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前(纪实二)八铺炕我来了———“7-20”荒友农场聚会在签书中落幕

姚华

<p class="ql-block">史向前(纪实二)八铺炕我来了———“7-20”荒友农场聚会在签书中落幕</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欢声笑语,从大家心窝里飞出,大巴车和面包车载着80余名“7-20”荒友农场聚会人,结束了两天的参观游览,从虎林奔向八铺炕水库,即高云先创建的种养殖园。在这里举行签赠《八铺炕的故事》仪式,宣布“7-20”荒友农场聚会圆满结束。这是以王文生为总指挥的良苦用心,以签发赠送《八铺炕的故事》一书,突出聚会活动的一大亮点,让《八铺炕的故事》,回赠八铺炕的父老乡亲,感谢八铺炕书写了百年传奇故事,让聚会活动增添了一道厚重和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八铺炕,承载着一段尘封的传奇故事。在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八铺炕的苍桑印迹,触摸到乡愁。</p> <p class="ql-block">  晚霞斜影映在水库,静谧桃源醉心扉八铺炕壮观美景入画来。荒友们顿时饱受绿水青山,感受返璞归真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赠书仪式在总指挥王文生主持开始,他讲了赠书签发的意义,这是筹委会的特意安排,让诗意田园留下乡愁。</p> <p class="ql-block">  《八铺炕的故事》捐书人刘桂珍,她出资订购了35本,彰显出她的大爱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改变了初始决定,把《八铺炕的故事》首先捐给八铺炕人和山庄。</p> <p class="ql-block">  杨淑华老师朗诵了《故乡情》,荒友们认真品味这篇乡愁的散文诗,给予了作者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正式签书仪式开始,由《八铺炕的故事》作者史向前签字,他站了起来,深情大声:“八铺炕我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总指挥王文生现场指挥,第一本签字给了八铺炕原队长魏宝成。当魏宝成接过签字的书,王文生当场提示,给徐建军和张晓亮老师各签一本。这是总指挥王文生对俩人在聚会期间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  原16队长(八铺炕)魏宝成讲话</p> <p class="ql-block">  简短的签书仪式结束,她虽然是三天聚会活动的瞬间,却留下了聚会活动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全程參加活动的荒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推高了《八铺炕的故事》的热度。作者手中的几本,被“胆大”荒友“抢走”,有多名荒友所求《八铺炕的故事》和《8510红星大楼》等系列书籍。</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仅剩两本《8510红星大楼》,为了表答对聚会总指挥王文生和总导演杨威威对《8510红星大楼》的厚爱,赠送《8510红星大楼》一书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  看到群里发的签书赠送照片,孙宝林老师写了即兴感言:</p> <p class="ql-block">  朋友们!《“八铺炕”的故事》之花,正在八铺炕绚烂盛开!这里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那些曾经的岁月,随着文字一一浮现。快来感受这来自八铺炕的独特魅力吧![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  并神速制作了短视频,在《视频号》播出,影响面很大。网名“冬日暖阳”(王长荣)反馈:“</p> <p class="ql-block">  史大哥更是激扬文字,功不可没,成就显著,梦想成真,满腔热情洒在家乡的黑土地上!您的著作在天津我打车司机都知道了,他也愿意了解北大荒的故事。为您点大赞[强][强][强][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  八铺炕夏日的山,像凝固的浪涛,层层叠叠,翻涌至天际。暮色渐沉,光线朦胧如纱。八铺炕水库山庄餐厅,开始了“7-20”荒友回场聚会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  左:王文生、中间:刘桂珍、右:魏宝成</p> <p class="ql-block">  司机师傅和女导游</p> <p class="ql-block">  “7-20”聚会,最抚荒友心!</p> <p class="ql-block">  7月22日八铺炕水库山庄,进一步书写了《八铺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附:孙宝林《八铺印象》《八铺炕有说不完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八铺炕印象——记忆深处的山野秘境</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地方,像镌刻在心底的老照片,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清晰。八铺炕,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的故事与情感,便是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那片土地,曾是我童年短暂驻足的舞台,留下了关于大自然最初的敬畏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想象中,八铺炕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我眼前。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季更迭赋予这里变幻无穷的魅力。尤其是秋风起时,满目金黄与翠绿交错,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那时,山间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诉说着丰饶的故事,木耳、蘑菇、猴头,以及各式各样的坚果,像是大自然慷慨赠予的礼物,静静地等待着勤劳双手的采集。</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这名字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地理坐标,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过往人们的智慧与辛劳。据说,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当地居民在茂密的森林中搭建起简易的住所,以便在采撷山货之余有个歇脚之处。“八间茅草屋”,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八个字却勾勒出了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让人不禁遐想连篇。</p><p class="ql-block"> 尽管时至今日,那个名为“八铺炕”的村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的名字如同一首悠扬的民谣,仍在人们的口中传唱。每当提及这三个字,总能激起八五一〇农场人心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唤醒对那段简单纯粹时光的无限怀念。</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无数个关于奋斗、关于自然馈赠、关于人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故事集合体。它教会了我,即便世界再广阔,也不要忘记脚下的土地;即便岁月匆匆,也要珍惜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瞬间。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将铭记这一份源自八铺炕的深情厚谊,让它成为照亮我前行路上的一束温暖之光。</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一个名字,一段回忆,一份情怀。它见证了岁月变迁,记录了人类与自然的对话。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回味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风景,让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永远保持鲜活。</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说不完的八铺炕事儿</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深邃长河中,隐匿着一个名为八铺炕的地方,它宛如一部承载岁月的厚重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数不尽的故事,满溢着岁月的独特痕迹。</p><p class="ql-block"> 从《八铺炕的来由》里,我们能揭开它诞生的神秘面纱。或许在悠悠往昔,此地因八铺相连的火炕而得名。这火炕,不仅在寒夜送来温暖,更孕育出别具一格的生活文化。</p><p class="ql-block"> 《达子香开花的时候》,巧妙交织了八铺炕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当漫山遍野的达子香热烈绽放,将八铺炕的山川染得如霞似火,百姓的生活和“知青”爱情也如繁花般绚烂多姿,邻里间的深厚情谊,在这馥郁花香中愈发浓郁醇厚。</p><p class="ql-block"> 《孩子她娘我在八铺炕等你》,字里行间满是质朴深情。或许是丈夫对远方妻子饱含眷恋的深情呼唤,又或是游子对故乡爱人怀揣思念的殷切期盼,让人深深感受到八铺炕那浓郁的人情味儿。</p><p class="ql-block"> 《一路朝北八铺炕》,仿佛勾勒出一条满载希望与回忆的归乡之路,无论行至何方,八铺炕永远是人们心底的笃定方向。</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的豆腐房》与《八铺炕的小商店》,是八铺炕生活的生动写实。豆腐房内,豆浆香气袅袅弥漫,传承着历久弥新的传统手艺;小商店中,琳琅满目的货物,汇聚着人们的日常所需,它们默默见证着八铺炕的烟火日常,满是生活的热气腾腾。</p><p class="ql-block"> 《庙岭狼声》庙岭深处狼声回荡,背后藏着怎样的传奇与惊悚?于狼嚎中揭开庙岭那神秘又刺激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而《八铺炕的小学校》,无疑是希望的摇篮。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中回荡,他们于此汲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成为八铺炕未来的无限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从各个维度展现出八铺炕这片风水宝地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变迁,八铺炕的故事,始终说不完、道不尽,如一首永恒的歌谣,传唱不息。</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说不完的八铺炕事儿》</p> <p class="ql-block">附:大连作家乔世祯(有温度的《八铺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有温度的《八铺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近日于家中拜读作家史向前大作《八铺炕的故事》,书读半程就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难以掩卷。作者笔融流畅,文采蕴然,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跃然于纸上,尤其八路军老战士老西爷爷的形象,更令人看后垂泪,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部大作用情和义叙说着《八铺炕的故事》,传承着"八五一0"的精神。毫不夸张的说,史向前这部作品可与大连女作家孙学丽(鹤蜚)《热血在燃烧》这部作品相媲美。都是给人一种激励向上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曾与我有着不解的情缘。多年前我因公多次去过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鹤岗,齐齐哈尔,大庆,黑河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的三姐夫当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下来,与1958年同几百名部队官兵集体转业来到北大荒,垦荒戍边,我三姐夫在佳木斯依兰县大顶山林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我的连襟是鸡西人于煤矿工作,他的姪女任鸡西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最近改任为鸡西市党校校长,几天前来连开会,还到我儿子家小聚。多年前,我的一个朋友于大连电校毕业后,分配到鸡西市发电厂任技术员,20多年前她才调回大连。</p><p class="ql-block"> 我的连襟10几年来大连定居,几年前因病去世,他叫他的两个女儿把他安葬在鸡西老家,魂归故里,千里之外也忘不了生育和养育他的故乡。我的三姐夫,三十多年前,退休后也来到大连定居后,曾几次回依兰县探望他当年和几百名战友共同战斗,激情燃烧的地方一一大顶山林场,因为那是他梦牵魂绕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总之,史向前这部有真情,有温度,有深度的黑土地系列作品将吸引更多老军垦战士,老三届知青和广大读者对其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将为宏扬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增加一个新的亮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着史向前其它优秀作品早以问世,以飨广大读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6日</p> <p class="ql-block">附:《八铺炕的故事》(后记)</p> <p class="ql-block">  《八铺炕的故事》后记</p><p class="ql-block"> 我很早就对八铺炕和庙岭的传奇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我曾多次前往八铺炕,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的第一篇关于八铺炕的纪实散文《八铺炕的由来》,于2012年9月8日发表在《鸡西广播电视报》的“往事”栏目。2019年8月17日,《兴凯湖微生活》转载了《十六队庙岭周边悠悠趣事》,再次提及八铺炕。2024年,我撰写了4篇关于八铺炕的纪实作品和3篇以八铺炕为题材的小说,累计约5万余字,这些作品先后在《兴凯湖微生活》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小说《一路朝北八铺炕》在美篇网络平台推出后,引发了广泛关注。短短15天内,阅读量达到1.6万,获赞187次,被分享26次。看到这样的反响,我萌生了出版一本《八铺炕的故事》文集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付诸实施,并得到了《东北乡土文学群》文友们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出版一本八铺炕的文集,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为家乡人留下一份念想,并将其赠予8510农场文化馆收藏。这个想法最终在2024年12月18日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好日子。12月21日,我完成了《综述》的撰写,构思了文集的整体框架,并开始安排文集封面的设计。至此,《八铺炕的故事》文集编著工作正式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如果文集仅仅收录我的作品,未免显得单薄。因此,我在《东北乡土文学群》中提议,希望文友们能提供八铺炕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作品。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发来大量资料,作品也不断涌现,一时间在《东北乡土文学群》掀起了八铺炕热潮。</p><p class="ql-block"> 在策划《八铺炕的故事》文集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北京知青、原八铺炕(16连)副连长杨向东和上海知青、原八铺炕(16连)副指导员黄物贵的倾情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为文集的编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热心的李玉仁精心设计了文集的封面,使其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时代气息,为《八铺炕的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艺术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较短的时间内,徐先启、李新民、赵明宇、许百臣、李玉军、张增茂、孙宝林、仲跻庆、高敏、赵俊平、刘贺龙、姚华、么贵林、史向前等文友提供了33篇(首)文字作品;李长春、方吉贵、王喜、苏元、朱荣先、李玉军、李玉仁等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王玉赞、江河、杜洪生、黄孝平、邓国良等八人参与了三篇小说的点评;裴晓培(大连市)友情相助;《兴凯湖微生活》总编王夫(广东惠州市)也发来贺信,为文集的出版增添了更多支持。</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2日,我收到了孙宝林老师撰写的《〈八铺炕的故事〉文集——镌刻北大荒记忆的不朽丰碑》。这篇文稿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丰富,我决定将其作为《八铺炕的故事》的代序,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的故事》文集是八铺炕的第一本书,是众多文友集体智慧的结晶。文集共十二万余字,七十五幅彩色图片,内容涵盖代序、综述篇、纪实篇、趣事篇、小说篇、图像篇、点评篇、知青名册篇和后记。在蛇年到来之际,我将这本书奉献给八铺炕的先辈和亲人们,以此表达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文图编辑:石进</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姚华</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于8510农场</p><p class="ql-block"> 侯四“友缘阁”</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 </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黑山人,高级政工师,2010年在黑龙江省8510农场退休。</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品: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8510农场十八年》《8510农场地域文化》《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小说《红星大楼之恋》《缘在东山脚下》《一路朝北八铺炕》家史叙事《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在《学理论》发表评论,连续四届获黑龙江垦区优秀论文奖。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数篇,《宜居城市大连》获《大连晚报》征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参考消息》授予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2022年《阳台上的幸福》刊登《大连日报》,荣获征文佳作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聘为《兴凯湖微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荣获垦区百佳职工,自学成才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等。</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我的父辈们星光灿烂》《情恋我的故乡沂蒙山》《难忘青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工程连知青(上、中、下)》《致敬北大荒8510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再赞北大荒》《再为父亲斟上一杯酒》《北大荒人的歌》《姚华诗文选---(一)北大荒情怀、(二)相聚的情怀》《十月.回故乡》《永远做一名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志愿者》等200多篇在网络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2024年又修改了曾经五、六十年代传唱的《北大荒啊好地方》歌词。</p> 读者点评 <p class="ql-block">  李润明:@史向前 [强][强][强][强][强][强],家乡的的小河,以为干了呢,小时水大的时候把原来的桥总是冲断,后来修了个新桥,再后来就是改河道,又修了现在的桥。</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河里洗澡、捞鱼、摸拉古的,之后大一点了就去大河、水库游泳了。</p><p class="ql-block"> 李润明-成都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王文生:7.20荒友聚会的收官之作,八铺炕签赠书活动把本次聚会添加了文化元素,让与会者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让八五一零历史文化积淀更加深厚扎实,给刘桂珍大姐大爱,史向前大哥深情点赞👍👍👍</p> <p class="ql-block">  高明阳(祥):@姚华~属属~华哥369 一篇《八铺炕的故事》,串起了多少荒友的青春记忆。签书仪式上那句“我回来了”,是对岁月最深情的告白。从山野秘境到文字丰碑,八铺炕的故事里,有烟火气,有战友情,更有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这样的聚会,是回忆的盛宴,更是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刘永明:———“7-20”荒友聚会在签书中落幕很荣幸,史大哥能够把八铺坑的历史编写成书,因为那是本人的出生的地方,我的故乡情缘和史大哥一样。对那里有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我想这部书所叙述的不仅仅是八铺炕的往昔和今日,更是农垦从建立之初月,一路走来所历经的艰辛岁月,和父辈为此付出的青春和热血,在此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我的家乡的农垦人身体健康,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杨晓静:史老师的《八铺炕的故事》在“7-20”荒友农场聚会上,80余名曾经的知青、垦荒者重返八铺炕,以签赠书籍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回归,通过文字,让八铺炕的传奇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33位文友贡献了文字和图片。使得该书不仅是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北大荒记忆的丰碑”。在签书仪式上,史向前老师高呼“八铺炕我回来了”,这句话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文化上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将文集赠予8510农场文化馆,正是希望这些故事能被后人铭记。历史并非冰冷的记录,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故事编织而成。用故事传承精神,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脚下的土地,不要遗失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读姚华弟佳作美篇</p><p class="ql-block">《史向前(纪实二)八铺炕我来了——“7.20”荒友农场聚会在签书中落幕》</p><p class="ql-block"> 高明阳(祥)</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老师带着《八铺炕的故事》回到八铺炕,就像把散落在岁月里的星星重新串成了银河。80位荒友围在签书台前,手里捧着的哪里是书啊,分明是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没说够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你看那被"抢"走的书,哪是抢啊,是怕慢一步,就接不住那段滚烫的岁月。刘桂珍大姐捐出的35本书,沉甸甸的不是纸页,是想让八铺炕的故事能在风里长、土里生。</p><p class="ql-block"> 史老师那句"我回来了",喊出的是多少人藏了半辈子的牵挂。原来有些地方,走得再远,心里也永远留着一块热乎的炕头;有些人,分开再久,见了面还是能一眼认出当年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书里写的哪是故事啊,是北大荒的雪、达子香的花,是豆腐房飘出的香、小学校里的笑,是一辈辈人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的能耐。现在把这些故事送进农场文化馆,就像给八铺炕的根浇了水,让后来人知道,这片土地上不光长庄稼,还长精神、长念想。</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这场签书会哪是聚会的收尾啊,是老伙计们一起给八铺炕的故事续了新篇。往后啊,不管是坐在家里翻书,还是跟孩子讲当年,都能笑着说:你看,咱八铺炕的故事,还活着呢!</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八铺炕,是8510人心中永远的念想,是魂牵梦绕的故土根脉。我们思念的,不仅是那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更是那一代代8510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传承。八铺炕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记录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北大荒精神的真实写照。无论身在何方,8510人的根,始终深深扎在这片黑土地之中,心系农场,情牵故里。八铺炕的火炕依旧温暖如初,点燃着每一位8510人内心深处的青春记忆,激励着新一代继续书写属于八铺炕的不朽篇章。</p><p class="ql-block"> 姚华</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伞玉萍:史大哥总结的到位,文生姊妹五个是农场走出去的优秀的五福娃,荣归故里,给故乡8510增添了厚重的一笔斑斓色彩,离时童颜犹在,归时人到中年,老邻居我们相拥,离别时泪眼婆娑,岁月静好时期待我们下次相聚,再见五福娃,你们带回来的福报,感动着8510的每一块土地,谢谢文生姊妹的大爱,你们的爱将载入8510的史册,成为历史的印记,欢迎常回家看看,这里有长眠着的父亲母亲,永远难忘的根,期待下次相聚。</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王文生:完美不可复制的720聚会在八铺炕画上圆满句号,刘大夫捐书史大哥签赠仪式把本次聚会推向高潮,当魏宝成代表八铺炕父老乡亲接过书那一刻,与会家人心灵得到升华,原来聚会可以这样,不仅仅是吃喝玩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