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称: 真善美 美篇号: 8340240</b></p><p class="ql-block"><b>图片: 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写好哈军工、讲好哈军工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却是埋在我心底多年的愿望。退休后,我终于能慢下来梳理思续,触摸那些滚烫的岁月了…</span></p> <p class="ql-block"> 4月下旬,重回了一趟阔别20年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我站在11号楼斑驳的红砖墙下,眺望百米“杏花长廊”,白色与粉色交织的花瓣铺满枝头,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学弟学妹们在长廊下的长椅读书休息,形成的“花海书香”格外让人浮想联翩——70年前陈赓院长亲手栽下的树、第一代学子用粉笔写下的公式、深夜台灯下翻卷的图纸,其实和今天的学子们共享着同一片天空。</p> <p class="ql-block"> 2002年读博前,我已担任某军种机关处长,虽然工作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可我还是在有意无意地“收集”哈军工的碎片:档案馆里泛黄的《工学》期刊,扉页上还留着苏联专家批注的俄文;实验室角落的旧保险柜,锁芯里藏着某型鱼雷设计的手稿残页;甚至校史馆玻璃柜中那副磨损严重的计算尺,尺面上的刻痕深浅不一,像极了老教授们讲课时抑扬顿挫的语调。这些碎片不是标本,是活的——它们会在我熬夜修改论文时突然跳出来,会在路过启航活动中心时撞进眼眶,会在听导师讲起“哈军工六杰”往事时,让笔尖在笔记本上洇出一团墨渍。</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写历史要站在云端俯瞰。可我的视角始终贴着地面:贴着主楼台阶上那道被岁月磨出的浅沟(据说当年学员们抱着图纸跑靶场,鞋底蹭出来的),贴着一系走廊墙上那排歪斜的钉子(从前挂过学员们的军大衣,现在挂着“矢志强国”的锦旗),贴着食堂窗口服务员喊“小伙子,多盛点热汤”的尾音(和20年前、70年前竟如此相似)。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告诉我:哈军工从未走远,它就藏在实验室凌晨四点的灯光里,在学生社团讨论科技创新的争执里,在毕业晚会唱响《哈军工之歌》颤抖的喉音里。</p> <p class="ql-block"> 我写哈军工,是因为那些被写进校史的名字,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他们在老教授的白发里,在青年教师的实验日志里,在我们完成问题归零后豁然开朗的瞬间里。他们用一生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国防科技的底气?”“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担当?”正通过我们的笔、我们的手、我们的热血,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 我笔下的哈军工,将是我们这代人与前辈们,用同样的热血、同样的赤诚,共同续写的生命注脚。它不是一篇简单的回忆录,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70年前在冰天雪地里绘制图纸的前辈,和今天在空调房里编写代码的我们;当年用算盘计算弹道的老工程师,和此刻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博士生;他们没说完的话,我们接着说;他们未竟的路,我们接着走。不为立传,只为把那些藏在基因里的火种,再擦得更亮些——毕竟,我们都流着哈军工的血脉,而有些故事,从来都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卷首语:冰原上的火种与时代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你从硝烟走来,丹心染透尘沙,你向强军奔去,铁火踏作金霞。松江淬炼铜墙铁壁,军工砺剑热血飞扬,老教授校准星箭航向,新青年织就电磁天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你从戎光走来,代码凝作辰光,你向智能奔去,蓝图漫卷云苍。荧屏推演千军列阵,科研熔炉雷霆孕藏,听铁甲裂空漠北山梁,你未锈锋芒烫刻世纪勋章。</b></p> <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文庙街的一座日伪时期遗留的兵营里,陈赓大将挥动铁锹铲下第一锹黑土。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正式诞生。从此,朝鲜战场“无炮可用”的呐喊、彭德怀元帅拍案而起的决绝,化作了冻土中萌发的国防科技火种。这所没有围墙的学府,在朝鲜硝烟与西伯利亚寒流中,锻造出了中国首个完整的军事科技文明谱系。从第一台舰载计算机在算珠间迸出星火,到核潜艇反应堆蓝图在马灯下晕染晨曦,哈军工人用冻土里抠出的倔强、冰碴里磨亮的智慧、硝烟里焠热的鲜血,点燃了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70年后的今天,“天河”超算的光带划破数字苍穹,北斗卫星的信号穿透万米深海,哈军工旧址的冻土中,那些未被时光风化的精神密码依然鲜活——它们从冻土里长出,化作东风导弹撕裂云层的尾焰,化作深蓝探测器的声呐回响,更在一代代军工人的血脉中,凝成照亮强国之路的精神火炬。这种从战火中淬炼、在冻土上生根的精神图腾,既是中国军事科技文明的基因密码,更是中华民族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上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二、三、四、五部分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启示:哈军工精神的时代映照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战略转折的历史抉择</b></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凯旋的将士们带回的不仅是荣誉,更有刻骨铭心的警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面对的“绞杀战”中,美军战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竟有七成是通过苏联专家设计的铁路桥完成运输补给的。这暴露出当时我国军事工业存在的致命短板——连后勤保障设施都依赖他国技术,何谈战场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在苏联专家撤离时,哈军工在技术封锁中自力更生,在学科空白处开辟道路。从仿制苏制米格-15战斗机到自主研发东风导弹,哈军工始终站在国防科技的最前沿。这所“将军、院士的摇篮”,用2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百年历程。这种跨越式发展,本质上是战略思维的胜利——将教育体系与国防需求熔铸成有机整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精神火炬的时代映照</b></p><p class="ql-block"> 在哈军工的档案室里,珍藏着1958年的一份教学计划:学员每天清晨5时30分出操,上午学习航空工程,下午进行实弹射击,晚上研讨战役战术。这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将知识传授与实战需求无缝对接,至今仍具启示价值。</p><p class="ql-block"> 面对某些单位“重论文轻应用”,哈军工“实验室即战场”的理念愈发闪耀。当某型舰载雷达在南海实弹测试中出现误差,哈军工校友领衔的技术团队连续72小时现场调试。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正是对哈军工精神的最好传承。从航母电磁弹射到北斗组网,哈军工基因始终在国防科技前沿跃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创新驱动的未来启示</b></p><p class="ql-block"> 哈军工最根本的启示,在于它用实践诠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永恒命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国家需求作为最高学术追求,</span>当某些高校陷入“学术GDP”误区时,哈军工教员在零下35度油灯下演算弹道的场景,依然在拷问着每个科研工作者:我们究竟是为论文而科研,还是为民族复兴而铸剑?</p><p class="ql-block"> 站在强军梦的新起点回望,哈军工的历史轨迹昭示着:真正的军事变革,从来都是教育革命先行。当某些国家将军工研发外包给跨国企业时,中国坚持“自己的刀刃自己磨”,既要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更需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自主创新的大道上谱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结束语:风雪中的文明赓续</b></p><p class="ql-block"> 从松花江畔的冰碴到马里亚纳海沟的玄武岩,从算盘珠子到量子芯片,哈军工精神始终在烈焰与寒冰中淬炼。当苏联专家撕毁图纸时,他们带走了精密机床,却留下了用算盘推演星辰的智慧;带走了技术参数,却留下了永不熄灭的马灯;带走了冷战铁幕,却留下了开放包容的文明胸怀——真正的科技长城,从来不在钢筋混凝土里,而在一个民族面对封锁时迸发的创造力中,在文明碰撞时迸溅的星火里。</p> <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悟空号”的声呐与松花江冰层的声纹完成跨时空共鸣,当量子计算机的代码与 1953 年的算盘珠共振,这是中国军工人写给时代的密信,以热血为墨、风雪为笺,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永远鲜活,永远滚烫。因为它解码的:不仅是冻土上绽放的花朵,而是推动中国军事科技发展永不停歇的引擎;不仅是哈军工的辉煌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文明赓续。</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a770oc" target="_blank">承德·山河褶皱里的文明胎记 卷首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ab321q" target="_blank">承德·山河皱褶里的文明胎记 序章、山河为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5b5tm" target="_blank">大国弓弦:骡马锈·东风晷①</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rk47q" target="_blank">大国弓弦:骡马锈·东风晷②</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k0ac2r" target="_blank">2023岁末感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