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之行 扬州篇——邵伯古镇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位于扬州市江都区,地处大运河畔,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中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因东晋谢安筑埭治水得名。谢安,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名士,以淝水之战以八万之军大败前秦百万大军闻名于世。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因功高遭忌,被外派至广陵(今扬州)附近的步丘(今邵伯一带),当时当地饱受水患,谢安组织民众筑埭(拦水防洪的土坝),既防洪又灌溉农田,造福百姓。谢安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百姓为感念其恩德,将他比作西周贤臣“召伯”(“召”同“邵”),故将谢安所筑之埭称为“邵伯埭”,因邵伯埭的枢纽作用,此地逐渐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漕运要冲,商贾云集,唐代设邵伯巡检司,宋代置邵伯驿,明清时期发展为商贸繁荣的市镇。</p><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因运河而兴,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5项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斗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初建于河西梵行寺侧。之所以取名斗野亭,是因古人将天上星宿分于四象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邵伯属扬州分野,而扬州对应斗、牛二宿,故名“斗野”。</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孙觉首访斗野亭作诗描绘湖景后,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文人相继在此赋诗唱和,形成“七贤诗碑”的文化雅集传统。原亭历经战火损毁无存,清代曾多次重建并复刻诗碑。2001年当地在京杭运河畔,邵伯节制闸西侧重建斗野亭园,主亭壁间嵌刻宋代七贤诗作,并融合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字迹。园内现存清康熙年间镇水铁牛等水文化遗存,见证了大运河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邵伯铁牛</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淮河水灾, 邵伯镇南更官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迅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避开决口,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次年堵塞成功。康熙四十年铸铁牛置于新堤一侧,以示镇水。里人董恂督运道粮过此,见铁牛尚完整,独无铭,特补撰曰:“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p><p class="ql-block"> 当年官府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设置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九牛二虎一只鸡‌是中国古代镇水防灾的文化符号,古人认为牛属土性能克水,”虎”实为镇水兽蚣蝮(龙头龟身),鸡则寓意黎明报晓驱邪,三者组合象征天地人协同治水的力量。‌‌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只。实测重量1.5吨,长1.98米,高1.1米,腹刻“容民畜众保无疆”铭文。邵伯铁牛属淮扬地区“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神兽体系的重要遗存,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大运河申遗核心物项之一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p> <p class="ql-block"> 邵伯节制闸</p><p class="ql-block"> 邵伯节制闸位于邵伯镇西侧的邵仙引河与明清运河故道交汇处、邵伯清明运河故道的终点。始建于1952年10月,1953年5月建成投用,闸体设两孔通道(单孔宽度5米),弧形钢闸门,设计流量为每秒150立方。最初作为江都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承担里下河地区灌溉水源调配任务。2012年实施加固改造工程时融入唐宋仿古建筑风格,保留了1950年代水利工程技术特征,与邵伯古堤、明清运河故道、镇水铁犀共同构成延续千年的水利体系。 ‌‌</p><p class="ql-block"> 现存闸房建筑群与邵伯船闸、镇水铁犀等构成空间联动体系,兼具功能性与文化审美价值,2014年随大运河扬州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邵伯老船闸</p><p class="ql-block"> 邵伯老船闸位于邵伯节制闸西侧稍南的运河边,始建于1934年。当时的治准委员会为了改善运河状况,以求灌溉船运之发展,利用英国“庚子赔款”的减免部分兴建了这座船闸,由陶馥记公司建造,该船闸由导淮委员会设计,1936年通航,总造价87.8万银元。钢材、闸门、电机等设备均从英国进口,木材购自美国。闸室原长100米、宽10米,采用双扇对开式钢门,采用机械绞关控制开合,最大水位差7.7米,昼夜通航能力达350艘船只。建成后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机械船闸之一,也是由长江入运河的第一船闸,堪称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杰作。蒋介石亲自题写“邵伯船闸”四字。</p><p class="ql-block"> 邵伯老船闸遗址目前遗存有上游闸首和部分闸室岸墙,上游闸首上现建有三层邵伯船闸管理所办公楼。该遗址不仅展示了邵伯船闸的历史变迁,还见证了苏北运河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邵伯码头</p><p class="ql-block"> 邵伯码头群位于邵伯古镇大运河东堤,由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四座古码头组成,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尤其以大码头规模最大。码头群保留了明清漕运的典型特征,码头现存台阶形制为青石板叠砌,单级宽度约30厘米,长度2-3米,其中规模最大的大码头长度长达5米。</p><p class="ql-block"> 邵伯码头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漕运从扬州到长安,要经过邵伯;元朝,大运河沟通了北京和杭州,邵伯成了水上中枢。明清时期邵伯更成了南北货来往的集散地。一方面,北方之船装来河南、山东的北货及淮南的盐,都不愿过江;另一方面,南方之船装来江西瓷器头、桐油、麻丝及江南茶叶、丝绸等货物,都不愿海运。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3),年过境瓷器40万件、淮南盐400万大引(1大引为400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古堤</p><p class="ql-block">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核心遗产点,前身为春秋时期邗沟的一部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通过筑堤工程与邵伯湖分离,形成独立航道‌。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位于邵伯古镇西侧,现存长约2000米、宽30米的梯形截面河道,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目前运输功能已废弃,但河道走向、护堤及码头等设施仍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 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现存部分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西侧底部以石块垒叠护坡,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p> <p class="ql-block"> 大马头</p><p class="ql-block"> 大马头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相传乾隆皇帝赐名。从中大街到上河边拾级而上,抬头便见一高大牌楼,上面有石刻“大马头”三字。这就是运河线上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大马头,人们称它为“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大马头对岸就是古代的潘家古渡。大马头由条石砌筑,台阶宽阔,三十几级青石台阶,直伸河底。码头曾商船云集,千帆竞泊,帆樯林立,日夜货物不断,邵伯号子此起彼伏,热闹繁华。码头的北面有一座土地庙,终日香火不断,船民烧香祈求平平安安,顺风顺水。大马头在邵伯诸码头中最大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素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滚水坝</p><p class="ql-block"> 滚水坝建于1952年,位于邵伯古镇西南侧的明清运河中段,与北侧的节制闸共同组成江都引江水利枢纽‌。根据水利设施设计,滚水坝上游的大运河水位比下游的里下河水位‌高7-8米‌‌。这一水位差主要通过滚水坝的蓄水减压功能进行调节。其设计目的是防止大流量水流对运河故道的冲刷,同时保护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东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通道—高水河,西连准河入江水道一 -邵伯湖。其最早起源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 385年)谢安于邵伯筑埭,历经单斗门、三门两室船闸、民国“新式船闸”及现代化大型三线船闸多个发展时期,有1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由三座现代化大型船闸组成,分别建成于1962年、1987年和2012年,共同构成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关键梯级枢纽。</p><p class="ql-block">1. 邵伯1号船闸</p><p class="ql-block">建成时间:1962年</p><p class="ql-block">闸室尺寸:长230米、宽20米、门槛水深5米,设计通航能力:可容纳2000吨级船舶</p><p class="ql-block"> 1号闸是苏北运河早期现代化船闸之一,现已升级为复线船闸的一部分,适应大型船队通行需求。</p><p class="ql-block">2. 邵伯2号船闸</p><p class="ql-block">建成时间:1987年</p><p class="ql-block">闸室尺寸:长230米、宽23米、门槛水深5米,设计通航能力:2000-3000吨级船舶</p><p class="ql-block"> 2号闸作为1号闸的复线闸,提高了通航效率,缓解了运河拥堵问题。</p><p class="ql-block">3. 邵伯3号船闸</p><p class="ql-block">建成时间:2008年</p><p class="ql-block">闸室尺寸:长260米、宽26米、门槛水深5米</p><p class="ql-block">设计通航能力:可容纳万吨级船队(如拖带船队)</p><p class="ql-block"> 3号闸是邵伯船闸中目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船闸,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显著提升京杭运河的通过能力。</p><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作为京杭运河(苏北段)的关键节点,对长三角水运网及“北煤南运”至关重要。三座船闸实行联合调度,2025年1至6月,邵伯船闸通过量达1.47亿吨,其中,1.33亿吨煤炭、化肥等各类重要物资通过船闸,充分发挥了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船闸之一。</p> <p class="ql-block">3号船闸货船出闸</p> <p class="ql-block">2号船闸货船出闸</p><p class="ql-block"> 到邵伯古镇游览一定不要错过了邵伯船闸 ,一定要去看货船出闸,这是游览邵伯古镇最精彩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当上行的货船进入闸室,货船下闸闸门关闭后,闸室开始灌水。5米高的钢铁闸门在机械的作用下缓缓升起,浑浊的运河水裹挟着泡沫不断涌入闸室,一个又一个水花伴随着轰鸣的水声不断涌现,闸板在齿轮咬合链条发出的尖锐声响继续缓缓升起,大量的水持续涌入闸室,慢慢地,230米长23米宽的闸室内的水位与上游大运河水位终于持平了。在水面平静后,巨大的钢铁闸门在机械牵引下徐徐打开,待到闸门完全打开,刺眼的阳光倾泻而入。这时引航员下达出闸的指令,货船驾驶员手握舵轮启动货船,船身震颤,缓缓前移,船首犁开水面,激起层层浊浪,船头驶出闸门后,货船骤然加速,船尾螺旋桨搅起翻滚的漩涡,搅碎了原本平静的水面。水中的浮标跟着摇晃,货船彻底驶出闸口,身影渐渐融入京杭大运河宽阔的河道。闸室内,只剩下几圈扩散的涟漪、漂浮的油花,以及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柴油味。远处,邵伯湖的水面波光粼粼,货船的轮廓在蒸腾的热浪中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闸史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历史展陈与现代科技结合,生动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千年变迁及船闸的演变历程,是了解运河文化与工程智慧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甘棠树</p><p class="ql-block"> 相传西周姬奭,封地在召( shao 四声),史称召公或召伯(古召同邵),巡行南国时,曾于甘棠树下休息议政,民思其德,爱其树,不忍伐,作甘棠诗,后人遂以甘棠作为颂扬官员政德之词。东晋太元十年( 385年 )太傅谢安镇广陵(扬州),于步邱之北二十里筑埭,解东涝西旱之患,民受其惠,盖比召公,建甘棠庙,植甘棠树纪念。树原植数株,今仅存一株,在古镇大码头附近(旧邵伯文化站院内),树龄七百余年,夏日开花,其形似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