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语·学而篇》践行(1.1上)

大化思语

<p class="ql-block">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p class="ql-block">【意译】学习了人道、天道、地道并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让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不平,这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 ” </p><p class="ql-block">【大化思语】</p><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被选为初中教材的内容之一,是孔子人生关于道的追求的高度凝练,中国之道得黄帝而后天下传,孔子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再次应用和传承,经过无数代中华儿女学习和应用,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绝不是我们思想中单纯的伦理道德的思维模式,中华文化是关于宇宙生命科学,是人类共同成长的规律、内驱力、以及天地境界之美的大文化,这也是《论语》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的原因之一,孔子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从不同侧面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践行,也是最好的理论指导,也就是理论和实践最好的结合,也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就像《易经》中说的“百姓日用即为道”。</p>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实中我们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心境,很多孩子都是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全家不安宁,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没有从道德立身为修身基础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缺少从人生成长的高度指导学生,所以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各种让我们家长无可奈何纠结与困惑的问题,家长每天默默地付出,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反而成了受气包,可怒不可言,不说看不下眼,说了又担心孩子离家出走、自杀,所以越大越不好管,家长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自己的憋屈越来越多,家庭教育成了目前最大的难点和社会的症结。退一步想我们的家长在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又给了孩子多大的天空,一旦孩子的视野走出了家长和老师的天空,孩子有能力驾驭、有能力面对吗?是否是我们的老师、家长缺少正确的理论方向,让本来可以成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社会精英沦为社会的庸才。回想一下我们让多少孩子没有按着孩子本来成长天性健康成长,孩子成为我们的牺牲品,孩子谈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更多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学生时代学习苦、工作时期工作苦、家庭生活、夫妻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结婚不敢要孩子,这样扭曲的生活还要维持几代人,要改变这些必须走进中华文化的宝库,开启每个人觉悟的智慧,我们都应该反思,因为你不好、大家都不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下面我结合中华文化的内容来分析孔子的这种境界之美。</p> <p class="ql-block">  孔子学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孔子向师襄xiānɡ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我们说学习弹琴这里指古琴与学习其他的知识是一样的,我们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也就是从下学的内容为基础,孔子并没有只注重读谱曲谱的学习,以能弹为主,而且师襄xiānɡ子也建议他学习新内容,但是孔子是如何做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大家想一想孔子会说什么?这个时候孔子对这首曲子、风格和结构都非常了解,但是孔子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学习新的内容。我们想这一点与我们学生超前学习课本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习的内容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学过的内容学习理解没有学过的内容,这就是闻一知十能力的养成。)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这首琴曲对以孔子的影响是什么?)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我们看孔子学习弹琴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下学到上达的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曲谱开始理解曲子的意境到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与格局,这种融会贯通,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是我们目前学生学习缺少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根据这个故事我们看孔子的治学态度与我们现在学生的学习有何区别?</p><p class="ql-block"> 1.孔子从熟悉乐曲的谱子,到掌握弹奏的方法。这是一个下学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孔子反复练习、仔细琢磨让自己的弹奏达到 炉火纯情的境界。我们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在技巧答题的学习阶段,对于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缺少深度思考与总结,还有的学生以抄袭答案,完成作业为目的。</p><p class="ql-block"> 2. 孔子掌握技巧的同时,还要领会意境。这种对于意境的理解是我们学生欠缺最为严重的地方,我们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缺少对文章主题和意境的理解,特别是对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古诗词意境理解少之又少,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中高考的学生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意境的挖掘是难点。</p><p class="ql-block"> 3 孔子对所学内容的深入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学习主人公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锤炼过程。在这个过程即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又能提升自己,所以是一种学而时习之的境界美感。我们学生的学习只是学会简单的知识,缺少对知识概括、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很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圣人的学习方法与我们目前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孔子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在反复练习体会音乐的意境之美,这是自己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我们目前教学注重的是成绩,优秀率、升学率;家长的重点同样是成绩,之后就是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至于学生们是否自己喜欢,未来想做什么,学生的能力如何,学生的道德修养如何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的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之美,反倒是学而少习之不亦苦乎,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动手,我经常说能写10个字,都不愿写第十一个,也是目前学生逆反、厌学、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