记圣人教诲,体现了孔子嫡裔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们看到了通过三方面的内容来诠释戒贪的重要意义。第一戒贪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第二戒贪要保持清醒的道德理性;第三戒贪不能忽视制度的作用。作为领导干部在面对诱惑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贪腐所带来的危害,要克制诱惑,遵守国家礼法,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前堂楼: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是衍圣公燕居之处,现陈列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和夫人陶氏及侧室丰氏、王氏当年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本府举行婚丧嫁娶礼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后堂楼:过前后抱厦,进入后堂楼院。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7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3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后西楼:是衍圣公夫人娘家客人来访时居住的地方,现按清末民初时期的陈设复原。</p> <p class="ql-block">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孔府糕点</p> <p class="ql-block">孔府印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育堂 </b>中医药文化展示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孔府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献、文物和艺术品,它们见证了孔氏家族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孔府的后花园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这里始建于明代,清代扩建重修,遍植奇花异草,点缀着奇石、盆景,一步一景,景景相连。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片宁静的花园中,我仿佛领悟到了其中的深意,山水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秀丽,更在于其内在所蕴含的智慧与品德。</p> <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五君子柏"近四百年树龄,一树五干,中间生长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在周围,因此称作"五柏抱槐"。曾有诗赞曰:"五千同枝叶,凌凌可耐冬。""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p><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呈现出"槐茂柏悦"态势。虽然柏树和槐树是不同种类,下面的根却长在了一起,寓意着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体现了同根同源、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是世界上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三最”是:它已经绵延至今2400多年;占地3000多亩,面积比曲阜城还大;据史书记载,孔子死后就埋在这里。与他相伴的,是孔家生生不息有家谱记载的直系10万子孙后代。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去拜访孔林,在这里只是搜了网上的介绍和图片,做为简单的介绍吧!</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到山东曲阜,在这里,游览了曲阜三孔景区。曲阜三孔景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居,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文庙的庄严肃穆,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曲阜孔庙是中国古代文庙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文庙,在孔庙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和传统美德,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孔府是曲阜著名的古建筑群,也是孔子的族人居住的地方。踏入孔府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九进庭院,层层递进,回廊曲折,深邃幽静。厅、堂、楼、房,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既彰显了贵族府邸的威严,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住宅风格和生活习惯,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的深刻影响。在阙里孔府中,我了解到孔子家族的兴衰和孔子的家风家训,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也让我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参观孔子故里,收获满满,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