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曲的帖木儿塔,可以算作太原市境内最远的国宝了。</p><p class="ql-block">帖木儿塔,又称史家庄塔,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杨兴乡坪里村史家庄自然村东200米,占地面积约85平方米,始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p> <p class="ql-block">寻访的路又那么遥远,走了好久的太行一号公路,便转入颠簸的小路。一场雨过后被雨冲刷的路边,玉米有些倒伏,不过还顽强的生长着。路边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静静的开放着,也不为谁赏识而明艳着,自开自落,葳葳蕤蕤。</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塔在半坡上,被一片葱绿的玉米地包围着。我们缺看不到,只得在它的附近打转。幸亏山上有一位采麻麻花的老人,他告诉我们穿过玉米地就是。</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塔由3座塔组成,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东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9米,均为元代建筑。帖木儿塔为元代社会民族融合提供了典型范例,帖木儿塔的文物和历史信息颇具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塔由3座塔组成,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东西塔相距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9米,均为元代建筑。中间石塔靠北,东、西两座砖塔基本在靠南侧的一条水平线上。从古代葬俗茔地昭穆次序看,中塔墓主为长,东、西塔墓主应为其后裔,又以东为上、为长。</p> <p class="ql-block">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史仲显所建,五层八棱墓志铭石塔,高3米,八角攒尖顶,上承仰莲座及宝瓶式塔刹,塔基由八边形石座与圆形仰莲台组成,塔身平面八边形,有记载:“维大元国大德玖年五月二十日命工打造到石塔壹座,立石塔人孝男,史彦昌也先帖木儿。”塔身正南立面上部线刻莲台上的菩萨像,下刻铭文“史公仲显之墓铭”。其他各面铭文记述史家数代谱系,后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正南面右侧立面,即第二面,铭文先列史氏三代世系:“祖父史智祖,母刘氏,父史仲显,母宋氏、田氏、杨氏、王氏(田氏以下三人低一横列)”,仲显名下子女分列也先帖木儿与史彦昌,右侧题:“宣授忠翊校尉前邠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事奥鲁劝农事也先帖木儿夫人韩氏忙几真孙男史和卿新妇康氏史和甫新妇杨氏孙女锦枝”,史仲显名下又题:“男史彦昌妻郝氏孙女满儿锦兰。归妇刘郎妇婿刘仲起杨郎妇婿杨子安刘郎妇婿刘子成”。又记:“邠州跟随官差三水县首领郭全用面前刘的□□”。可见也先帖木儿任职邠州时的属下曾参与建墓塔事。第三面记录史家谱系:“一元祖忻州定襄县乌苏村。次后分居到史家庄住坐到今计五。皆立石……岭北五州等处都提领定襄县南邢石匠薛仲钦弟薛子安”。可知此支史氏是由定襄迁来此地。下一立面第四面,迎风朝北,风化严重,铭文为:“记事/大德七年八月初七日戌时地震,平阳、太原损民□拾余万。地出泉眼,山崖□□。/维大元国大德九年五月二十日命工打造到石塔一座,立石塔人孝男/也先帖木儿书/史彦昌/”。</p> <p class="ql-block">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三级楼阁,平面八边形,高约6.5米,塔身各层设塔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斗栱,四铺作单抄,二层均设平座,二层正面嵌建塔石碣,上刻塔铭:“至正拾年五月初一日建宣授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铭砖塔一座男和卿、和甫、君卿”,八角攒尖顶,上施山花蕉叶及宝瓶塔刹。</p> <p class="ql-block">西塔是拜延帖木儿墓塔,与东塔形式类似,同为三层密檐砖塔,平面八角形,高约7米。每层叠涩砖砌,檐下仿木构砖雕斗栱、普柏枋、阑额。第一层五铺作双抄,第二层四周设勾栏,浅雕葵花、菱花、万字花纹等。第三层四周设勾栏,檐下斗栱四铺作出单抄。砖砌塔刹。第二层正南嵌一石碣,题:“至正十三年五月十二日敬奉喃答失大王令旨管岭东三州打捕鹰房都禁山官拜延帖木儿墓铭创建砖塔壹座男脱因不花谭卿、祥卿、唐卿。”</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塔结构完整,时代特征明确,塔铭历史信息丰富。史氏家族中的也先帖木儿以汉人身份出任达鲁花赤,提供了元代社会民族融合的典型范例,帖木儿塔的文物和历史信息颇具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返回的路上偶遇开的艳丽的山丹丹花。</p> <p class="ql-block">阳曲轩辕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东,占地面积1519.36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阳曲轩辕庙,为纪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而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阳曲轩辕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庙院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建有正殿、献殿、戏台(兼作山门),两侧为耳殿、配殿、东掖门及东列殿。西耳殿局部坍塌,东耳殿存基址,东西配殿前桥墙被改制。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阳曲轩辕庙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寺院布局与建筑风格,文物建筑与附属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较好,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7日,阳曲轩辕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庙,穿过门洞,上面是一戏台。</p><p class="ql-block">倒座戏台(下为山门),明代建筑。砖砌基座,木构楼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歇山顶,前檐中间两柱明显外移,斗栱三踩单昂。</p> <p class="ql-block">过戏台,是一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三踩单昂,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搭前后檐。斗栱和拱眼壁施有彩绘,殿内东西山墙上残存有壁画10余平方米。献殿东西两侧为二进院门。</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建于高约0.5米的台基上,殿前附建宽敞月台,月台三边及踏跺两侧的螭子石完好剪边,可见月台三面曾围绕栏杆。正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劄牵后乳栿用四柱;四椽栿向后延长至后乳栿上兼做劄牵;殿内后槽设二金柱,柱头装设了阑额和平板枋,并置七朵五铺作枓栱,其后尾又转化为四铺作。这些枓栱不承重,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一尊塑像,还有这几天在雕塑的其他塑像。</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画像。阳曲轩辕庙,殿内山墙绘12幅药王坐像,东配殿内壁画分别为《龙王布雨图》与《三国演义故事》。另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残碑、石幢、石塔等残件。</p> <p class="ql-block">出了轩辕庙,我们就继续寻找。来到不远处另一个村庄的大王庙。</p> <p class="ql-block">阳曲大王庙大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黄水镇范庄村西,占地面积约184平方米,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据《阳曲县志》和大殿内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大王庙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阳曲大王庙为藏山神赵武之行宫。因大殿内无柱,亦无间缝梁架,亦称无梁殿。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七架,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大殿墙体为“金镶玉”的包砖墙砌法。阳曲大王庙大殿两山墙及后墙面绘大王出行、回宫图、尚膳、尚服等壁画约65平米。殿内存有明崇祯九年(1636年)石幢1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大王庙碑1通。阳曲大王庙大殿结构严谨,构筑巧妙,反映了明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阳曲大王庙大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阳曲大王庙大殿采用12根立柱,其中前后檐四根,角柱四根,排列规整。檐柱、角柱、山柱皆为圆形直柱造,有侧角,据不同的位置而横侧,纵侧。檐柱、角柱柱头均有卷刹和收分。阳曲大王庙大殿的角柱稍高,称为“升起”,使檐角高耸,呈飞翔状。24朵头拱分别安置于大殿四周,悬于檐下。大殿的无梁做法,是工匠们先在斗拱的后部四周加固了一道规制较小的“圈梁”,四角用抹角梁加固结实。之后,人们再以抬起的“木后尾”做支点起到杠杆作用,铺了第二道大型“圈梁”,在四角再用第二层抹角梁支撑着,上部又再用第三层抹角梁加固,形成一种类似多层“井”字形的木结构。同时,再以垫木、叉手、驼峰等小木构件,对整个木结构进行加固平衡。殿内无柱(不置金柱),继承了宋代的减柱做法,增大了殿内的活动空间。同时,整个大殿看起来也显得高大。另外,大殿内四角的檩和梁(上金檩和三架梁)之间,也均下垂一雕莲花柱,雕仰莲式柱头,再用“人”字形木结构从上金檩到斗拱后尾,把各处连接起来,使四角的木构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既打破木构件的呆板性,又增加了殿内的景观,所以,也有人将大王殿的木结构称为“悬梁吊柱”。当地人,更形象地把大殿称为“转角殿”。</p> <p class="ql-block">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城东约20公里的范庄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原本是盂县“藏山神”赵武的行宫,如今仅存正殿一座。这座大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筑遗构。</p><p class="ql-block"> 大殿采用“无梁式”建筑手法,结构严谨,构筑巧妙。庙内生动的壁画,更是太原市仅此一例的“明代民俗信仰壁画”。</p><p class="ql-block">曾以大王庙为中心,组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体。如今仅存的大王庙,建在一处高60厘米的砖砌平台上,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每边长9.7米,平面呈正方形。</p><p class="ql-block">大王庙最重要的文物价值在于它的“无梁”木结构方式,因此,当地人也将大王殿称为“无梁殿”。“梁”是指各式建筑中的“横梁”,主要作用是承托和传递建筑顶部重力,同时也是扩大屋内可用空间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无梁殿”,一方面是取“无量殿”之谐音,另一方面也即指殿内无梁。具体到大王殿的做法,是工匠们先在斗拱的后部四周加固了一道规制较小的“圈梁”,四角用抹角梁加固结实。人们再以抬起的“木后尾”做支点起到杠杆作用,铺了第二道大型“圈梁”,在四角再用第二层抹角梁支撑着,上部又再用第三层抹角梁加固,形成一种类似多层“井”字形的木结构。同时,再以垫木、叉手、驼峰等小木构件,对整个木结构进行加固平衡。</p><p class="ql-block"> 这种构造手法的好处在于,殿内无柱(不置金柱),继承了宋代的减柱做法,增大了殿内的活动空间,显得非常宽敞、舒适、美观。同时,整个大殿看起来也显得十分高大,所以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将大王殿称为“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墙体的壁画。</p><p class="ql-block">大殿墙体为“金镶玉”的包砖墙砌法,即外表为侧砌一顺一丁错缝砌法,里面为土坯整侧砌。庙的两侧,开破子直棂窗,中间为六抹格子门。殿顶为单檐歇山顶式,素面脊,正吻为龙头形,殿檐四周置单翘单昂斗拱,垂脊上琉璃套兽,整个建筑显得端庄朴实。</p> <p class="ql-block">大殿壁画绘有大小不同的神道及各类人物112名。西墙为入祠(即入庙)情境图,从南向北行进,北端绘有重檐歇山顶二层楼宫祠建筑。画中,前有文武土地迎接,继有仪仗队、乐队、宫人和坐车的赵武;旁有四官相伴,后有五色五方龙王相随。云层上部又有值日公曹、雷公、风伯和乘车马的电母、雨师两妇人像。画面下方表现人间部分,有五个犯人被镣枷锁绑,在力士的鞭笞下徐徐前进,反映出因果报应的宗教意识。此组壁画共绘有人物55人,马22匹。</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后墙,为生活起居图。除正中三个屏风外,墙的西端是就餐准备图,一高髻中年妇人,吩咐着四个宫娥,正在做着就餐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画面的桌子上,则放有碗、盅、壶、刀、瓢等等餐具,还有黄瓜、白菜、茄子、萝卜等蔬菜。画面东端,则反映大王神就寝离去后,宫娥们收拾餐具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大殿东山墙,则为出祠布雨图,从北向南行进,最先为五方五色龙王身缠小龙作法喷雨。画面上,电母手持镜子闪闪发光;雷公身背八面鼓;风伯则口中“呼呼”使风;雨师持龙作雨;力士驱赶旱魔等等。下方画面是仪仗队、乐队和改骑高头大马的“大王神”赵武。“大王”斜着身子,半个面部露着,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深衣,两肩有云形图案,正在向民众“打着招呼”。马旁有一庶民,正在向“大王”表述着什么。画面表现了“人求神,神护民”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大王庙短暂的行程,让我们意犹未尽。于是又开启了一段平凡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明泰大师塔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盘威村西盘威自然村东北,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是宝岩院的附属建筑。该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砖饰仿木斗栱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征。2016年6月6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泰大师塔通高约9米,为六角三层楼阁式砖构建筑,塔基呈六边形须弥座式,雕刻有仰莲浮雕。檐部仿木斗栱采用五铺作双杪计心造,每层檐角均悬挂风铎(截至2019年,现存铁质风铎11枚)。塔身第二层镶嵌青石塔铭,刻有"宝岩院第二代住持明泰大师灵塔"字样。</p> <p class="ql-block">孤寂的明泰大师塔,不为人知,有怎样的价值,令我费解。</p><p class="ql-block">作为山西现存的17座元代砖塔之一,其价值体现在:砖雕工艺完整呈现元代《营造法式》技术规范。</p><p class="ql-block">塔铭记载了金元时期佛教寺院传承谱系。</p><p class="ql-block">叠涩出檐手法为研究宋元建筑过渡提供实证。</p><p class="ql-block">塔体保存完好的45组砖雕斗栱,是山西省内元代砖塔中仿木构件最丰富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已残破不堪的宝岩院。</p> <p class="ql-block">宝岩院始建于元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风格,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但部分屋顶已垮塌,院内杂草丛生,显得荒凉。 </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前后殿与东西配殿组成的二进院落,正殿悬山顶、琉璃瓦剪边,梁上彩画保存较好,展现元明时期建筑艺术特色。 </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教室墙上,依稀可见黑板和标语的痕迹,仿佛能让人回想起这里曾经传出的琅琅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被遗忘的古庙宇,我们不禁感到惋惜。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这些古建筑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在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下去;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这些宝贵的人类文明瑰宝。</p> <p class="ql-block">阳曲县城中的不二寺。</p> <p class="ql-block">不二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北汉乾祐九年(956年)。宋、金至清历代屡有修建。</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建,1989年,将大雄宝极殿移至现址不二寺。</p><p class="ql-block">不二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48平方米。园内进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上投简瓦,殿顶举架平缓;前桥设廊,进深一间,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向辟板门,次间设直棂窗,柴架为彻上明造;殿内供奉明代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及文殊,普贤菩萨像等。保存完好,殿内东西山墙绘壁画,面积80平方米。每壁分上、中、下三层,之间以云层相接。</p><p class="ql-block">不二寺有三圣殿、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院内现存两座宝塔,一为六角六面三层十一节石雕塔,高3.8米;另为八角五级砖塔,高6米。</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内东西山墙上留存的明代壁画有137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以云层相间隔,同时自然衔接,和谐统一。壁画采用沥粉堆金技艺,立体效果明显,东、西两幅壁画上层均绘有手持灵芝的吉祥女在彩云缭绕中飞动,飘动着的彩带和慢慢后退的彩云,生动描绘出“飞天”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从彩绘艺术来看,不论东方的佛菩萨,还是西方的佛菩萨,体态服饰上看不出有多大差别,只有所持“手印”或法器不同。“东方三圣”和“西方三圣",在飞天相伴、彩云环绕、众僧的护卫下,显示着佛国的庄严。东墙下层是佛护卫神“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为左右两组,每组六神。“十二药叉大将”在佛教的记载中有名而无形,如今活灵活现的大将形象,完全是作者凭借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每位大将都各具特色,东墙下层中间安插了一组民间酬神的《狮舞图》,这种民间酬神还愿、祈福禳灾的活动在阳曲地区较为普遍。</p><p class="ql-block">西墙下层绘制的是十六罗汉,也分为二组,每组八尊,其中北侧的八尊是清代补绘的。十六罗汉形态不一,彼此联系又各具特性。其中第十三尊罗汉因揭陀尊者用手抚摸着一位小沙弥的头,隐喻罗汉对小沙弥的关爱,蕴含着佛教平等不二的哲理。西墙中间稍低的地方绘制有一组长卷《礼佛图》,其中一位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护拥下,祈祷着国泰民安。此处礼佛的场景与东墙的《狮舞图》相呼应。在《礼佛图》中,皇帝气宇轩昂,神情庄重,皇帝前的七位宫人头戴蝉翼帽,身着窄袖圆领袍,前两位点燃提炉,添加檀香,中间两位手执日月扇,皇帝正接过宫人递上的檀香,同时身旁手持金瓜兵器的护卫,在警惕着周围的举动,后面的老臣头戴硬角幞头,身穿圆领红色袖袍,轻声细语指点着礼佛的礼仪。整个画面严谨有序,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去的稍微晚点,三圣殿已经关门上锁。美好的印记都是来源于资料,改天一定专门拜访。</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太原附近寻访文化之旅,有欣喜,也有遗憾。但,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原来在我们身边,从不缺乏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