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读看事迹。</p><p class="ql-block">老红军枪林弹雨穿越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党龄赤胆忠心谱写红色历史文化黄土文化书院文化。2024年10月,榆林功昌书院在榆阳区大河塔镇房崖村正式揭牌。书院的成立是为了纪念当时103岁高龄的老红军王功昌老人的出生地,也是老人感恩故土、回馈家乡的一种心愿表达。老红军王功昌与党同龄,亲身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书院成立之际,我收到功昌书院王仲良院长的邀请,本意是要参加的,但是此前已经计划好和爱人休假,见见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不同的人,因此错过了这一良机。这虽然给我我留有遗憾,但幸好此前已经读过老人家的传记,老红军的事迹便早已印在我的脑海中。正如当时《榆林日报》报道所描述:功昌君,少年悲苦,未满十四,毅然从戎,紧随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转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直至天涯海角红旗飘飘。老红军,未曾上学,虽少笔墨,却多丘壑,拜师班长、指导员、参谋长,勤学三上之暇疗伤之际,好问无论长幼师者满满。忠诚党,百岁高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人民;心向阳,深明大义,出谋划策,筹建书院润家乡。老人家提倡建设功昌书院,倡导所建“三黄一红”文化交流平台,“三黄”者,即黄土、黄河、黄帝文化之谓;“一红”者,即共产党救国救民富民兴邦之思想。</p> <p class="ql-block">二读见精神。</p><p class="ql-block">怀着崇敬之情,2025年立夏这一天,陕西文化软实力研究会常务理事、永林书院吴青山院长带领家庭成员一行五人,参观学习了功昌书院。功昌书院院王仲良、常务副院长王仲智热情接待了吴青山先生一行,并畅谈双方未来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建设“书院之友”的设想。功昌书院稳居榆阳玄武山,依山傍水,三水聚而佳木秀,群山绕而仁者居。安崖开光,物产丰饶瓷器名扬;大河塔镇,人杰地灵文脉悠长。黑柏沟村,风景秀丽民风朴实;王家大院,忠孝为本英才辈出。院训曰:“慎终追远,知根感恩,为天地立心;耕读传家,兴盛人文,为往圣继绝学。”读到功昌书院的院训,也就见到王功昌老先生的天地境界和人文精神。这种境界和精神,不只写在纸上,搁在加上,而且还镌刻在黄土地上,流淌在黄河水里,是王功昌老先生实践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历史上一些知名的书院,都有类似的经历时间和实践洗礼的院训。岳麓书院大门口的“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书院讲堂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是1917年迁至岳麓书院办学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他还撰写了“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对联,教育学生发扬岳麓书院“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的学风。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达性天”体现白鹿洞书院的治学理想。关中书院是关学的承载之地,关学学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形成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永林书院作为一个家庭式书院,也有类似的情怀表达:永林者,生命之树长青;书院者,家庭文化圣地。落于小院,是为纪念父母生活地故,根植村庄,以求教化一方故。永林书院将弘扬家庭文化,以明道、致理、睦邻、敦和为己任。中国书院的建制、建筑、功能和活动可以千变万化,但书院的建设者和传承者们,都有一种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风骨。这便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读承遗韵。</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份,王功昌同志在广州与世长辞,让我产生了再次走进王功昌老红军的精神深处的冲动。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份我在西安见到了王功昌的女儿女婿。我再次想起了王功昌14岁参军入伍,躬身入局,穿越枪林弹雨的斗争精神。想起了王功昌爱岗敬业,平易近人的平民思想,平常心态。想起了王功昌为回馈家乡,做公益、建书院的感恩情怀。想起了王功昌为理想而努力的忠诚担当和精神追求,坚守黄土本色,铸就红色基因,遗韵书香之家。</p> <p class="ql-block">三读“功昌”,百年华章意味长;景行行止,千方溢彩文脉远。让我们永远怀念老红军王功昌同志(1921年11月—2025年2月3日),与党同龄千秋在,与国同运正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