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回忆往事是暮年幸福的一部分。踏着点滴的记忆我们去了再熟悉不过的《中华巴洛克》。早年,我先生的二姨家在道外南三道二号大院,每逢暑假我们都要去他那里玩几天。二姨是一位慈祥、善良、有超高厨艺的老人。我每次去他家都能心满意足的饱口服。后来,道外三道街整体迁移了,二姨也步入百年了,怕伤感我就再也没去过那里。十几年的时间似乎淡忘了,可印在心底的感动是抹不掉的。带着思念,带着情感,带着对那道街的怀念,我和我的先生乘着免费地铁去了《东方巴洛克》,就是哈尔滨道外三道街二道街。</p> <p class="ql-block">变了,全变了!街口有了醒目的牌坊,斑驳的外墙恢复了原样,泥泞的土路铺上了青色石块…… 还有过去隐蔽在居民楼后的百年建筑都展现出来了。这里游人如织,都想饱览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与东方传统美学元素的文化概念建筑和时尚设计的美学。</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感受中华巴洛克的独特魅力。美丽的街道上空体现哈尔滨特色的雪花彩灯,随风飘荡如飘落的雪花。百年前的人力车夫仍在那里,仿佛告诉现代人他们经历的沧桑。与百年不同的是现代人生活在福院的满足和幸福。百年老店也焕发了青春,吃吃过去的感觉,品品现在的快乐,是游人的最大幸福。</p> <p class="ql-block">在中华巴洛克的南街头,有一座饱经风霜的老院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三道街二号院)</span>它的存在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灰暗与现在的辉煌。那就是二姨家的老院子,现在老院有了青春,虽然和过去比有变化,我还是喜欢现在的样子。因为没有歪斜的楼梯,没有了满是铁锈的栏杆,没有了楼梯过道中堆放的破烂东西。进院展现在眼前的是红色的步梯,绿色的栏杆,让人眼目心灵都有清新艳丽的美感。</p><p class="ql-block">进了几个我以前从没去过的院子,让人有过新年的感觉。红灯笼红彩棚,十分喜庆。有酒缸,老先生闻了闻称:东北味的老酒,我们两个都哈哈笑了。</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彩梯,彩梯的字很有意义,我得拍张照。</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一个地域的名片。《老道外,巴洛克博物馆》我们怎么能不去呢。我们两个用了好大一部分时间参观。我们知道了: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自1898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到十月革命以后先后有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使这座城市很快发展成为远东国际商埠和国际文化中心。曾有三十余国的侨民在这里建立了二十一个领事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哈尔滨有几个中国第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个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第一个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也是第一个建立人民电影院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4月28日中国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也是新中国最早解放的一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长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时拍下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走在哈尔滨巴洛克百年老街上,对哈尔滨的巴洛克有了更深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爱。东方巴洛克从来不是外来的原创。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劳动人民把欧洲图样拿在手里,结合我国古老的雕梁画柱,掺进我国工匠的凿刻功夫,混着俄国商人的审美偏好,最终建成这种独特的混血建筑。铸铁栏杆的葡萄纹里能看见牡丹的影子,科林斯柱头上蹲着麒麟兽,山花墙顶端本该放圣母像的位置,立着穿长袍的土地公泥塑。这种文化嫁接比任何建筑学论著都生动,都具有地域性。砖石叠出中西交融的基因图谱中,提现了我们先辈的智慧和灵性。</p> <p class="ql-block">暮年,一定要留住时间的痕迹,去找回那些美好却被遗忘的记忆。让过去的欢笑合着现在拾起的记忆编织成缤纷美丽的心意,让自己的心意中永远怀着美感,感知着幸福。</p><p class="ql-block">文 : 文武 摄影:老先生、文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