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霞弄一条citywalk最佳之路

忠道厚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日杭城晓霞弄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成了游客“必打卡宝藏地”。从晓霞弄出发的一条citywalk路线,非常适合夏日游玩,一路上藏着满满的历史典故、艺术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晓霞弄作为南宋御街二十三坊的组成部分,吴山脚下的一条小弄堂,2011年进行综合整治,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文化提升和先期样板试点,晓霞晨曦的景观重现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晓霞弄之名据《杭州的街巷里弄》考证,始于清朝,“晓霞”二字取自1845年杭州文人吴敬湘同友人登吴山远眺时作诗一首:“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诗的头一句意思是早上推开楼上的窗,朝霞就呼啦啦涌进来,多敞亮的意境,隐喻此巷弄方位可眺望吴山朝霞。不仅如此,从晓霞弄上山,站在高处还可欣赏钱塘江的大潮。杭城绅士丁申、丁丙兄弟俩,曾由此上山,说“山楼高面钱江起”。在弄堂的山坡上,可以看见耸立不远处的望仙阁,和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戏称杭州的小京都,我走到此处也不禁留下了靓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晓霞弄南北走向,宽度约2一3米,两侧分布连续坡屋顶民居,以清末民国时期木构架房屋为主,地面采用青石板与碎石铺装,修缮保留了白墙黛瓦,古井层叠的江南坊巷格局,现尚存古井三处,为不可移动之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南宋皇城根现存完整度较高的巷弄,晓霞弄承载着多重的文化记忆,是杭州传统市井生活与历史风貌交融的典型空间载体。晓霞弄的日常场景,现有居民中有60%为世代居住的原住民,他们中的老人习惯站着、吃着早餐在弄堂里谈天说地;清代民居山墙与现代青年旅舍、咖啡店交织;身着红衣裤武术小子叫喊声与练嗓子女人的共呜;构成杭城老城厢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展现杭州“活态遗产”保护理念的示范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晓霞弄串连了12处历史遗迹,构成2公里沉浸式宋韵体验,这条路有着神仙铁拐李的传说;有供奉着“潮圣”伍子胥的伍公庙;有祭祀着东岳之神的东岳庙,庙左侧是“城隍山上看火烧”的最佳处吴山瞭望台;有被老市长苏轼大赞“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并留下《有美堂暴雨》《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诗词的有美堂遗址;有为百姓杀灭害虫的张森大侠、后被红顶商人胡雪岩改为奉祀神农氏的药王庙;有南宋理宗皇帝题写的“东岳之殿”金字匾额;还有代表当时杭州行政中心的州治广场及杭州市区仅存一座清代形制特别的古戏台等人文古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晓霞弄一路上走,樟树颇多,相传宋人喜种樟树,认为樟树长寿,现今附近尚有樟树49颗,很多樟树已70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登上晓霞弄高处,回头俯瞰,整个弄堂尽收眼底,远处的城市高楼林立,与眼前古扑的弄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晓霞弄不仅仅是一条普通弄堂,更是杭州历史变化的一个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