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兵时的和静县

齐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和 静 县 词 典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杨卫国 卢生华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和静县那时候是一个非常和平宁静的小县城,小得又可怜又可爱,只有一条丁字街,那一横上再带一个拐把子,拐把子上有县电影院,再一拐就不是街了。路边有县委,对面有法院,过小河就是十团的营房,当年叫7971部队,再往远就是郊外,也差不多是遍地鹅卵石的戈壁滩了。丁字街的横街上并列着新华书店和文化馆,各对着竖街头上的贸易公司和邮电局,沿着竖街往下,就是民族食堂、照相馆、羊肉门市部、食品公司、旅社这样一些必须有的单位了。再往下,左手是食品门市部把头,右手是工农兵商店收尾,一条街这就到头了,再走,就进果园了。和静县是个蒙古族聚居的小县,县政府背后就是蒙古王爷庙,商店门前、旅 馆院里都有拴马桩,街边某处还有马掌铺,不时有蒙古牧人从街上打马走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小县城 </b></p><p class="ql-block">我们当兵来到和静县后,星期天都争着请假上小县城逛,从团部到丁字街办 事买东西逛一圈,回到连队,批准的两个小时假还用不完,可见小县城之小。所以,十团的老兵对我们形容说:“和静县城是个屁股大的地方,一颗手榴弹从街这头能扔到街那一头。”十四医院的女兵爱吃,从山上下到县城就买馕吃,她们说:“那条街小得一个馕滚到头。”和静县的居民先不服气说他们县城小,后来辩不过,也加入进来,说得比解放军说得还小,还生动,“草原上的牧民骑马进城,马在新华书店门口拉粪,粪没有拉完,马就过了工农兵商店出城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照相馆 </b></p><p class="ql-block">和静县的照相馆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重要的地方,当了兵,到部队第一件事情差不多就是照张相寄回家,让家人看看我们威武的样子,也免去挂念。照相馆一面墙上挂着一幅有树有水的布景,战友合影就可把它当做背景,照出来让人觉得我们当兵的地方山清水秀风光好。照个人相就在布景前面挂一块蓝布作底,把人和身上的军装突出出来。照相师傅用的照相机就是那种带架子的, 师傅把头钻进布里对焦距的那种,按快门时手里攥一个小皮球。最重要的是照相馆里没有灯光,因为房子没有顶,房顶上可以泄进来阳光,一块布绷在顶上,需要亮光就把布扯开,需要弱光就把布拉上,只露一个角,各种光全凭师傅在那块布上掌握,又简单省事,还节约电,照出来的相效果似乎也不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饼干 </b></p><p class="ql-block">食品门市部是十团战士最爱去的地方,上了街,都要去那里买个零食吃,抽烟的战士进去买个纸烟抽,都是一毛多钱一盒的廉价烟。食品爱吃的有几样,除了水果糖,江米条是大家熟悉喜爱的,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糕点,大小像大红枣,上面粘着砂糖,吃上去又甜又酥,有战士给它起个俗名,叫“骆驼粪”,因为外形和颜色都极像,叫这个名,吃起来仍然很香,可见味道的确很好。食品门市部的饼干很有特点,一买就是一大张,是饼干的颜色和味道,上面压着花纹,还有井字形的横竖道,但不给切成小块,你买了自己一块一块掰着吃,像吃一张大饼,不知道是做饼干的懒,不把活儿做到家,还是人家替顾客考虑,觉得在手里掰着吃方便,也省了包饼干的纸张和包装的那道手续,几下里都省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气预报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静县的人民广播站天天定点播新闻,播歌曲,播天气预报,播得很准时,雷打不动。天气预报说不上很准,但一天一报,很认真。我们当兵的不太听天气预报,听了也白听,再打雷刮风下大雪,第二天该干啥还干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风里雨里练红心”嘛!但是有一回的天气预报老百姓不知听得怎样,倒是我们当兵的都听见了。那 天部队在室外搞训练,搞着搞着老天就下起了雨,一个陕西老兵还用他的陕西腔说雨水:“哈着哈着就哈大咧”,惹得在雨中练卧倒起立的战士们偷偷地笑。这时营房外县里的广播响起来了,预报天气说:“今天,晴,有时有多云,气温……”战士们听了索性放声大笑起来,因为实在忍不住。大家笑话广播说:“稿子上写什么就念什么,一个字都不敢错,至少抬头看看天嘛!”以后,和静县广播站下着雨播晴天 就成了一个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院 </b></p><p class="ql-block">和静县电影院是那个年代县城文化生活的中心,除了放电影,县“乌兰牧骑宣传队”,巴州文工团,还有一些杂牌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有时也会在这里演出,演节目放电影的时候这里就会像过年一样的热闹了,电影院的王经理——一个干瘦干瘦的老汉就成中心的中心了。王经理是个倔老汉。临开演前他站在电影院门前台阶上,手里攥着一把票,不知给什么人留下的,还是什么人预定的。他倔倔地站着,平静的脸上也像吹胡子瞪眼,弄得没有票的人想上前问票都战战兢兢的。其实王经理没那么倔,如果他手上有富余的票,问票的人看着也顺眼,不贼眉鼠眼,话也说得很客气, 他还是会从手上给你匀出票的,特别是当兵的,因为解放军一般不会贼眉鼠眼。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大批“文革”被批判为“毒草”的电影都解禁了,放映空前的热烈,电影票更加紧张,王经理更成了人们需要巴结的人物了。况且这时露天场里也换上水泥条凳了,不再是以前的长圆木头,看电影坐着是很舒服的。我们这些当兵的那时候看了许多这样的电影,也都是找王经理要的票,尽管看了他那张倔脸,但也看了不少解禁的热门电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桃园 </b></p><p class="ql-block">桃园在工农兵商店的背后,应该是国营的,一个叫阿西木的维族半大老汉看管着桃园。阿西木留着两撇典型的维族胡子,人很和善,对解放军特别的好,人们都叫他“拥军模范”,不知是正式的还只是民间叫法。</p><p class="ql-block">桃园之所以叫桃园,是因为里边主要种桃树,虽然也有苹果、杏子,但桃子在县城很有名,是那种不大的土桃子,外相不出众,但格外甜。到桃子成熟的季节,县城居民都会嚷着到桃园吃桃子。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当兵的也会背个黄挎包跟着去桃园买桃子, 说是买桃子其实就是吃桃子。进桃园后,阿西木就会持着翘胡子笑眯眯地迎上来,招呼你进园子吃桃子,桃园里吃桃子,当然是尽着肚子吃,啥时候吃撑了,再说买。买桃子是在吃桃子的同时进行的,边吃边摘了好的往挎包里放,吃饱了也就把挎包装满了,也在桃园逛够了。出桃园时阿西木只会收你五毛钱,装的再满也不多要。一挎包桃子背回去,都够一个战斗班美美吃一顿了。阿西木对老百姓咋样我们不知道,依他的性子应该都差不了,反正我们解放军他始终如一就是这样,所以才有“拥军模范”的叫法,他在我们脑海里也留下一个永远笑眯眯捋着翘胡子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羊肉铺子 </b></p><p class="ql-block">和静县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游牧的蒙古人爱吃牛羊肉,当年的和静县五区也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盛产牛羊肉, 特别是黑头羊,身子全白,头全黑,肉质格外细腻鲜美,还不膻腥。所以和静县仅有的一家羊肉铺子,当年卖的羊肉再好一公斤也是先前九毛,后来一块一毛。肉肯定也是黑头羊肉,不过那个时候只卖羊肉,不说黑头还是白头。虽然和静是牧区,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人们饮食中的油水还是少。所以牧区县的居民们到羊肉铺子买羊肉时,都希望多带点肥的,买肉吋要给卖羊肉的师傅央求或叨咕一句“给搭上一些肥油桫”,“羊沟子上的肥油再切给一点不行嘛?”卖羊肉的维族师傅叫卡德尔,脾气看上去也很倔,没多少笑脸,谁说多给肥油他就把刀停下,低眉抬眼收下巴地瞪着你,像是打量衡量一番,看你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多给点肥油的人,若是,就在羊尾巴上切一点油给你搭上。若不是,称好的羊肉往牛皮纸里一包,给你一塞,走人!一个字的话都不说。十团的连队一般不到羊肉铺子买肉,团里后勤统一供,有家的干部则要去羊肉铺子。买过肉的干部都发现,卡德尔给解放军是肯定搭肥油的,不论谁去,而且头一抬一看是解放军三点红,掉过头就切到羊尾巴上去了,不用拿眼睛瞪上一阵子。要上肥油的干部自然高兴,卡德尔“拥军模范”的称呼也就传开了。那些没有要上肥油的人也不生气,很通情达理,毕竟一只羊只有一个羊沟子嘛,给解放军谁能有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原创文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个人简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杨卫国,1969年3月自新疆莎车县入伍,十团炮三连战士, 1970年7月入党,自1970年12月历任后勤汽车排驾驶员、班长、 排长,修理所技师、所长,1985年转业,历任巴州一运司技术科技术员,和静交通监理站指导员,和静养路费征稽站站长,巴州</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路政海亊局和静路政管理局工作,现退休居巴州与和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个人简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卢生华,1964年12月入伍,历任十团机三连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79年转业,历任和静县钻井队书记兼指导员,县医院书记,和静工商局城镇工商所所长,工商局副局长、局长、书记,巴州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现退休居巴州工商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