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告别福州黄金海岸的最后一片沙粒时,风里还带着咸涩的海的余温,我们依依不舍的挥别妈祖前往现代味浓厚的另一海边城市厦门,前往厦门的道路像被抻直的绸带,坦荡平滑地铺向远方,两侧高速路的隔离带泼泼洒洒的漫着绿,是那种被盛夏晒得发亮发光的绿,浓得化不开,又嫩得能掐出水,最惹眼的却是道路中间隔离带里的铁树,不似寻常盆栽里的拘谨,亦不同北方的低矮,这里的铁树都长得分外舒展高大,每十米右右三五棵凑成一簇,像一群披了绿纱的美人巧笑嫣然的站在路边,羽状的叶片斜斜向上挑着,末梢又轻轻往下垂,风过时便簌簌地摇动,不是狂放的舞,是带着矜持的晃,倒真像隔着风朝路人颔首——许是听见了车窗里飘出的串串笑声,便用枝叶的轻响应和着。 </p><p class="ql-block"> 随着车流前推,远处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厦门的高楼像一群拔地而起的玉笋,在蓝天白云底下站得笔挺,现代味实足,粼粼的波光在远处跳动,像撒了一把碎钻,映眼的蓝色是被阳光洗过的清冽,让人满心的敞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了出租车,我们首先去神往已久的神仙岛,琴岛一一鼓浪屿。在邮轮中心的厦鼓码头我们登上了前往最美海上花园一一鼓浪屿的内厝澳码头的渡轮,渡轮破开海面的波纹,把内厝岛的影子越推越近,岛上的树影在风里摇晃,远远的向我们招着手。岛上的一切愈来愈清晰,厦门的楼群却已缩成淡墨色的剪影愈来愈模糊,眼前的这片海依旧清冽,把天的蓝、云的白都揉碎了沉在水底。</p><p class="ql-block"> 一登上内厝澳码头,我的心忽然就跳得急了些,早听说这是座被琴声泡软的岛,砖缝里都长着故事,波光里,我们仿佛听见了海风里混着的琴声,正在悠悠的等着我们来追梦。</p> <p class="ql-block"> 从内厝澳码头踏上鼓浪屿的那一刻,岛上的气息便漫了过来,我心里好激动,鼓浪屿,我来了!据说内厝岛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尔名“鼓浪石”,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余年里,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浪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我们一路往西穿过一条林荫大道,树影筛下斑驳的光影,风里带着草木的潮气和水的凉气,身上的热气退去了大半,心情平静地开启了岛上漫游之旅,在拐弯处耀眼的咔咔咔地打了一个咔,让鼓浪屿三字永存记忆,宣告本大圣此地一游,向南拐后直行,再绕行向西,沿着窄巷慢慢往上走——原来这里的民居皆是依岛上的山势铺陈的,像级级梯田,一栋栋老房子挨挨挤挤,你高我一头,我低你一肩,零乱的合谐,<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遭多是窄窄的仄巷,青石板路藏在老屋的影子里,倒有几分清幽,墙头上偶有几支三角梅探出来,红得亮眼。我们找了处民居落脚,</span>住处不大,却收拾得干净,空气里满是海与树的清凉,当然了,主家的热情让我们宾至如归,稍歇了一会儿,一身疲惫渐渐散去,饥饿感陡然变强,就近找了家小店尝海鲜,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海产,简单烹煮便足够鲜美,海味十足,鲜得恰到好处,鱼丸汤更是应了一句话,珍珠翡翠相得益彰,清流香溢舌间通五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饭后的我们的脚步都轻快了些,慢慢往日光岩顶攀爬,石阶狭窄陡峭,真是考核人的意志,每登几个台阶,眼底总是美岛带来的无限风光,登顶时风正好,吹得人通体舒泰,低头看,方才走过的仄巷、梯田般的民居、远处的海岸线,都在眼底铺成一幅淡淡的画。360°环幕视野将厦门岛、鼓浪屿全景、鹭江海峡及大小金门岛尽收眼底。夕阳为厦门市游天际线镀上金边,鹭江海面波光粼粼,金光潋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每一个瞬间,风过处光影摇曳,恍若岁月的弦音轻拨。余晖勾勒出天地的轮廓,于这苍茫间尽显造化之奇诡,山河之锦绣。站在山巅,身心俱醉,想想清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岩顶,巨石表面泛起金色的光芒,与脚下翠绿的植被、湛蓝的海水相映而生,更为壮美,实为“与日争光”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随后,余味十足的我们迅速下山,朝着三丘田码头而行,一路上曲曲折折,忽高忽低,山路忽尔平缓,忽尔陡峭,转过一陡峰,眼前一亮,一个红黄色圆顶的建筑闪现在眼前,在黄昏的天空下璀璨夺目,据说那是著名的红楼,它见证了鼓浪屿的时代变迁。鼓浪屿的红楼大多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它又承载了许多家族记忆:如陈家园红楼,串联起南安陈家几代人的奋斗历程,是闽南人“叶落归根”情怀的生动写照,成为家族根系的重要象征,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故事。它的文化意义表现在建筑文化价值上:鼓浪屿红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经典元素,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如八卦楼是古典复兴式建筑,红圆顶模仿伊斯兰建筑,内部通道呈十字形,列入鼓浪屿十大别墅;连横旧居是英国维多利亚式别墅,有宽大回廊和独特拱面线条。其也表现在文学艺术价值上:许多红楼与文化名人相关,为鼓浪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陈家园红楼因诗歌评论家陈仲义与诗人舒婷在此生活,其成为厦门文化记忆中别具韵味的一楼,激发了众多文学艺术创作的诞生。它又是旅游的地标性建筑:八卦楼是鼓浪屿的地标之一,其红色穹顶十分醒目,从上远眺或在鼓浪屿漫步时都能轻易看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是游客了解鼓浪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又促进了旅游发展:这些红楼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与鼓浪屿的其他景点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旅游景观,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随之近看有一座小寺庙在夕阳余光下尤显幽静,独立山头,静然沁出一种天然的傲感,透过斑驳的门窗和墙壁,可窥其对渔民出海的庇佑,及在社会变革期间对革命党人庇佑。更让人惊讶的是,蜿蜒而下到山底,小寺底座的右侧有一个巨大摩崖石刻,据说该石刻于清嘉庆十八年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记载了其于嘉庆年间募款重修三和宫,并率师围剿蔡牵起义军的史实,石刻字幅高约11.5米,宽约6.4米,面积达70平方米,阴刻楷书17行共352字,为厦门现存面积最大的摩崖题记,2005年,该石刻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对象,当然了,石刻在鼓浪屿无处不在,其记载着这座海岛的历史文化,传承着这座海岛的美丽与奇特,寄托着海岛故人的乡愁和相思,更有许多名人文人情感的赋发和张扬。</p><p class="ql-block"> 昏黄光影下,穿行在海岛的窄巷里,不期然的总有惊喜出现,咸凉的海风,麻辣的海味,夜暮中的星辰,温软的闽语呢喃,夹杂着年轻情侣的嘻嘻声,我和老伴当然也在闻名全国的最美转角楼旁打了卡,在鼓浪屿鼓新路18号 ,两条街巷交汇形成的45度夹角处,一栋形状像海上帆船的三层红色砖楼在此亭亭玉立,一旁绿树成荫,红花掩映,砖楼下方的木质路牌更增添了这里的文艺气息。许多年轻人排队在此等候打卡,浪漫氤氲在这南国的夜岛上,我与老伴相视一笑,踩着鼓浪峪之涛声,相携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