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0702

崔福禄“笑纳人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0702工程,就是(周佛公路):在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期间,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后,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事件,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三线建设要抓紧”,“公路少应多修”等一系列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强三线建设,积极备战。1969年陕西省决定抢修周至县至佛坪县的战备公路,即周佛公路,代号为0702工程。因当时备战形势紧迫,公路要快速修成,故当时的提法是抢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0702”是工程代码。0是国防部的代码,70是1970年,2是2号工程。0702公路是108国道的前身,“三线建设”时期,是贯通秦岭南北的国防备战大通道。工程北起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南与汉中市城固县3602备战公路相接,全长274公里,其中周至段106公里,武功县负责修普集镇至渭河大桥7.5公里,周至县承担渭河大桥至狐狸沟鱼沙河段66.8公里,户县修鱼沙河以上至秦岭顶31.7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边的十张照片,就是我们二五年七月十五日参观周至县马照0702纪念馆的影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0702工程,至今已有五十五年了,在那个年代里,07072工程全线同时动工,单户县就投入一万一千多民工。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辅助下,当时条件的恶劣,工程艰苦的史实,《户县县志》已记载在列。特别是2000年户县政协《户县文史资料》户县万人修筑战备公路一文,写作人员,经过了实地的考察,将修路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周至县在马照镇也为0702工程设立了纪念馆,将当年那代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发扬光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由于受周至县社会上的贤达义士为周至县修路民工树碑立传的义举影响。鄠邑区也涌现出了热爱社会公益活动的贤达之士。二零二四年八月份,他们以《0702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这一伟大工程造就了一代伟大人民,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筑路奇迹,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群当年在大山深处英勇奉献与牺牲的可爱的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为宗旨。并成立了组织。真是登高一呼,一呼百应,相互转告,互拉进群,一下子群里多达近一百四十人。真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有善于组织者,有一批文采飞扬的写作者。有摄影摄像者,有多才多艺的歌曲,剧本创作者,还有书画界的名流。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不畏酷暑严冬,任劳任怨,一时间在全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为筑路民工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大采访活动。我自己也配合我们大王片的负责领导,参加了五次大型活动。为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民间自发的社会活动,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使我这个0702建设的参与者,几十年来已经模糊的经历,被揭开了尘封朦胧的面纱,随着不停的阅读大家的回忆录。当时许多的经历,时隐时现的在脑海里盘旋着。周佛公路通车后,也曾多次路过狐狸沟大桥,筑路驻地也和两个挚友重游一次。,都没有太多的感受。去年来就产生了约上当时筑路的同龄人,专门考察一下施工时的驻地及施工路段的想法。二零贰伍年七月十五日,持续多天来的高温,使人感觉暑热难耐。我就约了我们同去筑路的民工胡乃娥,闫光英及我们大王工程营采访的负责人闫克难同往。我们同村又年龄相仿,在同一个连队施工。我们这次出行,一:进深山避暑,二:当年共同磨练奋斗的地方旧地重游,共同启封难以忘怀的尘埃。可谓此乐何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级决定周佛路工程准备开工时,六九年秋后十一月份就宣传组建民工队伍。各社队民工的组建以志愿报名和指派两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我当时经过认真的考虑,就主动找队长要求第一批就上山。队长很惊讶,说你汉小力薄,能吃那个苦,我说没问题,说到干到。第一批没有被批准,因为1970年元月14日(农历腊月初七),筑路先遣队第一批人员上山。 先遣队的任务主要是搭棚造“窝”,落实各工程营施工路段,为筑路大军做施工准备工作。先遣队人员主要由木匠组成,他们带着斧、锯、铁丝、油毡、锹以及灶具和粮食,在各营营长带领下向秦岭深山进发。我们生产队只去了一个人,当时被任命为我们连的副连长。队长答应年后你第一个就走,他说:我还发愁队上要派十个名额,派谁去呀?还表扬我积极报名参加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这种精神值得表扬。但他那知道我的心思,为什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真实目的。不是什么积极,纯粹是一种逃避,赶快脱离我们生产队那种使人迷茫无奈的环境。自己有思想准备的吃苦磨练,只想寻找一个精神不在压抑的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0月份,我们这些初老三届和高老三届毕业生,全部都回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铺天盖地,每个贫下中农社员,都是我们这些出身不好子女的责任人。特别是我们生产队队长,身体长得非常结实,总有一种雄赳赳的气势,虽说当时没有读多少书,在当时那个时代斗争精神非常的强悍,二十岁出头就当我们队长。使我队在大王公社也算有声有色的先进。的确人还是很有才能,后来经过多次摩擦,因多件事的证明,也承认了我的能力,对我也是倍加器重,并相互关系融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队长当时能把队上工作搞好的法宝就是,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凡事无限上纲,宁左勿右。自己身边有十几个贫下中农骨干,成为他手下的精神贵族。其斗别人的战斗力真是得心应手,一呼百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回家后,我们家的政治环境特别恶劣。我家原来社教时期定成分是上中农。家里父辈弟兄三人,我父亲最小,一直读书到工作,当时是乡镇干部。我伯也算一个能行人,分家前主持家事。自己还是生产队的车把式。也因自己处世方式的问题,别人认为他比较势利。因而将我家补定为地主成分。在当时,老地主成分的已经是死老虎了。对待这些漏网地主,特别是我伯和人又有积怨,新的地主分子叫整的真是惨不忍睹。我二伯为人老实,我父亲国家干部,我家弟兄四个和父母亲及我婆,一家七人过日子,我是老大,其三个弟弟都年幼上学,虽说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但在队上的政治环境特别尴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七张照片,是我们村参加0702工程建在的人员“还有没有到的”,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座谈会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从小身体发育就比较廋弱,但从小就内心世界非常强大,个性要强,凡事有自己的主见,从不人云亦云,在交人方面随缘,惜缘,从不攀缘。从不无原则的讨好谄媚别人,由于这种个性,一般人都认为我比较孤僻高傲,遇事不避锋芒。在校期间,文革轰轰烈烈,批斗老师,我就看不惯,从来没有写过大字报,没有参加各个派别的批斗会。回村后在队上,根本不受贫下中农待见。我粗算了一下,当时我队上由老三届高中生1948年到1955年的青年男女就有四十多人参加劳动。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青年,就好像特别扎眼,无端的叫人多加指责。一不小心,就开你的批评教育会。特别是下雨天,我们队长很注重政治学习,统一思想。我们这些高成分子女没有资格参加,大家在家无聊,就都集中在队上一个慈祥的老人家里。这个老人光棍一人(听说年轻时老婆和人跑了)。但有三间房屋,特别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一去十几个,下棋,搭方,打扑克,搞得他自己都没有立足之地,但从不嫌弃。晚上还收纳两个家里铺位紧张的孩子和他住在一块。因而队上就出现了“棋场也有阶级斗争”的论调。叫人哭笑不得。有一个大成分子女,父亲是当时大学生去延安的老革命,时任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在麦场翻场的时,不知什么原因,老贫农用扫帚竟然在麦场赶着打他。人家父亲为此事很有意见,后来一字文书,将孩子直接调出当工人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的秋后,队长不知出自哪方面的原因,叫我进队里的豆腐坊,给队上磨豆腐的老贫农当帮手。我真是喜出望外,感激队长在培养自己学会一门手艺,在当时,生产队有一门手艺人,是吃的很香的。向车把式,犁地的能手,木工,提笼撒种的等等。我村四队有个磨豆腐能人,同样一斤大豆,就能比别人产出半斤多豆腐,远近闻名。豆腐坊活路不重,又能在豆腐坊里的炕上住宿,我家当时只有一间半房子,父亲在外工作,四个孩子和母亲,婆婆,只有两个铺位,我和我伯家哥,和婆婆同住,三个弟弟同母亲同住,二弟也十二岁了,如果我能搬出住宿,还可以叫二弟和婆婆住,减轻家里住宿压力。学会一门手艺,下步评定工分升十分劳也有了基础,我们当时只是七分劳。母亲对这个安排,也是很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豆腐坊的活路每天早上起来,先打扫院子和坊里的的卫生,用豆渣拌谷皮和饲料喂饱为社员过年要宰杀的三头肥猪。早饭后,就套上队里很温顺的一头毛驴“那时还没有打浆机”,开始把昨天晚上筛选浸泡好的大豆,用笊篱由瓦瓮里捞出,搭载石磨的上边,豆腐磨上边在掉一个盛水的罐子向磨眼注水,水的流量一定要控制好。磨出的豆浆由磨盘上流下,够一桶就开始过滤,将豆浆加一定的水过滤出来,完后把豆腐磨一定要清洗干净。下午,就是将豆浆放在大锅中架火烧开,然后把豆浆盛进瓷缸里用适量的石膏粉加注,叫点豆腐。使大量的水分脱离变成豆腐脑,然后就用包布铺在豆腐筐内,加盖,加配重的石头,滤完多余的水分成为豆腐坨。第二天早上发给卖豆腐的社员。再把三头猪以喂,给猪圈在垫几锨土。一天的活路就这样的结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天只磨两个豆腐,良心的说,队上豆腐坊的活路,一个人做是完全可以的。我进去后,就打算在哪里干出个名堂。向我这心灵手巧的人,没有一个礼拜,基本上我就干的得心应手,每天除三顿饭以外,我都守到豆腐坊,给母亲说过尽量不要叫我干家务活。可以说我干顺了以后,老汉就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他们家大,人多,其他人都在地里干活,自己是肯定有许多家务活要干的。但每天下午,点豆腐的时候,他必然按时到。我从来问他什么,都不会告诉我。实际上我早就看的明明白白。用多少石膏粉,往里加石膏水时用长勺子由缸底向上翻搅,看豆浆变成豆花的程度,就好了。他从来不让我插手。直至有一天,豆浆烧好了老汉还没有来,我就大胆的把豆腐给点了,刚加上盖子,他来了,大发脾气,说我胆太大了,搞坏了怎么办。我说没问题。在豆腐坊几个月直到年底,我就点了唯一的一次豆腐,而且一次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至此,我一下子感觉到更加迷茫了,都是有子女的父亲呀,不知道对自己的儿女都是怎么对待。况且两家的关系还是不错呀,他的儿子现在和我的关系还是很铁的哥们。几个月来,我以豆腐坊为家,尽心尽力的实干,如果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有当面给指出过。竟然还给队长反应我不听话,是个“自来能”,过豆浆时把油角子也用的费了。队长给我谈话以后,我真的无语了,更加迷茫无奈了。直至现在,我都不明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关系是应该怎么解释呀,如果换一个贫下中农子女,能是那个结果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四张照片是二五年七月七五日,重返0702黑河水库的现状,因长时间没有下雨,黑河水已近干枯边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刚过正月十五,我队去上0702工地的两个人,我刚过完年,算十八岁,那个二十一岁。给我们两个人每人发一副毛毡子裹腿,一个当时很流行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绿挎包,一副路上防滑的脚码子。将自己的行李打好背包,带上三天的干粮。下半夜就去我生产队饲养室集合,卓西,卓东两个村由我队上出一辆三套马车,将行李铺平在马车上,然后人坐在行李上,由大王镇上西安到宝鸡的砂石公路,一直向西,由周至县再向南到马照南大坪村集结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车以上公路,行走了好长时间“那时没有手表”,天才发亮,大家坐的发冷,就跳下车,随车走上几里路,身子也就暖和了起来。冬天的天大亮了,太阳也慢慢的由身后升起了。十几个人的睡意已消失殆尽。都是村里的小伙娃们,彼此也很熟悉。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说东谝西,相互逗趣。不知由谁发起,让卓东村的一个青年唱断“三世仇”秦腔戏。他真的开始唱说。叫我惊掉大牙,他竟然一路上将三世仇全本白口,唱段从头到尾说唱一遍,他人有点轻微精神障碍,非常的喜欢秦腔,每次我村剧团排练,演出他都要跟到底,为剧团义务服务,记忆力也是太好了。半路上牲口休息喂料,我们也吃点干粮喝点水。卓东村另一个青年又说快板,他的“十个老头学愚公”快板,说的滚瓜烂熟。车到周至县已经都黑下了休息一会就又出发给山口集结地赶夜路。就这样一百二十多华里的路程,晚上也不知什么时间赶到了。南大坪集结点真是车水马龙,彻夜沸腾,接待的工作人员,将马车安排到指定位置,休息喂牲口,和我们告别,明天准备返回。我们被安排在一个饲养室牲口槽的前边,好像连铺盖都没有打开,就将就了一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六张照片,是二五年七月十五日,来到沙梁子,和村委会干部联系,他们很是热情,专门领我们来廖家坪当时的驻地,三间瓦房以成为三间两层楼,楼前的场地概况大树都没有变,我们当时的宿舍就在楼前面的场地,灶房就在楼的右边坎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早上,我们这些不拉车子的人,都是背上自己的行李,给腿上裹好毛毡子。由小路进山“古代留下的傥骆道”,第一天步行的目的地就是关城梁,这是一条古道,能拉架子车通行,路上的积雪一点都没有化。全县的民工都要走这里通过,踩的路面就是很滑,稍不小心就要摔跤,都是年轻人,摔一两下也是无关紧要。我们这拨人,相互照顾,还不到天黑,就到了关城梁接待的地方,晚上住在去年先遣人员盖的油毛毡棚里,给大家只供应开水,吃自己的干粮。晚上把人冻的瑟瑟发抖,难以入眠,腿上的毛毡子都没有解。艰难的熬到天亮,我们商量,赶快喝水吃干粮,趁早出发,停在这儿受冻还不如慢慢的行路。我们给水壶装满水,就继续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边十四张照片,是二五年七月十五日,在我们当年配合桥工七队所修的狐狸沟黑河大桥,是黑河和沙河的交汇处,也是0702和去厚珍子路的交汇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受到了两个晚上的折磨,基本上都没有入睡多长时间,人的体力真是快消耗殆尽。虽然开始前行,但个个都聋拉着耳朵,没精打采,真是步履维艰。今天要由关城梁,路过关城子,二台子,翻老君岭,燕麦场到沙梁子寥家坪我们连的驻地。过了关城梁后进入深山,人走的路两旁的积雪足有一米厚。路叫人走的成为发青色的冰溜子,大家都带上脚码子防滑。路过白桦林,橡树林,高大粗壮的桦树,橡树笔挺的伸向天空。虽然成群结队的人在前行,大家连说话的精神都没有了,整个山林都感觉到静静地。突然黑老鸹哇的一声叫,四山回声,让人人毛骨悚然。下老君岭时,盘旋的下山路有一个溜槽,溜槽面上没有积雪,向是有东西由此滑下。我们几个人还在猜想,由这儿溜下,会不会到下一层的盘道上。大家没留神,一路唱戏的小伙子不知怎么就溜了下去,把大家都吓愣了。转眼间就看不见人了。带队的赶快联系沿路负责安全的人员,和负责人沟通,叫我们不要耽误赶路,一切问题由指挥部解决“几天后我们才有消息,在沟底找上来直接送回家了”。继续的前行中,我不停的告诫自己,坚持不懈,必然胜利,这才叫真正的磨练。深刻的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的伟大。想起林海雪原英雄们剿匪就是我们的榜样。当我们精疲力尽的到达了驻地,年前先遣队来的乡党是多么的高兴,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家人的关怀问候。他们为我们早就准备好了饭菜。我第一次感觉到人们在异地他乡,及最困难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到驻地后,周围的环境还是不错,廖家坪实际就住了老廖家一户人。三间带满间楼的瓦房,为了支持筑路,把整个楼上和底下一间房都给年前来的先遣人员住宿。副连长是我队上人,还是我家的老亲戚。在生产队时,和我们也是平平淡淡“后来想明白了,在那个敏感时期,是担心有什么影响”,来后对我特别的好,专门叫我和他睡在一起。凡事特别照顾我。我们来后,还是和先遣人员一起,完成大部队人员来后的食宿工作,因为上级安排,四月份筑路民工都要全额到达,开始正式筑路。前期来的除过领导们,都是些木工,瓦工技术人员,我一直都喜欢木工手艺。凭着我的精明给他们搭下手,跟他们干的得心应手。心情也特别的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大王营一连按应到人数计划的厨房,住宿工棚,及周围环境的整理全部竣工。我们就开始上施工现场,按各排应分的路段,去熟悉情况。我们大王营一连,施工现场和周至县接壤,距离工地还是很远,沿小道向东过第一个便桥走一段路后,再由第二个便桥过黑河到北岸,在北岸的坡上就是路基。到一趟工地慢时走近一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工地是一个阳坡,早春时节,在暖洋洋的地段干活,心情分外开朗愉悦。我们去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刷坡。就是以路基坐标为准,向上爬到一定的高度,每人手执一个撬杠,排列开,每人一段距离,向下排查,把所有松动和裸露在坡面的石头,让滚动到河下面去,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上边灵石滚下发生事故。四月份所有人都到工地,我们生产队出劳力十个,来后我一看,都和我一样,除过副连长外,九个人都是大成分子女,有一个比我还小。其他队反倒没有几个童子军,还有几个五十多岁的壮年,年龄还是偏大。所有人上来后,就开始清理路基,我们卓西村为一个排,四队队长任排长,待人很是友善谦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上工地没有几天,给路基拨皮后,开始给大一点的石头打眼准备装点炸药清理时,就接到通知,我们卓西排调到桥工队学习錾石料,为修狐狸沟大桥供应石料。我们都高兴的彻夜未眠,都在感谢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是支部书记调到工程营任副营长的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户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还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培训出修桥石工548名。就这样,我就幸运的成为了五百四十八名石匠中的一员。骄傲的说,我们没有参与砌石,錾石料我也算一个合格的石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錾石料那可是一个技术活,桥工七队的师傅们,培训我们,首先讲了破石头的原理,又为我们做了示范表演,懂得了原理,看了示范,下来就是自己的悟性了。满河床都是大的小的圆石头,自己选好一块,看清纹路,顺纹路用墨斗打一条直线,看石头的大小,大的凿三个卯,再小都要凿两个卯。破石头的楔子长十五到二十公分。楔子是一个下边薄上边厚的平整夹角。所以你凿的卯必须是一个v子形,v 形的角度要掌握自己的楔子情况,全凭经验和眼力。卯的两个平面按夹角要平整光滑,如果夹角凸出,楔子一加力就弹出来了。如果夹角平面凹进,楔子没有向外的张力,石头就破不开。每个石头,不论你凿两个卯,三个卯,底部必须在一条直线上,石头破开后非常平整,后期抬平时,工作量很小。凿石头的功夫,那就是熟能生巧了,每个人开始,都要用锤子砸在自己左手豁口处,有的砸烂都化脓了。“经过几个月凿石料的磨练,完成了我后来做木工的基本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要你顺利的把石头破开,下面的工作就是,你在平面上放线,看这两块料,适合那种规格。一般的石料,只要一个完整的平面,宽度要按规定要求尺寸,长度根据材料最大限度。高度就不管了,顺其自然。按放好的尺寸,把四面修整好,下来就是抬平了。用角尺将石料的平面找出,用墨斗给四面弹好平线,用錾子将平面修出来,学会了后,我们也给平面錾出好多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个月后,将我们这些能手,调到新的料场,专门给石桥上錾角子石,角子石要有两个九十度的平面,河床上的圆石就不能用了。桥工队在一个山沟,有架山全是青石料,放炮爆破了半架山,都是大块的青石料,这个就要看破石头的技巧了。一块石料,就要破几次,而且青石的硬度差,没有规律的纹理,破石的确要有点技巧,我们经过桥工队师傅的指点,自己总结实践,掌握技巧。将每天錾好的石料,由检验员检验合格后收方打码,登记上册,计算方量。每次都能完满的完成任务。六月份,村生产大队也给我们传来好消息,在生产队半年决算时,给我们上山的八个小青年都升为十分劳。是大队以同工同酬的理由,则成生产队执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三张照片,是二五年七月十五日,在厚珍子景区石牌坊的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黑河的水,除去暴雨造成,从来都都是清澈见底,在每个地方,都能看见河底的一切景象,因而让人估计不来水有多深“这也是后来才明白的知识”。水温特别的冰凉,平时让人望而生畏,不愿涉足。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水温慢慢升高,也到了使人肢体接触感到舒适的程度。一天傍晚,我们三个人下工后去河滩转悠,一时兴起,由河床游到对岸,又游回来。我们都不会游泳,只是小时候在村东的小河深处玩玩狗刨式的游法。上岸时,被我们排的一个老人看见,也就没有在意。也就太意外了。就在第二天,在我们游泳的地方,淹死了一个我们大王工成营的小伙,据看见的人说,小伙子站在岸上,一扑下去,就再没有上来,沉到了潭底,还能看见死体,漂不上来。后来还是桥工七队的工人,潜倒水底,捞了上来。过后和桥工七队的师傅们交谈,他们大部分都是安康地区的人,从小在汉江边长大。懂得水性。向黑河这样的水,由于很清澈透明,虽能看见底,很难判断它的深度,水到一定的深度,底层就静止了,人们常说的,水把人给潭底吸呢。说我们,不懂水性,那天只在水面上,凭力气游了游,没有玩潜水和跳水,如果是那样,你们也就难说了。真是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几十年了,现在想起,还是毛骨悚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这件事,我们排长没有向上级反映,在我们排内部,开了一个批评教育会,大家都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咱们排青年娃娃人多,家里都在操心着你们,一定要高高兴兴来,安安全全回家。我们排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阶级斗争的论调,我们排因此调动了青年人的积极因素,排里的任务都能够如期完成“毕竟当时上年纪人,学习一个新工种还是有困难”。虽说挨了批评,还觉得暖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七零年十月份,我们卓西村生产大队,因发展副业生产,购买了几十箱蜜蜂,大队通知,让我参加养蜂组。我就离开了工地,回家准备去四川成都养蜂过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四张相片是二五年七月十五日厚珍子景区一线天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0702工程,五十五年过去了,那是我人生真正的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感到了外边世界的博大。锻炼了我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任何困难,只要有自己在,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只要自己心大了,有了包容万物的情怀,任何事情在你面前都就小了。在0702工地上,虽然自己名不见经传,无才补天,但默默的付出,还是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认可。当时那种迷茫无奈的抑郁情绪,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也没有时间想了,也就慢慢的淡化了。特别村上又叫去四川养蜂,说明只要你做好自己,人们总会心里有杆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面照片是板房子拍照,当时有小北京之称,是户县指挥部所在地。</span></p> 蛇年万事顺遂 皆得所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慧眼发现美好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镜头留住美的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书法练习静心养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用学习丰富晚年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崔福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贰伍年七月二十五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真诚与美好献给观赏的朋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