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我从沅江团县委副书记岗位上突然调到益阳地委组织部工作。组织部是我最敬重的部门,在我眼中既威严又神秘。刚上班分配在组织科当干事,一切听从科长安排,基本上是不喊不到,不吵不闹,不给不要。那时组织科的任务多数时间到基层搞党的建设工作调研,搞完一个课题又接着搞下一个专题,经常接触的最高长官就是科长,见到部领导的机会十分稀罕。没有想到,过了不久,居然有机会给地委南下领导当秘书。</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地委常委、组织部长是陈志良同志,高大瘦削的身材,神秘严肃的气质,谨小慎微的作风,让许多干部望而生畏。陈部长是解放战争后期随军南下干部,祖籍在山东河北一带。解放初期,先在常德地委组织部工作,先后担任干部科长、副部长、部长,深受党的信任,个人成长是一帆风顺。1962年,常德与益阳由一个地区分为两个地区,他到益阳地区担任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平时他极少言语,个人轻易不表态,组织观念强,原则性强,勤政廉洁。一般很少呆在办公室,一回单位就是开会,传达精神,研究工作,开完会就下基层,跑县区,到公社、大队、生产队蹲点。特别是春耕夏种时节,口袋里装一把小尺子,量各地的插秧是不是规范,很少看见他在家里休息过。</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地委常委、行署正副专员多数是南下干部,都配备了专职秘书。陈志良同志也先后有几个干部当他的秘书,如洪克祥、邓彻胜,都是农村出生,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陈部长要到面上跑,就带上秘书,一回机关,就把秘书放到点上,这样当秘书的基本接触不到业务,长期生活在农村,十分枯燥无味,谁也不羡慕这个岗位。</p> <p class="ql-block"> 也是一种缘分,让我有机会当秘书。那是1980年春节过后不久,地委书记要他到南县调整班子,找干部谈话。正是数九寒冬,大雪纷飞时节,而他的秘书老邓回宁乡县老家探亲未归,部领导研究,临时决定让我陪他跑趟南县。当时我已在青年干部科工作,第一次与部领导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让我有点拘谨,小心翼翼,生怕出什么差错。吉普车行进在大堤,大雪淹没了路标,危险的地方我就下车探路前行。他感冒严重,带病工作,一路上除了安排日程,做好纪录,汇整情况外,还想方设法为他煎熬中药。下去5天,任务基本完成,他老先生的感冒也好了。回来两天,部领导正式找我谈话,说老邓秘书年纪大了,家庭困难多,决定由我跟陈部长跑一段时间。这项工作的特点是没有个人支配时间的自由,而且家庭儿女幼小,经常外出,分担家务是不可能了,是个枯燥无味的工作。但也不好推托,只向组织提出,最好不离开原来科室的工作,没想到陈部长竟爽快的答应了。从此开始了我的秘书生涯,出差、下基层、开会就跟他走,平时在青年干部科上班,一直到他担任地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地区人事局长彭国权同志听说我心存顾虑,他专门找我谈心,做我的工作。他说,当秘书并不难,记住,你的任务是三句话:领导出门我走前,领导过河我喊船,领导吃饭我把钱。其他就要注意,不该听的不听,听見了也不传,不管闲事,不扯是非。真的,我按他说的去做,从不出差错,与陈书记相处融洽,无所不谈,他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他调任地区人大联工委担任主任时,曾提议我到联工委工作,那时我负责青干科工作,不能离开。他对我的关爱,我是终身感激的</p> <p class="ql-block"> 陈志良同志是标准的共产党员、特别正统的领导干部。一是党性强。只要是地委作出了决定或是地委书记詹顺初或副书记翟立普发了话,那就是皇帝的圣旨,雷厉风行,落实不过夜。经常看到他在常委会以后或有书记指示后,立马就拿行李,开车出发,虽然不是很紧急的工作,也像过去打仗一样,飞速行动,往往让我与司机搞得手忙脚乱,措手不及。二是作风好。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下去吃饭,严格按标准交钱和粮票,从不白吃白喝。遇到基层单位超标准接待,他总是要把好一点的荤菜端走。以致于隨行司机提意见,您不吃,我们吃,建议我不要把好菜端走。穿着上也是新三年、旧三年,有一年他夫人为他做了一件呢子衣服,他穿的很不习惯,外出时,要把一件旧衣服罩在上面。三是工作勤奋。经常下基层,吉普车一开出去,马不停蹄往农村跑,寒冬还可以,夏天酷暑天坐在车上又闷又热,一身莎痱子。晚上住宿大多是睡在区、公社水利会、农技站,很少住宿酒店。我跟他跑几年,长年累月不在家,只是苦了我的妻子和儿女,三天两头不见人,有时回去一下,凳子没坐热,又要马上出发。四是为官清廉。在地委他是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处事认真,谨小慎微,从不背后议论人,更不会隨便参加社会应酬,很少请客吃饭,也不许别人送礼,连土特产也不收受。每个月发工资,即时与我结清下乡和出差的伙食费、粮票。他的夫人老崔也是南下干部,长期在地区民政局工作,从不享受特殊待遇,不坐公车,不干预政事。三个女儿,当时都安排在工厂工作,儿子学校毕业后安排在地区博物馆工作。子女素质都非常高,从不以领导干部子女自居,讲礼貌、守规矩,受人称赞。在当时来讲,他的子女要变换一下岗位,实在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他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退休后,逢年过节有人去看他,送点小礼物,他都拒绝,实在不行的,他总要想方设法进行回访。如果送现金红包,他一概拒收,以至弄得拜访者扫兴出门。大家都说他是机械马列主义者,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充实的,年轻时他曾经率先买了辆摩托车,在机关骑来骑去,在出差途中,他可以把"三国”、“水浒传”等小说按章节讲给大家听,有风趣有幽默。但只要下了车,进入公务活动,他立刻又严肃,又认真。</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地区给组织部长、党群书记当秘书,是许多人向往的,有的求之不得。但我却无法说清得失。一是陈志良同志要求相当严格,越是家人、身边的人,不要指望他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更不会优先提拔。在他身边工作只会培养坚定的组织观念,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严谨的办事作风。二是由于他分管组织人事、干部安排,因此,不乱打听消息,不乱传话语,不张扬、不傲气成了习惯,养成了低调做人的气质,为我以后长期从事组织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全力以赴工作。家庭生活、个人爱好,都让位于工作,物资生活不敢特殊,更不指望占点便宜,养成比较好的生活作风。</p> <p class="ql-block"> 要说这段时间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像我这样的平民子弟,异地参加工作,没有社会背景,没有人脉关系,孤独感、自卑感强。组织上的信任就是鼓舞,也更坚定了个人信仰,有信仰就有激情,有激情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更加充实,就能“士为知己者死”。当然这段经历,也是遇到贵人了,他让我接触了各级领导,参与过各种会议,走访了各个部门,经历了大小活动,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工作经验,了解了社情民意,学到了不少工作方法,以后在地委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驾轻就熟,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来人生中有一段这样的经历还是顶有意思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