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化学元素的浩瀚星河中,锫</p><p class="ql-block">(Bk)如同一颗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辰,悄然镶嵌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第ⅢB族,属于超铀元素中的锕系家族。它的发现、性质与应用,无不凝聚着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智慧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看,锫的电子排布犹如一首精密的交响乐,其结构为</p><p class="ql-block">1s²2s²2p⁶3s²3p⁶3d¹⁰4s²4p⁶4d¹⁰4f¹⁴5s²</p><p class="ql-block">5p⁶5d¹⁰5f⁹6s²6p¹。这一复杂的排布方式决定了它独特的化学行为,也揭示了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Glenn T. Seaborg、Leon O. Morgan、Ralph A. James和Albert Ghiorso利用回旋加速器,以氦核轰击镅,首次探测到了97号元素的踪迹。为了纪念这一发现诞生于Berkeley,元素被命名为Berkelium(中文名:锫)。此后,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于此。1958年,Burris B. Cunningham和Stanley G. Thompson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经过六年艰苦研究,成功制得了仅0.6微克的锫,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锫的物理性质同样引人入胜。在常温常压下,它以最稳定的α型结构存在,呈现六方对称,空间群为P63/mmc,晶格参数分别为341pm和1107pm。这种结构属于六方密堆积,层序为ABAC。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其结构会发生转变,但体积基本不变,而焓则会增加3.66 kJ/mol。当压力升至25GPa时,它会转变为正交晶系的γ型结构,体积膨胀12%,同时5f壳层电子开始离域化,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电子行为。</p><p class="ql-block"> 在化合物方面,锫展现出丰富的化学面貌。四氟化锫(BkF₄)是一种黄绿色的离子固体,结构与四氟化铀和四氟化锆相似;三氟化锫(BkF₃)同样呈黄绿色,但具有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而三氯化锫(BkCl₃)则是一种绿色固体,熔点约为600°C,结构与三氯化铀相同,通过氧化锫与氯化氢在500°C下反应制得。</p><p class="ql-block"> 锫的化学性质活泼,主要以+3和+4价态存在。在水溶液中,它可被强氧化剂如溴酸盐或四价铈离子氧化至+4价,这一现象可解释为5f壳层中第八个电子较易失去,从而达到7个5f电子的半满稳定结构。这种独特的电子行为使锫在超锕系元素中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尽管锫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其主要用途也局限于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合成更重的超铀元素和超锕系元素方面。2009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功制成了22毫克的锫-249,并在随后90天内完成纯化。这批珍贵的样本被送往俄罗斯联合核研究所,通过钙-48离子轰击,成功合成了117号元素Uus,为元素周期表再添新成员。</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微量的发现,到如今用于合成新元素,锫的故事不仅是一部科学探索的史诗,更是一曲人类智慧与毅力的赞歌。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科学突破,都可能成为通向未知世界的关键钥匙。</p><p class="ql-block">望亚玲写于2025年7月25日下午3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