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博物馆部分展品

月儿

<p class="ql-block">走进连云港博物馆,目光被一本泛黄的《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吸引。书页间记录着甲午战争的进程与《马关条约》的条款,仿佛将那段屈辱的历史娓娓道来。书页上一幅胡须浓密老者的插图,让人不禁想象他是否正是当年讲述这段历史的学者,又或是书中人物的化身。历史总在文字与图像之间留下痕迹,而这本书,正是那段风雨岁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四本《东洋战争实记》被塑料袋包裹,封面的地图与草书透露出战争的紧张氛围。旁边一块白底黑字的说明牌,标题写着“屈辱签约”,详细讲述了《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与深远影响。那段历史的沉重感仿佛透过展柜扑面而来,让人驻足沉思。</p> <p class="ql-block">翻开一本《日本历史》教科书,左侧的注释与图表与右侧的正文相辅相成,清晰地展现了历史脉络。另一侧,一张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形势示意图,标注了多个关键地名与事件,下方的文字解释了《南京条约》后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不远处,两本《日清战争实记》静静陈列,封面上的战争插图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动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本打开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静静躺在展台上,下方的标签清晰标注了出版时间与国家。旁边一本棕色封皮的书,书脊上印着“中国历史研究”,让人不禁想象当年的学子如何在这本书中探寻历史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一本旧书摊风格的书籍摊开在展柜中,书页上密密麻麻的中文文字记录着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资料汇编,下方纸条写着“中国内战外祸历史丛书”第三十三册。另一张图片中,一艘受损严重的铁甲舰映入眼帘,舰上士兵神情凝重,文字说明这是“被日舰击伤之镇远舰”,背景中还能看到其他船只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一本《日本历史》教科书摊开在展台上,左侧页面的地图与右侧的手写笔记相映成趣,下方标签说明此书记录了日本吞并琉球的历史。另一侧,一本深色封面的《新地誌 山田行元編 卷二》静静陈列,旁边还有一件雕刻精美的“富贵吉祥纹双层木礼橱”,装饰华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审美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份旧报纸摊开在展柜中,下方标签写着《改正日本国尽》与《甲午悲歌》,内容涉及日清战争的历史描述与甲午战争的进程与溃败。报纸的泛黄纸页仿佛在低声讲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上,“甲午悲歌”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下方详细描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威海卫之战,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清晰可见。战争的硝烟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一张历史图片记录了1894年7月“高升”号被日舰击沉的场景,出自《中国抗日战争图志》。另一张图片则展示了日本明治天皇在广岛大本营御前会议上讨论侵华战争的场景,背景资料来自《日本侵华图片史料集》。一张“土炮 清”的标签静静躺在旁边,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武器与战争。</p> <p class="ql-block">一把古代剑静静陈列,旁边一张粉色标签写着“剑”。另一侧,一本历史教科书摊开在展柜中,记录着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内容,下方标签写着“白话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于1923年。不远处,一本日本出版的书籍展示了战争与体操的插图,下方写着“明治大正昭和大绘卷”。</p> <p class="ql-block">一件清代袖镖陈列在展台上,由链子与金属部件组成,旁边标签写着“袖镖 清”。另一侧,一把清代弯刀静静躺在透明支架之间,标签写着“刀 清”。一份清代官方文件展示了红色边框与印章,记录了殿试与乡试的中榜者,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两个黑色实心铁球放置在展台上,标签写着“如意珠(实心铁球) 清”。背景墙上模糊的线条图案增添了几分古意。一张古旧纸张上印有红色边框与印章,内容涉及历史人物与事件,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对古代武器——飞剑与飞针——静静躺在透明保护板下,标签分别写着“飞剑 清”与“飞针 清”。一本打开的古籍展示了《孙子》《吴子》等兵法内容,旁边还有一份清代的“陈洺具保结单”,盖有红色印章,历史的细节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一张展板对比了清初与康熙时期的《武经七书》内容变化,左侧列出了《孙子》《吴子》等经典,右侧则加入了《论语》《孟子》,箭头指向康熙时期,象征着思想的演变。一本打开的《蒙学堂字课图说》上画有骑马人物,旁边还展示了清代的掌心刺与铜耳钢锋镖。</p> <p class="ql-block">一对石锁陈列在展柜中,表面粗糙,纹理清晰,左侧带有把手,右侧则无,展现出古代力量训练的风貌。一本《训蒙千字文》印本静静躺在展柜中,旁边一份古代文书记录了政治与社会治理的内容,红色边框与装饰线彰显庄重。</p> <p class="ql-block">一组木制插板整齐排列,每个插板上刻有汉字,背景为深色,旁边标牌写着“插板 清”。一张图片记录了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中国媒体的反应,另一张则展示了1874年日军侵台的情景,下方文字说明了清政府的应对措施。</p> <p class="ql-block">一份古代文书摊开在展柜中,楷书工整,内容涉及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强调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与对天地的敬畏。这份文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件“五子连科”银挂饰静静躺在展台上,银饰边缘花纹繁复,底部悬挂着五个流苏,象征着科举连中五子的美好寓意。旁边一组黑白照片记录了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旅顺的暴行,背景文字来自《中国抗日战争画史》,令人唏嘘。一件清代练镖陈列在展柜中,由长杆与镖头组成,链环连接,历史的冷峻与武艺的精妙并存。</p> <p class="ql-block">一组锡烛台静静陈列,民国时期的对称设计简洁大方,表面岁月痕迹斑驳,背景为深色墙面,展台为白色,整体风格沉稳而古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