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玉泉观

乡间小道

<p class="ql-block">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初名“北山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p><p class="ql-block">玉泉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道教圣地,以“道教建筑、碑刻书法、古树名泉、民俗信仰”四重文化维度,成为天水千年古城的灵魂地标。其山势与殿宇的共生、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堪称陇东南道教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肇始于唐,兴于元代,盛于明清。</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时期(666年、683年)诏令全国建道观,秦州(今天水)作为州治奉诏兴建,初名“北山观”,传吕洞宾曾云游留诗。</p><p class="ql-block">全真道士丘处机弟子梁志通云游至此,爱其山水幽静,于13世纪末修真建观,奠定现存主体框架。其羽化后葬于观内,今存其诗碑。</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形成80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清末至近代因战乱损毁过半。</p><p class="ql-block">1981年政府全面修复40座建筑,重现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为国家AAAA级景区,二00六年五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灵官殿,通仙桥,天门,两河胜境,人间天上坊,玉皇殿,三清殿;中路侧边有五祖七真殿,鲁班殿、圣母殿等;西路从南向北有选胜亭,武侯祠,碑廊,三仙洞,玉泉,神仙洞,苍圣殿,斗姆殿等。形成“人间-仙界”的宗教空间序列。</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拾级而上,走向山门。</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山门,坐西朝东,采用传统道教宫观的典型朝向,形成“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左右对称的八字形影壁,门楣悬挂“玉泉观”匾额,集米芾墨迹。 其歇山顶的飞檐指向云霄,恰如道教“羽化登仙”的具象表达,引导信众步入“天门”之境,完成从俗世到神圣的精神跨越。</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重建于清代,是玉泉观中轴线上的第一座主殿,位于山门后的第一进院落。殿宇筑于高台之上,单檐歇山顶式建筑,覆琉璃瓦,屋脊装饰龙吻,典型明清官式。檐下匾额:“位列先天”,廊柱楹联:“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门柱楹联:“手持金鞭法眼神威驱妖孽,身披铠甲忠心赤胆护玄门”。</p><p class="ql-block">灵官殿是玉泉观宗教序列的起点,其后依次为通仙桥、天门牌坊、玉皇殿等,形成“人间→天门→仙界”的空间叙事。</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道教护法最高天神“王灵官”,为五百灵官之首,执金鞭、三目怒视,象征镇妖降魔、护持道法。</p><p class="ql-block">在道教宫观中,灵官殿通常承担“监察世俗善恶”的象征功能,信徒入观需先礼拜灵官以净心涤虑。</p> <p class="ql-block">门旁南崖古柏之下有磨针洞,传为紫虚元君为点化真武大帝潜心修行而以铁杵磨针相示,寓“功到自然成”之理。</p> <p class="ql-block">通仙桥是玉泉观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位于灵官殿侧前方。该桥因传说为仙人通行之处而得名,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羽化登仙”的意境,象征着凡人通往仙界的媒介,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通仙桥第一块匾额“陆海虚舟”,原为清代孟乔芳所题,寓意秦地富饶(“陆海”)与道家“虚舟”境界的结合。现匾额为郭沫若书法集字,体现玉泉观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通仙桥其它匾额</p> <p class="ql-block">天门是道观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穿过“通仙桥”后,拾阶而上即可到达。天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雕花牌坊,风格古朴,檐下斗拱层叠,</span>牌坊匾额:“天门”,其设计符合道教“天人合一”思想,象征着修行者通过努力(攀登)可达仙境。</p> <p class="ql-block">“两河胜景”门楼是景区内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介于“天门”牌坊与“人间天上”牌坊之间,是游客从凡俗世界过渡到道教圣境的关键过渡点。形制为雕花门楼,单檐歇山顶,灰瓦覆顶,檐下匾额:“两河胜境”。不仅点明天水的地理特色,也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两河”指天水附近的葫芦河和流散渡河(或散渡河),均属渭河水系。这两条河流孕育了天水悠久的文明,被认为是伏羲、女娲及黄帝等华夏始祖文化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祖七真殿,初建时即设老君殿,后称五祖七真殿,供奉全真道“五祖七真”。</p> <p class="ql-block">殿中现为游客休闲区,院中的一棵侧柏已有800年树龄。</p> <p class="ql-block">鲁班殿位于玉泉观中轴线的两河胜境门楼东侧,是观内一处重要的配殿,与圣母殿对称分布,形成东西呼应的布局。 </p><p class="ql-block">据记载,玉泉观在清代光绪年间曾进行大规模修缮,鲁班殿可能在此时期重建。 鲁班作为建筑行业的保护神,其供奉可能也与玉泉观历代修缮工程相关,反映了古人对建筑技艺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观内的重要建筑之一,该殿面阔三间,灰瓦覆顶,檐角饰脊兽,明清风格显著。门额“圣母殿”,标注建造年代为“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仲秋”。殿内主奉三位道教女性尊神: 碧霞元君(居中),尊称“天仙玉女”,为泰山女神,执掌生育、儿童健康,陇东南民间称“送子娘娘”。 眼光娘娘(左),专司眼疾疗愈,与玉泉观“玉泉明目”传说(泉水可治眼病)形成信仰呼应。 痘疹娘娘(右),护佑儿童免遭天花、瘟疫,反映古代医疗局限下的民间诉求。 形成“生育—护童—祛病”的完整保育体系,体现道教对女性生命关怀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匾额:圣恩广赐</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西侧为应急疏散集合点,有资料说是“太阴殿遗址”,内有一个焚香炉和许多石刻。</p> <p class="ql-block">继续拾级而上,便是“人间天上”牌坊。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门歇山顶,碧瓦龙吻,风格古朴庄重。牌坊位于玉皇阁前,是攀登“53级台阶”后的最高处 。从山门至“天门”牌坊的53级台阶,象征着从“人间”通往“仙境”的过渡,象征着从凡间通往“人间天上”的升华历程。</p> <p class="ql-block">牌坊匾额“人间天上”,进一步强化了“登天”的意境。天水民间有谚语:“天水有个玉泉观,离天只有一拃半”,就是形容此处仿佛接近了天界。</p><p class="ql-block">现存的“人间天上”匾额由天水书法家张倩玉(1898—1993)题写,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于国立五中。他在题写匾额时曾沐浴净身,构思三日才落笔,最终选出一幅最满意的作品,但未署名,因他认为“玉泉观是道教圣地,个人名号不宜题于匾上”。 </p> <p class="ql-block">玉皇宫建筑群,由玉皇殿、玉皇阁、左右配殿、钟鼓二楼和“人间天上”牌楼门共同组成。玉皇殿内祀玉皇大帝。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届时,玉泉观将举办大型的庙会“上九会”。</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玉皇阁)是观内最宏伟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玉泉观中轴线的最高处,坐落在53级台阶之上,象征明代嘉靖五十三年(1554年)的重建纪念。 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红墙碧瓦,斗拱飞檐,风格庄严古朴。玉皇殿(阁)的雏形可追溯至元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重修,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重建奠定了今日格局。 1983年曾进行全面修葺,玉皇殿作为核心建筑得以保存并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从三清殿拍摄的玉皇殿屋脊</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外檐下匾额“总执天道”,意为玉皇大帝统御宇宙万物、主宰天道运行,强调玉皇大帝在道教神系中的至高地位。这一称谓源自道教经典《玉皇本行集经》,其中记载玉皇历经亿劫修行,最终“始证玉帝,成为执掌天道的最高神祇”。 柱联:“爽挹南山供八方纵目,星瞻北斗望四海归心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阁)是道教信仰中供奉玉皇大帝的场所,象征至高无上的天界权威,与三清宫(老君殿)共同构成玉泉观的宗教核心。</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玉皇大帝坐像,彩绘泥塑,工艺精绝,相貌威严,左右金、木二星,两侧墙上有壁画,廊外右侧“千里眼”立像,左侧“顺风耳”立像。门额:“充虚无象”,门柱楹联:“金阙重开,百二关河归陇上;铜驼无恙,九天日月护西秦”,前廊柱楹联:“法周上界心存万类群主,道院诸天功启三皇五帝” </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前过殿中的二尊神像,过殿上挂匾额“宏德则明”。</p> <p class="ql-block">西侧配殿雷祖殿,祀雷祖、真武、张天师。</p> <p class="ql-block">东侧配殿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离开玉皇宫(玉皇殿),向西而行,来到三仙洞景点区域。这里是玉泉观宗教(全真苦修)、艺术(赵氏书法)、自然(辫柏奇观)与民俗文化(朝观庙会)核心价值的浓缩载体。其洞亭相依的格局,既是元代道士“以天地为庐”修行观的实证,也是天水“山、泉、洞、柏”地理灵性的绝佳诠释。</p> <p class="ql-block">三仙洞,由天然洞窟结合人工修葺而成,是甘肃天水玉泉观的核心景点之一,属“秦州八景”中的“玉泉仙洞”,兼具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内涵。 相传为元代道士芦志通、梁志通、马真人(一说“陆真人”)三人坐化羽化之地,故称“三仙洞”。</p><p class="ql-block">元代全真教道士梁志通(丘处机弟子)云游至天水,爱其山水清幽,遂筑庵修真于天靖山,后与同修道士羽化葬于洞中。洞窟象征道教“洞天福地”,体现全真教“苦修成仙”的修行理念; 清代起被奉为“羽化圣地”,香火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玄子,全真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徒裔。元代初期慕道来秦(今天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重修了“玉泉观”,住持“玉泉观”达三十一年。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羽化于“玉泉观”,为玉泉观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三仙洞悬张三丰书“迹驻黄鹤”匾额。</p> <p class="ql-block">马真人/芦真人:梁志通同修道友(地方志记载存异),三人共修于洞中,后坐化葬于洞内。</p> <p class="ql-block">碑廊位于玉泉观西南侧,紧邻“玉泉仙洞”(三仙洞)和选胜亭(元碑亭),处于天靖山崖壁下方。 碑廊为露天或半开放式廊道,依山崖而建,红柱灰瓦,与古柏(如“辫柏”)掩映,形成幽深的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玉泉观现存历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明代碑石9方,余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碑石。在众多的碑石中,尤以元代镌刻的四面道流碑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草书诗碑(元代),共四通石碑,分别书写唐代李白《夜下征虏亭》、韦应物《西塞山》、宋代王安石《题舫子》及一首佚名五绝。 笔法行草相间,兼具苍劲圆浑与流朗明丽,属赵孟頫书法中罕见风格,被学者视为“全国书法珍品”。 碑石保存完好,现陈列于碑廊内。</p> <p class="ql-block">夜下征虏亭,唐·李白</p><p class="ql-block">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p><p class="ql-block">边缘镌刻明代刘仑提跋。</p> <p class="ql-block">西塞山,唐·韦应物</p><p class="ql-block">势从千里奔, 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 地束惊流满。</p><p class="ql-block">石下方落款“松雪”。(本方上下部分残缺)从跋语中得知碑镌成于“大明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p> <p class="ql-block">题舫子</p><p class="ql-block">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p> <p class="ql-block">佚名五绝(“云深不见山”)。</p> <p class="ql-block">选胜亭,为八角(或四角)重檐亭式建筑,歇山顶设计,飞檐翘角,兼具北方建筑的质朴与地方特色。四周设回廊,辟明窗,便于观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名“四明亭”。历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及1981年三次大规模修缮,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最初为文人雅集、赏景赋诗的场所,后成为存放珍贵碑刻的文物亭。现亭内陈列国家级文物“元代四面道流碑”,故又称“碑亭”。</p> <p class="ql-block">四面道流碑(元代)</p><p class="ql-block">全名《崇道诏文碑》,刻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碑高1.53米,宽0.5米,四面相等。四面镌刻楷体、瘦金体文字,碑文清晰完整,被专家誉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四面分别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全真祖宗之图》(本面落款“秦州玉泉观达玄子梁志通立石”);《全真道演变过程》;《祖师五篇秘语》(本面落款“大元国大德六年岁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芳等并十方道众同建立石”)。内容涵盖等道教全真道历史文献,由元代道士梁志通及其弟子立石。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崇道诏书及全真道发展史,是研究元代道教与政治关系的一级史料。</p> <p class="ql-block">选胜亭作为玉泉观制高点之一,登亭可远眺天水市景及天靖山麓风光,古人赞其“豁然明亮,城郭尽收”。</p> <p class="ql-block">从选胜亭西北侧的一条小路,顺坡而上,来到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过三仙洞继续向北,来到玉泉、仓圣殿、神仙洞景点。</p> <p class="ql-block">玉泉,玉泉观因泉得名,唐代称“石池”,宋代改称”玉泉”,后又称明眼泉、八卦泉、三味泉。泉水千年不涸,清冽甘醇,为陇上名泉。泉上有八角攒尖顶亭(象征八卦),1981年依清代形制重建,红柱灰瓦,藻井绘太极图。设石雕龙首出水口,泉水经龙口流入“涤心池”,供游客取用。 亭匾;“八卦井”。</p> <p class="ql-block">全真道士梁志通(丘处机弟子)1299年建观时,以山泉洗目疗愈眼疾,撰诗:“山下出泉,冥然澄寂。祷者汲之,可愈目疾。”故泉又称“明眼泉”,俗称“八卦井”。泉水有咸甜苦三味,民间谚语 “饮咸得福禄,啖甜添寿康,尝苦祛百病”。</p> <p class="ql-block">苍圣殿位于玉泉观西北角,玉泉上方,属于侧边建筑群。山门巍立石阶之上,飞檐朱栏,碧树掩映,殿前有古柏“弁柏”,传为元代梁真人手植,根茎盘结形如发辫,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p> <p class="ql-block">神仙洞位于玉泉观北崖峭壁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仓圣殿之南,</span>依天靖山天然岩窟凿建而成。洞口朝南,高约3米,深5米余。洞外筑有飞檐斗拱的护殿(现存为清代重建),形成“洞殿一体”的独特格局。殿门悬“通明宫”匾额,暗喻洞内直通天庭仙境。</p> <p class="ql-block">相传为元代梁志通道长修炼成仙之仙室,每逢雨雾之日,洞内隐有诵经声传出,故得“神仙洞”之名。</p> <p class="ql-block">梁志通诗碑</p> <p class="ql-block">沿“玉泉”东侧一条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来到“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位于玉泉观中轴线西侧高地,与玉皇阁、三清殿形成“三清—玉皇—斗姆”的信仰序列。元代初期,梁志通道长在此礼星拜斗,故名北斗台。面阔约10米,进深6米,殿内无柱,空间开阔,体现“星穹浩瀚”的象征意义。檐下横匾;“北斗九皇宫”,两侧楹联;“朝三清尊三宝怀三九三阳开泰,生九皇育九真降九灵九转成丹”。</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供奉道教重要女神“斗姆元君”(又称斗姥)。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全称“圆明道母天尊”,由元始天尊先天阴气化生,传说生九子:长子勾陈大帝(玉帝)、次子紫微大帝及北斗七星。</p> <p class="ql-block">在斗姆殿西侧配殿中,一位老画家正在作画,旁边是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殿外的一棵侧柏,树龄已有1100年。</p> <p class="ql-block">走出斗姆殿东配殿的月洞门,便是三清殿的侧后方。</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位于玉泉观的最高处,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面阔约12米,进深10米,殿内无柱。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重修,现殿为1995年依旧制重修而成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明代官式建筑风格。三清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故名“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殿宇巍峨高峻,殿门上方高悬“三清宝殿”匾额,字集宋代朱熹书法。门柱木刻楹联:“金阙壮灵山,一气全真,参贞元于开阖;玉泉朝圣迹,三生万物,朔大象之冲盈”。廊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刻楹联</span>:“瑶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玉泉参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的牌坊,四柱三门式牌楼,单檐歇山顶,正面“陇上瀛洲”,背面“混元宫”。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坐落在玉皇殿上方与三清殿之间,是连接玉皇阁与三清殿的重要节点。牌坊作为过渡空间,既划分了玉皇殿与三清殿的宗教功能区,又强化了道教“由凡入圣”的升仙意象。“混元”指道教宇宙本源“混沌元气”,牌坊命名呼应三清殿供奉的元始天尊(混元老祖),凸显道教“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四帝二后殿(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初期,明成化十七 年(1481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和修缮,单檐悬山顶土木结构。原为文昌救苦殿,现供奉地皇母、南方南 极长生大帝、东方东极青华大帝。</p> <p class="ql-block">四帝二后殿(东)</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明代初期、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单檐悬山顶土木结构。原为真武长生殿,现供奉天皇母、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北方北极紫微大帝。</p> <p class="ql-block">文昌殿与四帝二后殿(东)相连,该殿供奉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管学业、功名的神祇,中国古代治学、文章、 科举士子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混元宫”牌楼东边不远,有一座“层峦叠翠”牌楼,是进“三清殿”的入口了。不过来到这里需登53级石阶(象征道教“五十三参”修行阶次),强化“人间→仙界”的空间升华感。</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观内有50余株古树,大多生长在悬崖体上,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300年以上的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余株。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三类为主。特别是观内一株生长在神仙洞南侧崖边的“辫柏”更被称誉为“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离开三清殿,出玉泉观景区北出口,结束玉泉观的游览。沿途继续游览“勒马关帝庙”和“岱庙”(另作美篇)。</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6日,15:10,90分钟</p><p class="ql-block">天气:​多云•11——28℃</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