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晋水哺晋祠

知愉

<h1><b>  步入晋祠,仿佛是被凝固的时光推开千余年的门扉,穿越到一千六百的皇家祭祀之地,钟灵毓秀、源远流长。</b><b style="color: inherit;">晋祠是以三晋大地的魂魄为墨,以山河为帛,写就了一部镌刻在山水间的恢弘史诗。</b><b style="color: inherit;">是晋山晋水哺育了晋祠<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  在国外旅行,遇到很多庄园,庄园常作为皇家和贵族居住、休闲场所,融合古典建筑与美丽的田园景观。明清以来,国内也有一些庄园,比如承德山庄、圆明园、颐和园,它们都<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为皇家或私人领地,</span>神圣不可侵犯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皇令不严禁私人建庄园,达官贵人也生怕僭越,</span>倒是</b><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江浙一带,私人的小型庭院不少。</span></b></h1><h1><div><b> </b></div></h1> <h1><b>  晋祠整体建筑布局高雅华贵,属于皇家祭祀性庄园,里面既无府邸、豪宅;更无达官贵人居住。不存在僭越之危,是个开放的公共场所,老百姓可以自由进出去磕个头,扫把香,祭祀一下。</b></h1> <h1><b>  献殿是列朝举行祭祀活动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只有大型的宗祠或庙宇等场所才有的殿。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并在明万历进行了重修,1955年进行了翻修。献殿是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b></h1> <h1><b>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为奉祀晋王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生了周成王姬诵及叔虞二位公子,母仪天下。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赵匡义为纪念邑姜,在而建了圣母殿,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b><br></h1> <h1>  <b>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4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富态安祥,衣袂飘飘,眉眼含情,千年风霜未褪其神韵<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  沫若先生来曾到晋祠题诗:“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他论证了——圣母即是邑姜。其实有点画蛇添足,因为历史上,从未对邑姜的身份有所怀疑或争议,用不着1600年以后再来论证。</b></h1> <h1><b>  圣母周边是43尊宋代侍女泥塑,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这些彩塑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宋代塑像群,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b></h1> <h1><b>  唐叔虞祠堂里面原陈列着一组元代的乐伎塑像,为保护起见移放到晋祠博物馆保存。这14位乐伎被巧妙地分成两组,一边是管弦乐,一边是打击乐,他们手中拿着各种乐器,如笛子、三弦、琵琶、笙和拨等。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瑰宝,在全国是唯一的。</b></h1><br> <h1><b>  圣母殿在殿前的8根廊柱上各有一条栩栩如生的木雕盘龙,这些造型各异,形态生动的龙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保存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span></b><b style="color: inherit;">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h1><b>  圣母殿的匾额就多达三、四十幅,这些匾额书法繁多、文字优美、刻工精湛、古朴典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br></b><b> “显灵昭济圣母”为最大的匾幅,匾长4.2米、宽3米。熙宁十年(1077)宋神宗赵顼封邑姜为“昭济圣母”,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赵佶又加封邑姜“显灵昭济圣母”。</b></h1> <h1><b>  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3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最著名的当称难老泉,难老泉则长流不竭,一汪深潭,一渠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意境。当年李白游晋祠留诗曰:“晋祠流水和碧玉,傲波龙鳞沙草绿。”</b></h1> <h1>  <b>鱼沼飞梁是一座石桥,是在方形鱼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上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柱水中耐腐、耐磨、防火,达到了整座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存的一例。</b></h1> <h1><b>  晋祠从周唐叔虞起上演过许多历史典故。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赵光义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陈毅元帅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b></h1> <h1>  </h1> <h1><b>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山晋水哺育了晋祠</b><b style="color: inherit;">。穿越汉晋隋唐,历经宋元明清,每一片青瓦都浸染着王朝更迭的沧桑。能听见王朝礼乐的悠扬,触摸北魏石雕的粗犷,仰望唐宋飞檐的飘逸,凝视明清碑碣的斑驳,,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华夏文明的厚重。</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