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铸盾:父辈的赣鄱青春》

兰沁

<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后,牯岭镇云中派出所的窗棂上氤氲着庐山的云雾,轻柔而缥缈,仿佛悄然溶解着时间的距离。 </p><p class="ql-block"> 1951年的中南公安部,驻于武汉长江之滨。彼时新中国初立,中共中央中南局统辖六省,肩负着稳定华中南疆的历史重任。父亲所在的工作组被编入“地方政权建设纵队”,目的地正是仍残留匪患的赣鄱大地 。 </p><p class="ql-block">1953年1月隆冬,父亲随四十余名青年干警抵达庐山。父亲曾向我回忆离别家乡时的情景:他最后回望了一眼站台上挥手的模糊人影,便毅然扭过头去,挤进了那列拥挤的火车,车厢里弥漫着奔赴未知的喧闹与沉默——那远去的故土,终究成为了他日后魂牵梦绕却只能回望的彼岸。</p><p class="ql-block">初抵庐山,方知那青山云雾之下并非人间仙境。父亲讲起,当年他们住的营房,寒风钻过窗框,呜咽不止;山间湿冷入骨,夜里潮湿的被褥冻得辗转难眠;还有那陌生的赣语,初听如坠云雾,他们常常只能靠手势艰难沟通,一句句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也慢慢学会了吃辣,逐渐习惯了湿冷天气。在父辈们眼中,这座奇峰云海包裹着的山城,正一点点成为他们倾注心力守护的家园。</p><p class="ql-block">1953年春,北山公路鏖战正酣。近万名筑路工以钢钎凿岩,血汗浸透24公里盘山险道。父亲与四十余名干警昼夜巡守,英雄洼处排查炸药隐患,料场边肃清敌特破坏。八月一日通车那日,他立于24公里道旁,看首辆汽车碾过砂石路面。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庐山主持的三次重要会议期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1959年)、中央工作会议(1961年)和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父辈随队封检千栋房屋,匍匐探查悬崖暗角,日夜巡逻,确保会议顺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十年风雨,他们如磐石般坚守于此。当年深冬大雪封山,父亲和同事们踏着齐膝深的积雪艰难跋涉,只为及时救助被困居民,冰冷的雪水浸透裤腿,冻得双脚麻木;暴雨倾盆山洪突发时,又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激流中奋力转移群众,泥浆溅满疲惫的脸庞,腰背累得如断折一般,却依旧以血肉之躯筑起堤坝;还有那无数个日常里,他们苦口婆心排解邻里纠纷,搜寻走失游客于危崖深谷之间,身影穿梭在晨昏雾霭之中,仿佛自己已然与这座山石生长在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光流逝,历史的脚步终究迈入新的章节。庐山管理局与星子县合并为庐山市,曾经那承载几代人记忆、挥洒几代青年汗水的“江西省庐山公安局”的牌匾,悄然卸下。 </span></p><p class="ql-block">青山不老,云海常新。父亲他们如蒲公英的种子,自遥远的中南飘落至此,深深扎根于异乡的山石之间。七十载光阴流转,几代人的生命印记已然融入了庐山的烟霞草木之中,牯岭镇的老街巷里,依稀可见当年父辈们踏出的足迹,深深浅浅,蜿蜒向前,那是无声的延续,亦是默默的守护。</p><p class="ql-block">回望牯岭镇,只见云中派出所那扇明亮的窗口透出的灯光,踏实而坚定,在渐浓的暮色里安静而温暖——像一粒粒星火,嵌入茫茫云海的怀抱,又似无声的诺言,温柔地照亮着山间每一道蜿蜒的小径、每一个晚归的人。 </p><p class="ql-block">山风过耳,如旧年开山的爆破声。父亲总说:“路通了,会散了,人平安,便是碑。” 致敬,父亲!祝您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盖世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