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水中月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80107</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龙门,6月的雨下个不停,伊水在哗哗雨声里静静东流。此刻游客未至,石窟浸在湿漉漉的静谧中,崖壁上的佛龛仿佛刚从千年梦里醒来。流水淘尽了隋唐的风烟,却把凿石的叮当、礼佛的呢喃,都酿成了石窟里挥之不去的人间烟火。岁月在岩壁上刻下沟壑,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却愈发温润,像这伊水,看过王朝更迭,依旧从容向东,把千年的慈悲与庄严,轻轻映在水波里。这是我第三次踏足这片山崖。雨雾中,佛龛与流水相映,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鲜活在此交织,让人愈发敬畏,也愈发心安。</p> <p class="ql-block">抵达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伊河。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将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温柔环抱。河水清澈,倒映着两岸的翠绿青山与峭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沿着伊河前行,我仿佛穿越时空,一步一步走进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是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拾级而上,洞窟如繁星般依次展开。宾阳三洞是北魏时期的杰出代表,中洞尤为精美。洞内三世佛庄严端坐,背光雕琢精细,繁复的花纹与灵动的飞天浮雕,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虔诚之心。岁月的侵蚀虽使佛像色彩斑驳,却更添几分古朴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宾阳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历经多年营造而成。洞窟内,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容温和,神态庄严,尽显佛陀的慈悲与威严。两侧的弟子、菩萨雕像姿态各异,细节刻画精妙,衣纹线条流畅自然,颇具北魏造像“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宾阳洞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贵遗存,更折射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工匠技艺,漫步其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为父亲孝文帝、祖父文成帝所造的这三座石窟,藏着中国佛教艺术最剧烈的转身。在此之前,印度佛像多是袒右肩的“犍陀罗风格”,而从宾阳洞开始,佛像穿起了汉服,连面部线条都柔和了许多,像极了中原士大夫的模样。我伸手触摸洞窟外的石壁,指尖能摸到细密的凿痕,那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工匠们一锤一凿留下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峭壁上的洞穴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部分洞穴内隐约可见雕刻的图案与人物形象,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我驻足凝望,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敬畏——这些石窟,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继续深入,看到岩石上雕刻着多个洞窟,洞窟内佛像与人物形象错落有致,洞内墙壁上则布满了雕刻,每一尊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岩石表面粗糙,却透着一种原始的力量感。部分洞窟内甚至有植物生长,仿佛时间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也赋予了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万佛洞。洞窟壁上密密麻麻刻着一万五千零一十五尊小佛,最小的仅两厘米高,却个个眉目清晰。洞口南侧的观世音菩萨立像,裙摆如花瓣般展开,璎珞从肩头垂落,在晨光中仿佛能随风飘动。清代学者顾炎武曾说“石刻遍地,佛号连天”,此刻站在洞窟中央,闭上眼仿佛能听见凿石声从历史深处传来,一万五千双眼睛在黑暗中凝视着你,让人忽然懂了什么叫“芥子纳须弥”。</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规模虽不大,却独具特色。洞内主佛阿弥陀佛端坐莲台,面相丰满圆润,尽显唐代造像“丰腴为美”的典型风格,神态庄严中透着慈和。两侧菩萨身姿优美,衣纹流畅,细节处可见盛唐的雍容气象。作为盛唐石窟艺术的缩影,惠简洞以简洁而精妙的造像,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审美,静静伫立在山间,等待观者探寻其间韵味。</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是北魏至唐代陆续营造的洞窟。洞内主佛阿弥陀佛面容饱满,嘴角微扬,带着温和的笑意,已褪去北魏“秀骨清像”的清瘦,显露出唐代造像丰腴雍容的端倪。两侧菩萨衣袂翩跹,线条柔和,与主佛呼应,透出过渡时期的艺术特质。虽不及宾阳洞恢弘,却以细腻的转变,见证着石窟艺术风格的流转,藏着岁月打磨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行至奉先寺,最为震撼的,当属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这座高达17米的巨佛,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佛像头高4米,耳长1.9米,光是那双眼睛就有1.1米宽,却丝毫不见笨拙。他的眉骨如新月,鼻梁挺直却不凌厉,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间,竟有几分女性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的九尊造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国世界:卢舍那居中,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菩萨文殊、普贤,天王、力士分立两端。力士像肌肉贲张,青筋暴起,眼神如炬;而旁边的菩萨却衣袂飘飘,眼神悲悯。这种刚与柔的对峙,在伊水的映衬下格外动人。午后的风穿过石窟,崖壁间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千年前工匠们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这尊力士佛像的佛脚处磨得乌黑油亮,这是以前人们捧佛脚磨的。唐代时,香客们相信触摸佛脚能得庇佑,千百年来无数双手反复摩挲,竟把坚硬的花岗岩磨出了温润的弧度,像被岁月盘过的玉。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距今已有40年了,那时候佛像前没有栏杆,我们排着队去“抱佛脚”,看着细细的脚脖,不管是谁,双臂大张也抱不过来…。我从回忆中返回,看着面前的佛脚,仿佛能感觉到到无数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了奉先寺就到了有名的药方洞,因洞窟两侧刻有古代药方,故而得名。主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具有明显的北齐造像风格,呈现出由北魏“秀骨清像型”向唐代“丰厚为体”转化的“过渡型”,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风格的大型石窟。 </p><p class="ql-block">窟门两侧镌刻有唐代药方共153种,是全国范围内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石刻药方。</p> <p class="ql-block">石窟群前,佛像与洞穴错落分布,几处洞口架着木梯,引向深处的秘密。上方观景台围着栏杆,游客凭栏俯瞰,整座石窟的壮阔尽收眼底。我站在平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佛像静立千百年,木梯承接着探古的脚步,栏杆圈住游人的惊叹。心中蓦地升起敬畏——这些刀刻斧凿的痕迹,是古人凿进石头里的虔诚与智慧,终成我们仰望的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许多佛像残缺不全,有的失去了头颅,有的断了手臂。这些伤痕,是岁月的无情,也是历史的伤痛,外族的掠夺、历代战乱的破坏,都给这座艺术宝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宋代诗人梅尧臣直面龙门石窟的沧桑变迁。写诗《龙门》悲叹:</p><p class="ql-block">石窟见几层,往来人自劳。 </p><p class="ql-block">昔年凿石者,惟指佛为宝。 </p><p class="ql-block">今看凿石迹,十佛九残槁。 </p><p class="ql-block">不知年代深,竟被风雨恼。 </p><p class="ql-block">山僧见客喜,焚扫坐来好。 </p><p class="ql-block">欲去语未竟,落日挂树杪。</p><p class="ql-block">但即便如此,龙门石窟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过了伊河上的石拱桥,便踏入东山石窟。这里造像虽不及西山密集,却藏着别样意趣。看经寺壁上的十八罗汉像,皆是中原僧人模样,神态各异;千手观音洞的岩壁间,明代彩绘的朱砂红与石绿在风雨中淡成残影,仍可遥想当年绚烂。</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从东山回望西山石窟全貌。虽刚从那边走过,此刻隔岸远眺,那连绵的洞窟与佛像在山体间铺展,更显壮阔震撼,仿佛千年石窟的气魄在此刻全然铺陈开来。</p> <p class="ql-block">最爱的是在香山寺的长廊里坐看西山。白居易晚年曾在此隐居,写下“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句子。此刻夕阳西下,余晖把西山的石窟群染成了金红色,卢舍那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柔和,仿佛融入了天边的云霞。伊水里漂着几只游船,马达声远远传来,惊起一群白鹭,掠过佛龛时,翅膀的影子在岩壁上一闪而过。</p> <p class="ql-block">站在伊水对岸,我望着远处的卢舍那大佛,心中升起一种宁静的满足感。抬头望见卢舍那的刹那,忽然懂了什么叫“一眼千年”,朝代更迭如伊水翻涌,而他始终在那里,微笑着看红尘轮回。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片让人沉思与感悟的净土。在这里,每一尊佛像、每一块石碑、每一条栈道,都在讲述着属于它们的故事,而我,只是这片历史长河中的一位过客,有幸亲历,心怀敬意。</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路过白居易墓园,他在《香山寺二绝》其一写到:</p><p class="ql-block">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p><p class="ql-block">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p><p class="ql-block">在他墓前的石碑上刻着他写的《修香山寺记》。这位写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人,晚年却在这里“佛前灯焰照袈裟”。</p><p class="ql-block">忽然懂了龙门石窟的妙处:它不仅是佛的世界,更是人的世界。菩萨的璎珞上雕着当时的铜镜纹样,天王的铠甲带着唐式明光铠的特征,甚至有些佛像的衣纹里藏着工匠的名字。这些细碎的人间烟火,让冰冷的石窟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门石窟时,景区的广播正播放着《龙门石窟》主题曲,旋律悠扬,带着淡淡的禅意。回望西山,石窟已隐入暮色,只有卢舍那的轮廓仍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三访龙门,终于明白:所谓领悟,从来不是终点。就像伊水永远在流,石窟永远在沉默,而我们,不过是在时光里,与这千年微笑,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对视。下一次再来,或许已经步履蹒跚,但卢舍那依旧会在晨光里等我,带着那抹淡然的微笑,说:慢慢来,路还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rs3o0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太行大峡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j9mjey"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漫步回车巷,追忆“将相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