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落处红脉长——海南省慈善总会澄迈县红色文化公益基金冠名基金三方协议签约侧记

品汤圆

<h3><br> <br>七月的澄迈,蝉鸣裹着热浪掠过椰林,却掩不住一场重要仪式带来的振奋。7月24日下午四点,澄迈县金江镇和安路(原金马四横路)的澄迈县慈善总会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海南省慈善总会、澄迈县慈善总会三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王秀伟、顾逢杰、陈焕超,分别在《澄迈县红色文化公益基金冠名基金合作协议》上郑重落笔。当最后一枚公章盖下的瞬间,现场响起持久掌声——这不仅是一纸协议的签订,更标志着澄迈红色文化事业发展迈入“政府引导+专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全新阶段。<br>此次成功签约,得益于省慈善总会会长陆志远的耐心指导与慷慨解囊相助,陆会长在参加澄迈纪念“六芹山结盟”80周年座谈会时就提议要求成立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基金会,多次召集三方人员对接研讨,并且带头以个人名义向澄迈县红色文化公益基金冠名基金捐款人民币五仟元。<br><br>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红色文化传承的破局之机<br> <br>签约仪式前,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廖锡贵翻开一本厚达80多万字的《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与专题研究》,手指划过泛黄的旧照片:“这书里面有我们收集到尖石岭红军洞的考证材料,有解放海南战役中'美亭决战'的战场遗址图片与相关史料,有琼崖纵队'加乐会议遗址'及的吴善积勇夺日军机关枪的英雄传奇,有冯白驹领导的特委三进三出六芹山的故事,有王国兴与冯白驹在六芹山歃血结盟开启民族团结大门的经典,有李振亚指挥风脚村伏击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有马白色戎马生涯,有刘振华将军的加强团在六芹山美厚村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精彩文案,还有128位烈士的姓名和事迹等等。但这些散落在档案馆、老人口述和民间记忆里的红色资源,过去更多靠研究会自筹资金整理,保护和传播力度有限。”<br> 作为深耕澄迈红色文化研究五年多的民间团体,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困境,正是当下基层红色文化保护的缩影——有热情缺资源,有成果难转化。而此次签约的三方,恰好形成互补闭环:甲方深耕本土红色文化挖掘,掌握最鲜活的历史素材;乙方作为省级慈善组织,拥有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益项目运作经验;丙方扎根县域,熟悉本地需求,具备高效的执行网络。“我们做过调研,澄迈现有红色遗址27处,但其中8处因年久失修面临损毁风险。”海南省慈善总会领导强调:“公益基金的设立,就是要让'红色家底'真正活起来、传下去。”<br> <br> 从“文化账”到“发展账”:红色基因激活的新路径<br><br> 协议中明确的三大重点方向,让在场嘉宾看到了“红色+”的无限可能:设立红色文化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澄迈红色口述史》《革命遗址保护技术指南》等专著出版;建立“红色文化公益创投”机制,资助红色主题研学基地、沉浸式剧场等体验式项目建设;开展“红色乡贤”培育计划,通过公益表彰吸引青年返乡参与红色文化传播。<br> “这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搭建'造血'平台。”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廖锡贵希望对挖掘整理好的《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与专题研究》尽可能送审出版,经费纳入基金项目,让尘封已久的史料重见天日,要是有了文图展陈,孩子们能'摸'到当年的步枪,'听'到冲锋的号声,这比课本上的文字生动多了!”<br> <br> 从“签约”到“履约”:久久为功的红色承诺<br> <br> 签约仪式尾声,三方法定代表人共同签署《公益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年度审计公开”“项目成效评估”“社会监督参与”三项机制。“基金将设立独立账户,每笔支出都要经过三方审核,并在官网公示。”顾逢杰特别强调,“我们不仅要让钱花得明白,更要让红色文化的种子真正生根。”<br><br>  王秀伟/图片<br>王尊球/撰稿整理<br>陈泽雄/审核</h3> <h3>冯白驹司令之女冯尔曾与王国兴之女王玉恩在澄迈喜相逢</h3> <h3>深耕红色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