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旅行实录(四)毛泽东与湖南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博物院等参观随拍

毛庙根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4日,今天是星期二,博物馆、纪念馆都开门了。上午与吴战友先是参观了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接着游览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及参观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中午参观了李富春纪念馆和贾谊故居陈列馆。午饭后,按预约时间参观游览了湖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布置在程潜故居,位于芙蓉区百果园巷19号,占地面积326.6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 拯斯民于水火,化干戈为玉帛,自古就是大义之举”。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等将领毅然联名发出起义通电:“正式宣布脱离广州政府,使湖南获得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湖南和平起义,是程潜、陈明仁顺应历史潮流的义举:是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策划和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胜利大进军的形势下取得的成果:是中共湖南省工委团结、推动各界进步人士,坚持长期斗争的成果。湖南和平起义,不仅使湖南人民免遭战祸,而且对促进华南、西南、西北的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其历史功绩永垂史册。(摘自陈列馆前言)</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所在的程潜故居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程潜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程潜故居内部结构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展出的前言及毛泽东与程潜、毛泽东与陈明仁合影图片。</p> <p class="ql-block">  吴战友在认真仔细参观。</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湖南和平起义通电“手稿草稿随拍。</p> <p class="ql-block">  陈明仁使用的手枪(复制件)随拍。</p> <p class="ql-block">  程潜(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9日),湖南醴陵人。中国近现代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爱国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 程潜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程潜故居内程潜办公室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民国时期程潜将军荣获的“云勋勋章”随拍。</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民国时期陈明仁将军荣获的“宝鼎勋章”随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程潜图片。</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程潜参加中华民国副总统选举。</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1948年5月20日,中华民国民国总统、副总统就任合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一排十三为蒋介石、十四为李宗仁,二排十二为程潜。</p> <p class="ql-block">  结束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参观,坐网约车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其前身是宋代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04年,改为中路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13春至1918夏,毛泽东在此求学五年半。1920秋至1922冬,毛泽东在一师任附小主事,兼任师范部国文教员。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徐特立、谢觉哉、李达、田汉等曾在此读书或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校舍毁于“文夕大火”。1968年,在旧址按原貌复建,占地面积6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53500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筑26343平方米。现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主建筑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工作长达8年之久。1950年12月,毛泽东为母校题写校名“第一师范”,并题写“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还盛赞“一师是个好学校”。</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铭牌及场馆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建筑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第八班教室,是毛泽东当年听课的教室。当时毛泽东认真学习课堂知识,并订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着重研读哲学、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书刊。此外,他还经常深入社会,去读“无字之书”。</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第八班教室场景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第八班寝室,是毛泽东当年住过的寝室。在寝室,他提倡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即“三不谈”,引导同学专心致志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第八班寝室场景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毛泽东在读书期间,经常组织同学们在这里研讨时事,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917年11月18日,毛泽东的第一次军事行动“猴子石缴枪”,缴获的枪支就堆放在这里。1922年5月5号,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毛泽东在这里作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中国》两次重要演讲。</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大礼堂场景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大礼堂展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部分成员介绍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现场参观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浮雕《起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谈话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群星璀璨,名人辈出。师范教育时期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及城南书院时期师生代表名录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附小学生名录部分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部分老师介绍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赴一大》浮雕。</p> <p class="ql-block">  新文化运动旗手和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及李大钊介绍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及主要撰稿者之一的胡适介绍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图片介绍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其他展出的部分图片、场景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师生讨论雕塑群随拍。</p> <p class="ql-block">操场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第一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建筑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工人夜校,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在励志苦读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当时第一师范附近工厂林立,为了帮助工人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1917年11月,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的毛泽东组织三、四年级的同学在此成功主办了工人夜校。这是出身农家的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工人群众,增进了他与工人群众联系、交往的初步经验,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领导工人运动打下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工人夜校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坐网约车来到李富春故居参观。</p><p class="ql-block"> 李富春故居位于天心区三兴街2号。原为始建于清末的临街三层木质结构店铺“李福星扇店”。1938年原建筑毁于“文夕大火”。1995年,故居按原貌完成复建且对外开放,通过图片和历史文物,系统展示李富春赴法勤工俭学、领导经济建设等革命经历。</p><p class="ql-block"> 李富春(1900-1975年),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李富春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李富春故居建筑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院子里的李富春同志塑像。</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李富春同志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在北伐战争中</p> <p class="ql-block">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部分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李富春和夫人蔡畅</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革命家庭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父母的住房。李富春的父亲以教书为业,母亲贤达知理,他们思想开明,曾与徐特立等教育界人士交往甚深,支持李富春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李富春父母的住房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青少年时代的住房。1900年5月22日,李富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渡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08年就读于城南小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长郡中学。1919年秋离开长沙,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李富春青少年时代的住房场景部分随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参观了贾谊故居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所著《过秦论》、《治安策》为历代上层统治集团的必修典籍,所著《论积贮疏》亦为封建社会经济政策的指导性文献。</p><p class="ql-block"> 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居、贾太傅祠。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最古的古迹”之一,也是“屈贾之乡”标志性文化遗产”,从西汉以来就成为到达和经过长沙的各方名士必到之处,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为长沙之冠。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贾谊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贾谊故居太傅殿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贾谊故居陈列馆位于天心区太平街28号贾谊故居内。该建筑为仿清式南方庭院,完整呈现三进院落格局,为1997年按清代规制,在贾谊故居遗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贾谊生平简介石刻随拍。</p> <p class="ql-block">贾太傅祠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贾谊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  贾谊井为贾谊故居原物,历经二千多年,一直保存至今。西晋《湘水记》载:“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历代文人前来故宅凭吊,留下众多对古井的歌咏,寄托对贾谊的思念。唐杜甫诗中有“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诗句,故此井又名长怀井。</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贾谊井随拍。</p> <p class="ql-block">碑刻亭</p> <p class="ql-block">佩秋亭</p> <p class="ql-block">木刻</p> <p class="ql-block">贾谊的思想体系简介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治安堂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西厅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东厅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寻秋草堂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坐网约车,按预约时间到湖南博物院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院位于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现馆址为新馆,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新馆建筑外形。新馆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7余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余万件。常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和青铜器、陶瓷等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湖南博物院建筑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两侧建筑及的宣传海报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正面东风路建筑、街景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大厅、内部装饰布置、人文景观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博物院,我们参观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亘古的祈愿展馆等多个展馆。本美篇仅把参观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拍摄的部分图片列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亘古的祈愿展馆宣传海报随拍。</p> <p class="ql-block">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二十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立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摘自马王堆汉墓陈列前言)</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陈列分别有;</p><p class="ql-block"> 1号墓(辛追墓)1972年1月至4月发掘,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墓主遗体保存完好,令世人震惊。根据葬制等级及“轪候冢”“轪候冢丞”铭文的器物、“妾辛追”私印,确认墓主为轪候夫人“辛追”。</p><p class="ql-block"> 2号墓(利苍墓)于1973年12月至1974年1月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其中三枚印章证实墓主为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候利苍。</p><p class="ql-block"> 3号墓(利豨墓)于1973年11月至12月发掘,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件。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填补了历史空白。骨骸鉴定为30岁左右的男性。</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为于博物院3楼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厅门口的宣传海报及简介随拍。</p> <p class="ql-block">  1号墓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使2、3号墓的发掘受到空前重视。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2、3号汉墓发掘的请示报告,并调集全国各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发掘、研究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周恩来总理等领导关于2、3号汉墓发掘的批示(复制品)随拍。</p> <p class="ql-block">参观场景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木椁,为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模仿生前居室的椁室,由棺室和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边厢总面积6.8平方米,体积9.79立方米,放置随葬品1000多件。棺室内有四层套棺。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而成,其中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这是迄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观众参观木椁场景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1号、3号墓打破关系示意图片随拍</p><p class="ql-block">左1号墓、右3号墓。</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木椁不同角度随拍。</p> <p class="ql-block">  黑地彩绘棺上的仙人啖蛇图案图片随拍。</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铁夯锤,填土中出土的筑墓工具。直径5.2~5.7厘米,与夯土中的夯窝形制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2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偶人,又叫镇墓俑,出于墓道两侧壁龛。东壁偶人持似茅兵器,西壁偶人左手似握一物,与3号墓随葬品清单遣册“偶人二,其一操仙盖,一人操毛”相符。</p><p class="ql-block">2号墓、3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木柄铁刃锸,填土中发现的筑墓工具。整木制成,凹形铁刃。左肩为三角形脚踏,便于着力;左肩稍低,可分散压力。</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香具</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填土中发现的铜“半两”钱。</p><p class="ql-block">2号墓、3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墓中烹煮食物的炊具有釜、鼎等,有煮、蒸、炸、煎、炒等烹饪方式,有调味品十余种。苦咸酸辛甘五味俱全,烹只美味菜肴百余款,湘菜特质已经初俱雏形。</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烹煮食物的炊具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俑</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素纱单衣</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白膏泥,木椁四周由外至里包裹1米多后的白膏泥和40多厘米厚的木炭。白膏泥为含杂质高岭土,粘性强,渗透性低,密封性好。</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白膏泥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  木炭,重达5000余公斤,起防潮作用。木炭和白膏泥使椁室与外界隔绝,且椁室深埋地下,形成了椁室内恒温、恒湿、缺氧的小环境,墓葬得以完好保存。</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木炭图片随拍</p> <p class="ql-block">盛放竽律管的律衣</p><p class="ql-block">竽结构示意图随拍</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盛放竽律管的律衣</p><p class="ql-block">瑟结构示意图随拍</p><p class="ql-block">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结束湖南博物院参观,我们走到不远处的烈士公园门口等待网约车。</p><p class="ql-block"> 烈士公园位于开福区东风路28号,始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近百年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先烈而建的,占地面积138.93公顷。</p><p class="ql-block"> 烈士公园是全国烈士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湖南省首个“国家重点公园”。</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烈士公园门口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烈士纪念塔于1959建成,高58.7米,由2923块白玉石和花岗岩砌成,塔上镌刻着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碑铭,塔内陈列着157位烈士及8.2万余名湖南烈士,整个建筑由纪念碑和奠堂两大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烈士纪念馆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远眺烈士纪念馆随拍。</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所有照片均为原创,部分图片手机拍摄。文字材料部分取自对应的博物院、纪念馆和陈列馆图片简介或网络。背景音乐选用纯音乐(云端之上琴音飘)。</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发表时间:2025.07.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