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长沙博物馆漫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志国</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沙,一座由星辰而得名的城市。20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经商周南征,楚人经略,汉廷分封,唐宋繁华,至清初定为湖南中枢,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亦如星汉闪耀着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25日早9:20,阳光正好,我踏入了长沙市博物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推开一楼展厅的门,“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几个鎏金大字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暖意,仿佛一声低沉的邀约。抬头便见巨大的星空投影在穹顶流转,斗转星移间,清代乾隆年间的长沙城示意图在地面缓缓铺展,古城墙、湘江水、街巷里弄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这幅“活地图”前,忽然觉得脚下的地砖都有了温度——原来20万年前人类在此生息的痕迹,商周南征的马蹄声,都藏在这片土地的肌理里。五一广场古城地层剖面就立在不远处,从战国到近代的土层像一本厚重的书,每层都夹着陶片、瓦当或是一枚生锈的铁钉,让人忍不住伸手去触,指尖掠过的仿佛不是玻璃展柜,而是千年时光的褶皱。</p><p class="ql-block"> “青铜之乡”展区里,商周青铜器的绿锈泛着温润的光泽。镇馆之宝象纹大铜铙静静立在中央,纹饰里的象鼻卷曲着,像在呼吸。这时旁边传来清亮的童声:“大家看这个铙的纹路,当时的工匠要一锤一凿刻半年呢!”转头望去,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胸前挂着“小小讲解员”的牌子,正踮着脚给几位游客介绍,“它不只是乐器,还是权力的象征,敲起来声音能传三里地!”他眼睛亮得像藏着星星,连声音都带着股自豪的劲儿。周围的人都被他吸引,原本沉默的青铜器仿佛也被这鲜活的讲述唤醒,那些冰冷的纹路里,忽然渗出了当年铸造时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往前便是“大汉王国”区域。玻璃柜里的漆器还泛着莹润的光泽,耳杯的弧度里像盛着当年的酒;玉璧上的谷纹细密如雨后新芽,最惊艳的是那枚双面透雕龙纹金玉佩——龙身缠绕处薄如蝉翼,阳光从展柜顶上漏下来,竟能在墙上映出细碎的光斑。我盯着玉佩看了许久,想象着两千多年前,它曾贴着哪位长沙国贵族的衣襟,随着呼吸轻轻颤动。</p><p class="ql-block"> 上二楼的楼梯时,脚步不自觉慢了些。如果说一楼是流淌的河,那二楼“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便是奔涌的浪。泛黄的《湘学报》报纸上,“变法图存”四个字力透纸背;黄兴用过的指挥刀静静躺着,刀鞘上的铜饰虽已氧化,却仍能想见当年挥刀时的锋芒。</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心头一紧的是谭嗣同狱中题诗的手稿,字迹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我自横刀向天笑”几个字却写得格外遒劲。旁边一位白发老人摘下眼镜擦了擦,轻声说:“这些人啊,是真把命豁出去了。”空气里忽然有些安静,只有展柜里的老座钟还在“滴答”走着,像是在应和百年前那些急促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建党先声”展区的灯光偏暗,仿佛特意营造着秘密氛围。一本磨损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放在中央,扉页上有模糊的批注,不知是哪位早期共产党人留下的笔迹。墙上的照片里,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的身影意气风发,与展厅外真实的湘江水遥遥相望。原来“心忧天下”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藏在这些泛黄的纸页里,藏在那些年轻的笑容里。</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趟参观,就像翻阅了一部生动的长沙史书,从远古的曙光到近代的觉醒,每一段历史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不仅领略到了长沙悠远历史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座城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的由来。它就像一座永不枯竭的文化宝库,等待着更多人去探索、去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