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为湘乡三所中学题字,谁为真迹辨析

寒風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所学校的校名,是脸面,更是风骨的凝练。寥寥数字藏过往、映前路,是师生共有的心头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和所有人一样,每当看到湘乡第一中学、湘乡第二中学、湘乡第三中学的校名,那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郭体”大字,总是勾起深深的的好奇:那同出一辙的“郭体”题字——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究竟先为哪所学校落笔,或许也有其他学校“沾光”共用这一题字?这份好奇,总在心头萦绕。</p><p class="ql-block"> 为满足好奇心,本人查找了好些资料,作了仔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原来郭沫若先生的笔墨与湘乡这方水土的缘分,藏着比“谁先谁后”更耐人寻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原湘乡一中副校长、书记乐本坚讲述湘乡一中校名题字的来龙去脉。他说:</p><p class="ql-block"> “1964年,湘乡一中的校门要改道,原本是在南正街,后来要改到320国道,校门要写一个校牌,当时那个美术老师叫许老师(即许自明老师),想要找他写一个字。许老师说我的字写不好(其实当时在湘乡书法界许老师是最有名气之一的),校牌是个'打门锤',是非常有影响的,他说最好请郭老郭沫若。郭沫若先生当时是中国科学院院长,是个作家,也是个书法家。当时大家说请郭老写字,只怕他不会答应。后来学校以学校的名义向郭老写了封信,恳请郭老为湘乡一中题词。不久郭老答应了,就写了九个字 ‘湖南省湘乡第一中学'。” </p><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为止一中校名最权威的说法和依据。</p><p class="ql-block"> 依据乐校长的说法,是许老师提议,由一中学校名义写信给郭老,郭老答应并写了题字。细细想来,这个是否有可能值得推敲。</p><p class="ql-block"> 首先,郭老除为以下学校题写过校名:</p><p class="ql-block"> 1. 吉林大学(1958年创办时题写)</p><p class="ql-block"> 2. 电子科技大学(郭沫若题写)</p><p class="ql-block"> 3. 邢台眼科专科学校(后并入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59年题写校名)</p><p class="ql-block">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为该校首任校长,并题写校名)</p><p class="ql-block"> 5. 中央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 6. 河北医科大学</p><p class="ql-block"> 7. 上海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8. 东北电力学院(今东北电力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些题字大多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郭老当时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从职务来看,他当时的地位很高,那么忙,如果没有特殊的关系,他不太可能为与自己没有任何结缘、交往的一个县属中学题写校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次,郭老如果乐意为一所县属中学题写校名,那很有可能也会为其他地方的县属中学题写校名。事实上,除了湘乡外,也确实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县属中学的校牌是他题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湘乡二中招牌的由来。湖南省湘乡第二中学创办于 1908 年。其前身为淑慎女子学校,是由湘军将领李续宾之孙媳曾广镛将原在长沙的淑慎女校移至行台公馆(今湘乡二中校址)</p><p class="ql-block"> 当年,湘乡二中校友蔡畅 (蔡和森胞妹,今双峰县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早年曾就读于湖南省湘乡第二中学的前身——淑慎女子学校,是该校首届学生)和其丈夫李富春回母校观游。二中借此机会,希望他们两人为学校校名题字,但两位谦虚说自己字写不好,便推荐并答应去请求郭沫若来题写。</p><p class="ql-block"> 1959年1月9日学校举行50周年校庆,时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同志来信祝贺,并寄来了郭沫若先生的校名题字。</p><p class="ql-block"> 1987年12月12日,蔡和森之子蔡博代其姑妈蔡畅回二中探望并题词“多育人才”。</p><p class="ql-block"> 所以,郭老对湘乡二中校名的题字,这个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郭老对湘乡三中的校名题字。湖南省湘乡第三中学发端于600多年前的涟滨书院,历经多次更名与变迁,2009年与湘乡一中合并。具体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 涟滨书院时期:其前身为涟溪书室,理学家张栻、周爽曾在此讲学。后改名涟滨书院,是宋代理学源头之一,状元王容、重臣曾国藩曾在此求学。</p><p class="ql-block"> 职业学校时期:1942年,在此建立湖南省立第五高级职业学校,后更名为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期间曾被并入湖南省工业技术学校和武汉水力发电工程学校。</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期:1953年,湘乡县立第四初级中学迁入。1970年改为湘乡五七学校,1972年下期改称湘乡二中。1973年下期更名为湘乡三中,并成立中共湘乡三中支部,1975年定名为湘乡县第三中学。1987年湘乡建市,遂名湘乡市第三中学,为市直完全中学。2009年7月,湘乡三中和湘乡一中合并组建新的湘乡一中,原湘乡三中变为湘乡一中南校区。</p><p class="ql-block"> 就是说,湘乡三中的命名是在1973年,而正式命名为“湘乡县第三中学”则是1975年的事了,当时郭老已是风烛残年(郭老于1978年6月12日去世,享年86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关于郭老给湘乡三中题字的权威说法和证据。所以郭老对湘乡三中的校名题字可能性更少了。</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上个世纪60年代初,湘乡二中一位姓彭的教务主任调往湘乡一中,将这题词也一并带往湘乡一中,将二改成一,后来彭主任又调往湘乡三中,又把二改为三。这样湘乡三所中学都是郭老题写的校名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属实,须待人去考证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相同名称、相同字体,只有一个是真迹,其他为共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p><p class="ql-block"> “壮观”石刻,其真迹据传是李白在山东济宁游览时,被当时的美景所折服,便写下“壮观”二字,并由石匠刻为壮观碑,此碑被认为是“迹祖刻”,而山东济宁金乡县博物馆、湖北武汉黄鹤楼古碑廊、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江苏徐州云龙山等地的“壮观”石刻,都是从济宁的真迹碑拓片临摹或复制而来,壮字右边均多一点,且都有“太白”二字。 </p><p class="ql-block"> 又如毛泽东题写的大学校名,其真迹是毛泽东主席为北京大学题写的校名,原件由中共中央秘书室于1950年3月17日送给北大。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的校名,也是毛泽东所题,但很有可能是从他为北大题字中选取字体进行放大、复制或集字而成,并非单独为这些学校题写的原件。其理由是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有历史的结缘,而与其他则没有。</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例子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没有必要为谁是真迹者,谁是拿来“共享”者去较真,时间长了,他们都是同样的辉耀社会与时光。熠熠辉光于后世,悠悠文脉继前贤。那方真迹,是时光窖藏的墨香,而那万千复刻,恰如星子对明月的呼应,不必叹惋笔迹非原,当墨痕在不同檐下绽放同样的风骨,便已是文脉的流转 ,真迹是根,共用是叶,同承一脉风华,让那份笔墨里的精神,在更多的角落去生春竞秋。</p><p class="ql-block"> 真迹藏珍墨韵长,</p><p class="ql-block"> 分身处处续辉光。</p><p class="ql-block"> 何愁笔迹非原手,</p><p class="ql-block"> 同脉风华满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