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爱歌曲《鸿雁》,这爱来得莫名,却又根深蒂固。每每听及,便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在翻涌,既非欢喜,亦非悲哀,倒像是二者掺半,又添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b></p><p class="ql-block"><b>记得初闻此曲,是在一个阴沉的下午。窗外雨丝斜织,屋内光线黯淡。隔壁屋里忽然飘出这调子来,起初只道是寻常民歌,不甚在意。然而那声音渐渐爬入耳中,钻进心里去了。歌者的嗓音不甚清亮,反而带着些沙哑,像是被北风刮过的老树皮。偏是这沙哑中,透出一股说不出的苍凉与坚韧。</b></p><p class="ql-block"><b>"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歌词极是简单,不过白描而已。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简单的字句排列起来,竟显出异样的力量。我向来以为,好诗好词必得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如今才知道,原来质朴无华也能动人至深。五年前纪念下乡五十二周年时,我写了《旧思新绪大西北》就是在这首歌的伴随下,流着泪写出的。每逢听到它,心里便涌出异常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b>后来我特意寻了这首歌的来历,方知是蒙古族民歌,歌唱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自古便有"走场"的习俗,为追逐水草而迁徙。人离了故土,心却系着家乡,于是鸿雁便成了寄托。这鸟儿秋去春来,最是守时,草原上的人见了,便想起远方的亲人。</b></p><p class="ql-block"><b>我虽非蒙古族人,亦未曾经历过那般迁徙之苦,但这歌声里的乡愁,却莫名与我心中的某种情绪相应和。细想来,现代人哪个不是精神上的游子?我们离开了童年的小巷,告别了青春的小城,在广阔天地里谋一口饭吃。表面上安居乐业,心底里何尝不在思念着什么?只是这思念模糊得很,连自己也不甚了了,直到听见这样的歌声,才蓦然惊觉:原来我一直在想念着什么啊!</b></p><p class="ql-block"><b>歌中唱道:"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我闭目便见那景象:一望无际的草原,秋风吹过,草浪起伏。天高云淡处,一队鸿雁正往南飞。回想当年我们多人也鸿雁似的列队来到戈壁滩上……那时没有这首歌,但那情感也散入苍穹,散入岁月,散入每个游子的梦里。</b></p><p class="ql-block"><b>最是那"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两句,叫我心颤。南方温暖,是越冬的好去处,但终究不是故乡。来年春回,鸿雁还是要北返的。而人呢?人一旦离了故乡,往往便是永别。我离家五十六年,故乡早已成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藏在记忆深处,偶尔被什么触动,才浮上心头。</b></p><p class="ql-block"><b>我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这首歌。歌声一起,便觉得眼前展开一片辽阔天地,自己则成了天地间一个小小的存在。所有的烦忧、计较,在这辽阔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大约便是民歌的力量——它不说道理,不唱高调,只是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呈现出来,任你取用。</b></p><p class="ql-block"><b>如今这歌已被许多人翻唱,有华丽版,有摇滚版,有流行版。但我独爱最初听到的那个质朴版本。歌中那点沙哑,那点粗糙,恰似生活本身的质地。我们的人生,何曾真正光滑圆润过?不过是带着毛边,磕磕绊绊地前行罢了。</b></p><p class="ql-block"><b>《鸿雁》于我,已不仅是一首歌。它成了一种心境,一处可以随时回归的精神故乡。当我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当我在名利场中感到疲惫,便会想起那队南飞的鸿雁,想起无边的草原和忧伤的琴声。</b></p><p class="ql-block"><b>天高云淡,鸿雁南飞。人生在世,谁不是一只离群的鸿雁?谁心中没有一片回不去的草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