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聊

坐忘

<p class="ql-block"> 与申荷永教授神聊记</p><p class="ql-block"> 7月19日下午应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艺术治疗与心身康复专业委员会鲁新华会长的邀请,我们一行人去申荷永教授的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访问。虽然我来过这里多次,但只要你走进这栋紧挨麓湖公园旁青山绿水的别墅,就顿时会感到一股浸人心脾的舒适。这真是一座大隐于市,隐遁养性的好地方。别墅的书房内古今中外的书籍琳琅满目,尤其是有关荣格的中英文著作特别丰富,地面上还摆放了许多由申教授弟子们送来的各种原生艺术画作,或者是有关文化心理的雕塑与奇石玩物,反映了别墅主人的学术爱好与文化情趣。</p><p class="ql-block"> 在与申教授随意的神聊中,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有关汉字的说文解字,易经的意象和荣格的原型理论,我不止一次听申教授说过这是他在学术上挥舞的三板斧。在倾听和对话中,我最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其实汉字、易经和原型都是原始意象的表达形式。《系辞上》说:“圣人设卦观象”或“圣人立象以尽意”。象来自何处呢?《系辞上》解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谓之象。”《系辞下》以门的开与关作为一种原型为例,曰:“阖户谓之坤,开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由此周敦颐认为,卦其实就是圣人表达思想的一幅图解,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通书•精蕴第三十》)湛若水更是一语道破易经奥义:“易道非他也,即人心之天理也。盖人心之理即易也,易之理即吾心也。”(湛若水全集 卷8:36)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多次聊到荣格与《坛经》的关系。申教授认为荣格肯定读过《坛经》。我认为,唐代六组慧能及其他的《坛经》是华夏,乃至在世界上都是自性之学的思想高峰。不懂得自性之学就不仅不能通晓易经、荣格的原型之说,更不能突破语言的屏障,就看透人与万物存在的关系,就不能从一切相的困顿中解脱。有《坛经》是华夏的幸运,读《坛经》是启迪智慧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荣格应该是一位受益于《坛经》,并尝试用立象尽意的艺术方法疗愈自己和他人的勇士。</p><p class="ql-block"> 尽管与申教授神聊过许多次,但这次神聊过后有些感悟,于是,我将那天聊的一些话和经典思想串成了一首类似于禅学的偈语以作为心得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为自性</p><p class="ql-block"> 无名可名。</p><p class="ql-block">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 无,名天地之始</p><p class="ql-block">有,名万物之母。</p><p class="ql-block"> 有生于无。</p><p class="ql-block">何为世界</p><p class="ql-block"> 非世界,是名世界。</p><p class="ql-block">世界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吾心即世界。心如虚空,心量无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何在</p><p class="ql-block"> 心即理,万法不离自性。</p><p class="ql-block"> 诸心非心,是名为心。</p><p class="ql-block">何为道 </p><p class="ql-block"> 道全在时中。</p><p class="ql-block">时又何来</p><p class="ql-block"> 万法本自心生。</p><p class="ql-block">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p><p class="ql-block"> 本来无有,不可执迷。 </p><p class="ql-block">一切时中,自性自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念念是真如本性 </p><p class="ql-block"> 来去自由,道即通畅。</p><p class="ql-block">本性具足,不生不灭。</p><p class="ql-block"> 无念,无相,无住即是大智。 </p><p class="ql-block">心性何在</p><p class="ql-block"> 念念之中,心性无二。</p><p class="ql-block">前念烦恼,后念菩提,须向心觅。 </p><p class="ql-block"> 一念恶,化为地狱</p><p class="ql-block"> 一念善,化为天堂,皆由自取。</p><p class="ql-block">诸心妙理,非关文字 </p><p class="ql-block"> 易经立象尽意,心之原型意象也。</p><p class="ql-block">简易、变易、不易 </p><p class="ql-block"> 以天地自然为宗</p><p class="ql-block">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明心见性 </p><p class="ql-block"> 可谓大丈夫矣。</p> <p class="ql-block">注释</p><ol><li>《坛经·顿渐品第八》:“无名可名,名于‘自性’”。</li><li>《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li><li>《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li><li>《陆九渊全集》 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li><li> 《坛经·般若品第二》:“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如虚空,名之为大。”</li><li>《坛经·行由品第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坛经·付嘱品第十》:“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li><li>《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li><li>《坛经·护法品第九》:“常住不迁,名之曰‘道’。”</li><li>《湛若水全集》(第7册):“道全在时字上,时即道也。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全是时上。”</li><li>《坛经·机缘品第七》:“一切时中,自性自如。”</li><li>《坛经·定慧品第四》:“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li><li>《坛经·定慧品第四》:“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坛经 般若品第二》三:“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li><li>《坛经·定慧品第四》:“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li><li>《坛经·护法品第九》:“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li><li>《金刚经·忏悔品第六》:“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li><li>《坛经·机缘品第七》:“诸佛妙理,非关文字。”</li><li>《坛经·般若品第二》:“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li><li>《坛经·行由品第一》:“若识自本性,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li></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