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中国雨蛙

文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中国雨蛙</span></p><p class="ql-block">为两栖纲∽蛙形目~雨蛙科~雨蛙属动物。雄蛙体长30-33毫米,雌蛙体长29-38毫米,雨蛙皮肤光滑、头小体宽,整个身体呈三角形。它们的背部为绿色,腹部为淡黄色,体侧和股前后有黑斑。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常在雨天鸣叫,声音洪亮,远近可闻,所以称作雨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分布状况</span></p><p class="ql-block">雨蛙在中国分布于陕西、河南、四川、湖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蛙在全世界约有300种,中国有6种,常见的有无斑雨蛙、中国雨蛙、华西雨蛙、华南雨蛙等。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雨蛙体长约32mm,拍摄于2025年6月21号福建茫荡山依朝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诗作者~常州一初中六七届二(6)班同学袁益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七律.咏中国雨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翠裳纤巧立芳丛,三角身姿沐晚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背染春山新雨绿,腹含晴日嫩姜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灌林振鼓驱虫害,苇岸调弦颂岁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莫道形微居野泽,清声一啸动苍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生活习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雨蛙生活于200-1000米低海拔山区,</span>雨蛙多生活在灌木丛、芦苇、高秆作物或池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它们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活动频繁,主要以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为食。由于具有未消化就排泄的特征,雨蛙的食量特别大。除虫效果较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繁殖</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雨蛙多在4-5月间大雨后的夜晚繁殖,5月为盛期,6-7月尚有个别产卵。雄蛙常在水洼、稻田边的灌木草丛或作物上呜叫求偶,然后抱对产卵于水中。卵单粒,卵外有胶膜,具粘性,常数十粒至数百粒粘成一堆,附在水边石旁或水草上,每只雌蛙一次可产卵236-682粒。从产卵到变成幼蛙约需一个月。雨蛙的寿命相当长,能活15年的雨蛙并不少见。</p> <p class="ql-block">↓AI智能抠图,雄蛙鸣叫时外声囊鼓起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农业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实验证明,雨蛙在防治水田病虫害方面作用巨大,对环保型农业大有帮助。</p><p class="ql-block">除虫效果较好。实验场的研究人员将一只雨蛙和数百只吸吮稻穗汁液的黑尾叶蝉装在同一个直径15厘米、高10厘米的容器里。在5天的时间里,雨蛙每天吃50至70只黑尾叶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药用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药用动物志》中记载,华西雨蛙性涩、苦,凉。入心经。可活血止痛、活血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出血,外伤伤口久不愈合者。华西雨蛙全体,煎汤,5一10克,内服即可。</p> <p class="ql-block">↓大泛树蛙,体长约100mm,拍摄于2025年6月20号福建茫荡山依朝村。</p> <p class="ql-block">↓大泛树蛙</p> <p class="ql-block">↓白斑棱皮树蛙,2023年7月摄于文山中越边境药王谷。</p> <p class="ql-block">↓白斑棱皮树蛙,体长约25mm,2023年7月摄于云南文山中越边镜药王谷。</p> <p class="ql-block">↓大蹼白颌树蛙,体长40mm,2017年拍摄于贵州荔波。</p> <p class="ql-block">↓白颌大蹼树蛙</p> <p class="ql-block">↓林蛙,体长约35mm,2018年拍摄于江苏宜兴茗岭。</p> <p class="ql-block">↓非州爪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科学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200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教授等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合作从华西雨蛙皮肤分泌液中发现了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这是科学家首次从两栖动物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p><p class="ql-block">这种被命名为Anntoxin的毒素中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拥有2个分子内二硫键、通过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发挥神经毒素活性。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华西雨蛙皮肤,其含量高达25微克/克皮肤湿组织。对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具有很强的致死毒性。研究发现,Anntoxin与眼镜蛇毒来源的神经毒素有显著的结构同源性,也表现出了部分生物活性的相似性,而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暗示着动物毒素的一种可能的进化联系。</p><p class="ql-block">包括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微生物毒素在内的生物毒素是指生物或微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其它生物物种有毒害作用并不可复制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天然毒素。随着对生物毒素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对于化学生物、化学生态学以及医学、药学等诸多生命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在多年研究中,已从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了大量的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却一直没有从两栖动物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以前虽有关于两栖动物南美箭毒蛙的生物碱毒素的报道,但其不是由基因编码的,而此次发现的两栖动物神经毒素则为基因编码产物,具有可遗传性。该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生物化学杂志》,并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科学作者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报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雨蛙视频</p> <p class="ql-block">↓大泛树蛙视频</p> <p class="ql-block">↓绿雨滨蛙视频</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在2019年9月8号在常州青少年宫举办的《微世界~虫天地》展览开幕式现场为本人颁发《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昆虫微距摄影顾问》的聘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昆虫微距摄影顾问</p><p class="ql-block"> 宋文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