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什么名校都在抓“常规”?原来“备讲批辅”里藏着提分密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事务都应围绕教学展开。而支撑这一核心的两大支柱,便是常规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通俗来讲,常规教学可凝练为“备、讲、批、辅、考、评、补、研”八个字,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完整闭环。</p><p class="ql-block">警惕“创新”噱头:模式教学的误区</p><p class="ql-block">当下不少教育研究热衷于用“颠覆性”概念包装所谓“创新”,其中“模式教学”便是典型。支持者常以“教无定法、教必有法”为理论依据,声称模式教学是对传统的合理传承。但细究便知,这种说法恰恰背离了教育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教无定法”强调教学应因材施教、灵活变通,而模式教学却用固定框架束缚教学创造力;“教必有法”指的是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模式教学将某一种“法”绝对化,忽略了教学场景的复杂性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模式教学看似有理论支撑,实则是理论上的噱头,实践中的败笔。</p><p class="ql-block">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不少“表演课”——无论是代表课、示范课、优质课还是公开课,往往沦为模式教学的翻版。它们过度追求形式工整,却背离了真实课堂的需求,最终与常规教学的初心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常规教学的核心:“备讲批辅考评补研”的闭环价值</p><p class="ql-block">常规教学的八个环节,环环相扣,最终都服务于“让学生真正学会”这一目标,而“考试”正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这里的“服务考试”绝非等同于“应试教育”,而是通过科学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以应对升学与未来发展的检验。</p><p class="ql-block">1. 备:回归教研组的“研课”本质</p><p class="ql-block">“备”即备课,核心是研课、磨课。如今不少学校抛开教研组另设备课组,实则是对“教研组”中“研”字职能的弱化。教研组本就承载着集体研讨、打磨教学设计的功能,过度拆分反而会割裂教学研究的整体性。真正的备课,应是教师结合学情、教材与课标,在集体智慧中碰撞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而非机械套用模板。</p><p class="ql-block">2. 讲:课堂的核心是“实效”而非“形式”</p><p class="ql-block">“讲”是课堂授课的核心环节。如今有些地方将“听评课”升级为“观议课”,看似概念翻新,实则若脱离“学生是否学会”的本质,再华丽的形式也无意义。课堂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表演得多精彩,而在于能否清晰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p><p class="ql-block">3. 评:评估应落地于“课后”而非“当堂”</p><p class="ql-block">“评”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有些课堂推行“当堂训练”,看似即时检验,实则只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的评估应体现在课后作业中:通过作业反馈学生的知识漏洞,通过教学反思优化教师的授课逻辑,而非在课堂上追求“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p><p class="ql-block">4. 批:作业的根基是“课本”</p><p class="ql-block">作业是教学评估的重要载体,而最好的作业永远源于课本。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80%的试题都与课后作业、课本例题紧密相关。脱离课本的作业设计,看似“创新”,实则偏离了知识的核心;而过度追求“分层作业”的花样,若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往往是画蛇添足。教师应聚焦课本习题,通过批改精准发现学生的薄弱点,为后续辅导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5. 辅:让自习课成为“自主思考”的土壤</p><p class="ql-block">“辅”即辅导,关键在于利用好自习课。如今许多学校的自习课被挤占或流于形式,学生失去了自我反思、自主探索的时间,久而久之便会丧失独立学习能力。真正的辅导,不是教师全程灌输,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适时点拨,帮助他们梳理思路、解决困惑,培养其学习主动性。</p><p class="ql-block">6. 考与补:针对性提升的关键</p><p class="ql-block">“考”是检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手段,而“补”则是针对考试暴露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这里的“补”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是“培优补差”的具体实践,与校外培训的商业化、有偿家教的功利化有着本质区别。它聚焦于学生的具体漏洞,通过针对性讲解与练习,帮助他们夯实基础、迎头赶上。</p><p class="ql-block">7. 研:贯穿始终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研”并非独立于其他环节的额外任务,而是渗透在教学全过程的反思与优化。无论是备课中的困惑、课堂中的突发问题,还是作业批改中发现的共性错误,都应成为教研的素材。教师通过持续反思、集体研讨,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让常规教学始终保持活力。</p><p class="ql-block">守正常规,方得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对常规教学的呼声,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教学没有捷径,那些看似“高效”的模式创新,若脱离了“备讲批辅考评补研”的扎实落地,终将沦为空中楼阁。</p><p class="ql-block">坚持常规教学,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环节、务实的态度,帮助学生真正成长。这便是教育最大的“守正”——守住教学的初心,守住学生成长的根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