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3>徐州云龙湖,既有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又沉淀着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恰如腹有诗书的雅士,自带着温润从容的气韵。<br>本美篇特意甄选无人机镜头下的云龙湖夕阳盛景,邀你共赏这份水天共色的惊艳“气质”。</h3><h5>(下面的图片为无人机拍摄,后期合成的全景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视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北视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视角(云龙湖全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视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视角(云龙山9节山头全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视角<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视角(云龙湖全景)</h5> 名气 徐州云龙湖,这颗镶嵌于淮海大地的璀璨明珠,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闻名遐迩。它集江南烟水之灵秀与北国山川之雄浑于一身,湖光潋滟处既有小桥流水的“南秀”,又有叠翠壮阔的“北雄”,堪称天地造化与人文滋养共同雕琢的杰作。 若论其文脉之盛,尤与北宋文豪苏轼有着不解的诗缘。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亲率军民筑堤防洪、疏浚湖泽,与这一方山水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他常踏春于云龙山下,泛舟在云龙湖上,看杨花初绽、新绿染衣,望夕阳衔山、倦鸟归林,写下"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千古佳句。这些浸润着湖山真趣的诗行,如珠玉般散落于岁月长卷,为云龙湖注入了千年不散的文魂。 如今的云龙湖,早已不是单纯的湖光山色,而是自然胜景与历史诗章的交融共生。春有杏花十里漫过湖岸,夏有荷香阵阵漫过曲桥,秋有层林尽染漫过古亭,冬有雾凇皑皑漫过长堤——每一季的风景里,都流淌着苏轼笔下的诗意;而每一次凭栏远眺时,又总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方被诗与水滋养的湖山,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将它的美名酿成岁月里愈陈愈醇的芬芳。 大气 云龙湖,7.5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域在群山与城郭间铺展。三面青山如黛,环抱碧湖;一面城郭相依,烟火人间。那幅“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蓬勃画卷,正源起于此——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与城的鲜活在此交融,每一滴湖水都映照着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诗意。 傍晚的云龙湖畔,“一道残阳落水中,半“湖”瑟瑟半“湖”红”。苏公塔的金色檐角映着霞光,远处归港的游船剪影倒映水中,与塔影共同勾勒出开阔的画卷,此刻的云龙湖,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又透出现代城市的蓬勃气象,仿佛将千年的文脉与新时代的活力都融入了这一片天地之间。 底气 <p class="ql-block">站在湖边,看着这片水色天光,一种由历史沉淀下来的、实实在在的底气感,便会随着微微荡漾的波纹在心里慢慢升起来。</p> 夕阳下的云龙湖,苏轼醉卧的黄茅岗仍留“云龙山下试春衣”的墨香,乾隆画舫的倒影里藏着漕运繁华的旧影,汉画像石纹路与晚霞相映,粼粼波光倒映城市天际线——千年文脉与现代灯火在暮色中交融,沉淀出沉甸甸的底气。 秀气 我的同事薛家强有诗句“风皱湖光碧浪悠,粉荷擎盖映云柔”,恰似为云龙湖的秀气量身定做。夕阳正为这片湖水披上金纱,风过处,粼粼碧波像被指尖轻轻揉碎的锦缎,漾着星星点点的金辉,不疾不徐地漫向岸堤。 这秀气,是水波不兴时的静美,是风过荷尖的轻颤,是云影与波光的缠绵——连夕阳都舍不得浓烈,只肯化作一层薄纱,将这份秀气轻轻裹住。 人气 在全国旅游城市排名中,徐州一直名列前茅,旅客接待量也稳居前列,而云龙湖5A级风景区,无疑是徐州旅游火爆的关键因素。每逢节假日,云龙湖景区便人潮涌动。五一假期,单日接待量超12万人次 ,热门景点人头攒动。到了晚上,《彭城风华》演出“一票难求”。据统计,云龙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 ,足以证明其超高人气。<br> 不仅假期如此,平时云龙湖也人气旺盛。夏日的万人游泳场沙滩,满是消暑的市民。到了傍晚,云龙山观景台,音乐厅、万人游泳场,亲水廊道等地聚满了看夕阳的人,大家静静伫立,看着天边被染成橙红色,湖面也被余晖镀上一层金边,如梦似幻,好一幅温馨热闹的画面。 从享誉中外的名气,到包容万象的大气,从底蕴深厚的底气,到灵秀动人的秀气,再到生生不息的人气,云龙湖以水为脉,以山为骨,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编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在这里,水天共色是视觉的盛宴,气质满满是时光的沉淀。它不仅是徐州的生态明珠,更是无数人心中的诗意栖居地——每一滴湖水都映照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缕清风都传递着城市的热忱,让往来者在驻足间,读懂一座城与一汪湖的千年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