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东方之珠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东方之珠.</b></p><p class="ql-block"><b>美篇编号:19827148.</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8月19日我们一行人游览完红石峡,便来到【镇北台】,两地距离不远,步行15分钟左右。它位于榆林城北三公里红山顶上的古老建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时任榆林巡抚都御史涂宗浚主持修建的军事要塞,比山海关还早九年,与嘉峪关并称“长城双绝”。镇北台作为现存长城中最大的烽火台,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景区,毛主席题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碑刻立于绿色的草坪中,远处就是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核心景点镇北台。景区不大,是由镇北台、明长城、款贡城等组成的人文、自然景观,深受海内外游者的青睐,曾接待过胡锦涛、江泽民两位国家主席及众多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到访视察。</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伟、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它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东部的山海关、西部的嘉峪关并称为中国长城的“三大奇观”。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有效的防御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奇特的“旱柳”被称之为“砍头柳”,因它们树身不高,上部挺拔的丛状枝条却能迎天而上,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抗争。</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台体狙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的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券门洞上“款贡城”系南墙的一城门,是当时中原人员、物资进出的唯一通道。款贡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长城线上唯一的一个“官市”,最初用于官方朝贡贸易,后逐渐扩展至民间贸易,成为蒙汉交流的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镇北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台外易马城遗址诉说着往日蒙汉贸易繁华与沧桑。这个款贡城背靠长城,环抱红山的古城池,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起伏曲折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东南马道与长城相连,宛如边疆的卧龙,镇守着国土的安宁,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捧黄土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前世之沧桑与后世之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榆塞”罗哲文题写的匾额。</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不仅是明长城线上最大的烽火台、军事要塞,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决心的象征。它呈正方梯形,共四层,外层青砖包砌,内是夯土城墙,层层叠叠,逐渐缩小,像一座”东方金字塔"矗立于此,高30米,占地面积达5056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二层南券门洞横额“向明”为明代涂宗浚题写,北面“镇北台”石刻虽毁,由现代书法家魏传统补题。</b></p> <p class="ql-block"><b>  登临台顶,极目四望,榆溪河如带,大漠苍茫,长城遗迹婉蜒远去,榆林城的美景尽收眼底,红石峡水库波光粼粼,以及远处烽火台的遗迹依稀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远眺东西两侧明长城蜿蜒曲折上烽火台遗迹依稀可见;南望榆林古城;北望毛乌素沙漠与草原,塞外风光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台顶,那种视野开阔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秋意盎然的古城风貌,碧空如洗,黄绿交错的沙漠绿洲,逶迤万里的长城,构成了一幅无比灿烂的城市画卷,让人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北侧俯瞰“红石墩”遗迹、“会盟馆”为驻守边关的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或使臣进行洽谈和交接文书的场所,东边宽阔的场地为进行物品交易的地方。北墙设有“抚柔门”、“通衢门"两道城门,供朝贡、交易的人员、车马、物资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台顶外侧有砖砌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虽然台阶较陡但视野开阔绝美。</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一层东北角,原是营房,为守城将领办公、仪事场所,以及守城士兵住宿、休息的地方。清末,随着款贡城逐渐废弃,营房因年久失修,相继坍塌。营房前这棵老榆树,相传,古代榆溪河两岸榆树成林,始得榆林之称。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使榆林的榆树几近消失,如今,镇北台保留下来的两棵老榆树弥足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2010年4月,在原址上恢复建筑后设为“镇北台长城博物馆”。主要展示有关长城历史、文化、艺术和文物主题展览馆。</b></p> <p class="ql-block"><b>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东周开始,历代均有修建,直到明代,中国长城体系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丰富的文化遗存。</b></p><p class="ql-block"><b> 展厅以图片、出土文物、影像、泥塑等形式,演绎榆林长城文化、大漠军事文化、边关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在的长城不再是军事设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记住这段历史,保护好长城,时时警醒。</b></p> <p class="ql-block"><b>  展室内陈列了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b></p> <p class="ql-block"><b>  再现古代“款贡城”蒙汉边塞贸易热闹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红石墩”遗址,位于款贡城西北角,它是早期与郡县、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修筑长城后,红山墩成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开辟蒙汉贡市,自修筑款贡城,红山敦被镇北台取代,成为历史遗迹存于城内。</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通过探寻方知,它不单单是作为烽火台而存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控台下的款贡城与易马城的互市贸易活动。所以,镇北台的修筑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坎头柳"独树成景。</b></p> <p class="ql-block"><b>  镇北台是长城的一部分、军事防御的象征,它见证了长城的辉煌与历史变迁,见证了古代王朝的更替,也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探索镇北台,就是探索一段厚重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b></p> <p class="ql-block"><b>  获得于:2025-082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