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雾金顶忆旧踪 峨眉山巅四人行 川蜀之旅(4)

埜山闲翁

<p class="ql-block">7月19日的成都,清晨已有几分暑气,20多度的气温里藏着盛夏的慵懒。五点半的索菲斯民族大酒店门前,我们一家四口如约等候,旅行社的接送车将我们送往城南旅游大巴站。63113号缆车造型的大巴旁,来自广东、山东、山西等地的游客陆续聚集,导游梁芷溪笑着自我介绍,微信名“妙平”的她像串珠子般将各省游客编成临时家庭,手机号成了最方便的联络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点整,大巴驶离成都,向南掠过双流的空港、眉山的稻田。车过峨眉山市界时,天空突然扯起雨帘,到景区大门时已化作瓢泼大雨。冒雨冲进景区大厅的瞬间,衣摆都溅起了水花。刷身份证、乘景观车,两小时后抵达洪洞坪时,雨竟乖乖收了场,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给湿漉漉的台阶镀上金边。</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两点,徒步一公里到接引殿的路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孙儿们蹦跳着在前头开路,女儿紧随其后,我则撑着伞慢悠悠拾级而上。1号缆车登顶的瞬间,雨又不期而至——四川的天果然像孩童的脸,翻脸比翻书还快。</p><p class="ql-block">金顶的雨雾里,48米高的十方普贤金像若隐若现。我让女儿先带孩子们去观景,自己沿着步道慢慢挪。石阶湿润如玉,两旁的白象雕塑在雨雾中似要迈步,恍惚间竟与25年前的记忆重叠。那是1990年的四月,我随同事在成都培训,也是这样一步步从接引殿爬到金顶。那时的金顶哪有如今的繁华?石条铺就的路,不足五平米的客房挤着两张窄床,120元一晚却睡得格外香。记得那晚我们揣着沱牌酒在山顶碰杯,山风卷着酒香飘向舍身崖,第二天的日出云海把所有人都看呆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0年4月我和粮食同事在峨眉山金顶拍的照片,发黄的照片,犹新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爷爷快点!”孙儿的喊声拽回思绪。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给金像镀上一层流动的金光。女儿正带着孩子们在佛前许愿,小小的手掌合十,眼神比山雾还纯净。我举着手机四处拍照,想把这新旧交织的画面都存下来——远处的云海翻涌如当年,近处的庙宇飞檐却添了几分新韵。</p> <p class="ql-block">四点的集合哨声在耳麦里响起,导游带着我们乘2号缆车下山。一路没见到猴哥的影子,孙儿们念叨着“猴子是不是躲雨去了”,惹得同行游客都笑。回到洪洞坪乘车时,夕阳正把峨眉山染成暖红色。</p> <p class="ql-block">车上,妙平导游讲起报国寺的历史,说明万历年间的古刹如何在康熙御笔题额后焕新颜。我望着窗外掠过的山林,忽然想起当年徒步七十多里的狼狈——同事们说“像国民党逃兵”,却没人后悔走过洗象池的青苔路、听过清音阁的溪流轰鸣。那时的九岭岗、钻天坡,如今都成了记忆里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车到峨眉山市酒店时,暮色已浓。洗去一身疲惫,脑海里还盘旋着今昔对比:当年的石径变成了整洁步道,窄小客房换成了舒适酒店,唯有金顶的云海依旧壮阔,孙儿们雀跃的身影,恰似当年的我们。</p><p class="ql-block">明天要去乐山大佛了,但峨眉山的雨与晴、新与旧,已在心里酿成了最醇厚的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