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奇迹耀古今,——晋北文化游之二

飞明絮语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狭义指山西省浑源县城南的主峰天峰岭地区,广义则包含横跨晋冀两省的恒山山脉。其核心景区位于浑源县境内,距大同市区约62公里,总面积147.51平方公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近300公里,最高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位于山阴县与应县交界处)。‌‌</p><p class="ql-block">自舜帝封北岳、秦皇汉武祭祀以来,历代王朝在此举行国家祭祀。</p><p class="ql-block">作为道教第五小洞天,恒山自西汉始兴道教,张三丰等道家名人在此修行。佛教文化同样兴盛,北魏时期修建的悬空寺被誉为“空中佛阁”。‌‌</p><p class="ql-block">山间分布雁门关、平型关等五大关隘,自古为中原屏障,留存大量古代战场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7月13日至7月19月的晋北文化游中,我们先后游览了恒山悬空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雁门关和忻州古城。饱览了北岳恒山的冠世古建和边塞风光。</p><p class="ql-block">‌晋北风光以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千年积淀的人文奇观交织成诗,既有‘黛螺顶隐现云海’的禅意画卷,也有‘木塔檐铃吟唱千年’的历史回响‌。‌‌</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啊,就像挂在天上的一幅画儿。简直就是美的化身。它像一个悬在空中的精灵,灵动而优雅。</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斗拱如盛放莲花,檐角铃响伴随麻燕翻飞,凝视时“千年匠作智慧与成住坏空的哲思交织碰撞”。‌‌</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历史沧桑‌在蜿蜒的长城中弥漫,万里蓝天千山翠绿中仿佛回响着“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铁马金戈,边塞史诗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悬空寺</span></p><p class="ql-block">作为恒山最著名的古建筑,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采用27根碗口粗木柱支撑在恒山翠屏峰绝壁上,被誉为世界十大悬空建筑之一,寺下金龙峡西岸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恒山十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经各朝各代,均得到精心修缮。北魏时期,道家道坛从平城(即如今的大同)南移至此,古代工匠依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理念,精心打造了这座悬空寺。</p><p class="ql-block">其建筑特色可用“奇、悬、巧”三个字精妙概括。它是国内现存独一无二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修建于悬崖峭壁之间,前临恒山、背靠翠屏,上有危岩承载、下临深邃山谷,楼阁悬空而立,结构精巧奇妙。</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内共有四十间殿阁,巧妙运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础,借助岩石暗托,让梁柱上下浑然一体,廊栏左右相互连通,曲折有致,虚实结合。寺内还供奉着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而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正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浑源永安禅寺</span></p><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禅寺‌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金代,现存元代主体建筑与明代壁画展现了深厚的宗教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永安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两侧配殿包括观音殿、伽蓝殿等,体现元代木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永安寺是现存唯一元代遗构,单檐庑殿顶覆盖黄绿琉璃瓦,檐下悬挂元代雪庵和尚题写“传法正宗之殿”匾额。‌‌</p><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的三绝为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该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浑源圆觉寺</span></p><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中,是金代的古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总计有舞乐人像40个,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铁刹顶端有一翔凤,翔凤能随风转动,是古代天然风向标。浑源圆觉寺塔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浑源圆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刹</p><p class="ql-block">塔定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只,当地百姓称作“候风鸟”,可随风旋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县木塔</span></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讨论。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消息,应县木塔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全面测绘方案和局部加固初步设计批复通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佛宫寺,刚好有点阴天,密密麻麻的燕子在塔顶周围飞旋,场面震撼。不一会下了十几分钟的雨,雨后燕子少了,木塔又恢复了平静。</p><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门入园,以东北方起点,绕塔一周,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从四面八方观看神奇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㙮的正面在南方,塔上悬挂“天下奇观”、“释迦塔”、“天宫高聳”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一层主尊佛像是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佛彩塑,结跏趺坐于八角莲台上。其面部丰满圆润,神态安详庄严,体现了辽代佛教艺术的典型风格,为辽代皇家寺院的核心供奉对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县佛宫寺</span></p><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年),由辽代萧太后倡建,用于家庙祭祀及宗教活动。寺院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牌坊、山门殿、释迦塔、大雄宝殿等,布局简洁古朴。 ‌</p><p class="ql-block">佛宫寺最初为辽代萧氏家庙,后成皇家寺院,现存牌坊、天王殿、钟鼓楼等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宫寺大雄宝殿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的主要建筑,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采用传统佛教寺院布局,坐北朝南,与释迦塔、钟鼓楼等共同构成中轴线建筑群。殿内供奉三世佛祖像及两座菩萨像,整体建筑群包含牌楼、山门、塔、大雄宝殿等,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保留了传统佛教建筑风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法相庄严‌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者或佛菩萨由内而外显现的端正威严之相,包含对佛法本质的体现与功德修持的凝聚。</p><p class="ql-block">‌法相‌:源于佛教哲学,指诸法的本质与外在相状的统一体,包含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显现。‌‌</p><p class="ql-block">‌庄严‌:梵语"vyūha"的意译,包含端正、威仪、神圣三重内涵,强调超越世俗的美感。‌‌</p><p class="ql-block">‌核心释义‌。本质与表象均符合佛法真理的神圣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县净土寺</span></p><p class="ql-block">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p><p class="ql-block">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大雄宝殿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是大殿和净土寺的精华所在。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净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雁门关</span></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中,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明洪武七年(1374年),今雁门关关城由贬谪代州的吉安侯陆亨所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雁门关长城由巡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坐落在代县北部的陉岭上,陉岭也称勾注山、雁门山。</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为一体。包括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质的历史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中国北境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商道,对促进古时商贸活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到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景区停车场乘摆渡车到达景区入口处,在“雁门关”景区入口处桥两侧,是杨家将雕塑群。</p><p class="ql-block">一侧是杨业率领的男士们塑像,他们是老令公杨业、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义子)杨延顺、孙子杨宗保、重孙杨文广,共11人。</p><p class="ql-block">另一侧是佘太君率领的女英们塑像 她们是佘太君、大儿媳张金定、二儿媳马翠萍、三儿媳花谢玉、四儿媳云翠英、五儿媳曹秀英、六儿媳柴美容、七儿媳杜金娥、八儿媳云秀清、孙媳穆桂英、丫环杨排风、杨八姐、杨九妹,共13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家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杨业,这位杨家将的开山鼻祖,镇守战略要地雁门关。三年间,他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和士兵的英勇作战,成功抵御了辽军的多次入侵,使得雁门关固若金汤,百姓安居乐业,“有杨将军在,便是铁打的雁门关!”的赞誉响彻云霄。</p><p class="ql-block">杨业之子杨延昭,承袭父业,继续守护着北宋的边疆。他并非像传说中那般拥有超凡的神力,而是一位技艺精湛、治军有方的优秀将领。他在云州二十年的戍守生涯,是他个人能力,以及他与士兵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的最佳证明。</p><p class="ql-block">这二十年间,他不仅有效地防御了辽军的入侵,还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与周边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并非仅仅依靠武力,而是将军事实力与外交策略相结合,为北宋边疆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月楼</span></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明月楼‌是雁门关景区的第一道门户建筑,历史上作为军事防御和边关将士思乡的象征,现为景区入口和游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明月楼始建于明代,最初名为凌云楼,后因康熙皇帝题字更名为明月楼。作为雁门关北口的第一道防线,其军事意义显著:敌军入侵时需先攻破此楼,而戍边将士亦借此寄托思乡之情。楼体为二层三开间结构,顶部悬“雁门寨”石匾及“明月楼”横匾,明代曾设铁人将士雕像(功能不详),现为景区检票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长城雁门关段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忻州市雁门关景区正式称为国家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衔山镇边徼,凿石为雄兵‌,斑驳城墙铭刻千年烽烟印记。‌‌</p><p class="ql-block">‌雨打狼烟灭,楼头闻鼓声‌,岁月将金戈铁马化作砖石间的低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北部雁门山中,地处恒山山脉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塞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点。‌‌</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城依山势而建,周长超千米,城墙高约10米,以石砌基座、砖石结构为主,设有瓮城、箭楼等防御设施。现存明代长城段保存完好,与东西两侧的隘口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战国至秦汉‌:赵武灵王在此推行“胡服骑射”,李牧在此大破匈奴;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多次由此北击匈奴。‌‌‌‌</p><p class="ql-block">‌宋辽对峙‌:杨家将在此抵御辽军,名将杨业战死沙场;杨家将满门忠烈,戎边卫国。</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成为晋商“茶马古道”枢纽,商贸往来频繁;清代设镇边祠纪念历代守关将领。‌‌‌‌</p><p class="ql-block">​八路军于1937年在此伏击日军运输队,取得“雁门关大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偃公堂</span></p><p class="ql-block">偃公堂是位于中国山西省雁门关景区镇边祠内的纪念性建筑,主要供奉西周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姬偃(幸氏始祖)及历代幸氏将领。</p><p class="ql-block">偃公堂的核心纪念对象为‌姬偃‌(史称偃公),他是西周文王第四十七子、武王之弟,因镇守雁门关有功被周成王赐姓“幸”,成为全球幸氏始祖。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延续了幸氏家族与雁门关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安堂</span></p><p class="ql-block">武安堂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风景区内,是镇边祠内的核心景点之一。该堂以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封号“武安”命名,主要供奉李牧及其他历代镇守雁门关的著名将领。 ‌‌</p><p class="ql-block">武安堂内的主像为战国名将李牧,两侧还供奉汉代李广、唐代李靖、五代李克用等七位历代守关名将的塑像。这些将领均与雁门关的历史防御密切相关,体现了该地区军事文化的重要地位。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武堂</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忠武堂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业(谥号忠武)及其家族忠烈事迹</p><p class="ql-block">而建的祠堂,位于中国山西省雁门关景区内,是镇边祠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群英堂</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群英堂内供奉着历代在雁门关周边地区征战的著名武将,主要包括以下人物:</p><p class="ql-block">‌卫青‌:西汉名将,曾多次率军抵御匈奴。 ‌</p><p class="ql-block">‌霍去病‌:西汉名将,以抗击匈奴著称。 ‌</p><p class="ql-block">‌薛仁贵‌:唐代名将,曾征战高句丽等战役。 ‌</p><p class="ql-block">‌张公瑾、薛万彻‌:唐代将领,参与抵御外侵。 ‌</p><p class="ql-block">‌徐达、李文忠‌:明代开国名将,参与北伐元朝等战役。 ‌</p><p class="ql-block">‌周遇吉‌:明代守边将领,曾参与抵御外敌。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忻州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游忻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兴寺街。</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1.92平方千米。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经过历代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各有瓮城,瓮城各有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门楼多、雄伟。砖、土、瓦、木、石的组合应用,完成与完善了作为军事设施的城墙。</p><p class="ql-block">2021年,忻州古城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2022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古城文旅休闲。</p><p class="ql-block">​16日下午,我们从雁门关来到忻州古城游览,参观了秀容书院等处,晚间观看了非遗项目表演——打铁花,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山庙</span></p><p class="ql-block">忻州泰山庙(又称东岳庙)始建于初唐,宋代和明嘉靖十年(1531年)曾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现存建筑中,仅东岳大殿为明代遗构,钟楼为清代遗构,其余多为近代修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财神庙</span></p><p class="ql-block">忻州财神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财神庙巷,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p class="ql-block">财神庙坐西向东,与泰山庙呈丁字相交,院内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括过殿、大殿、两侧鼓楼及偏殿。过殿为卷棚顶悬山式,大殿为单檐悬山顶,采用五檩后廊式构架与三踩单昂斗拱。南侧设戏台与过殿相对,中央矗立石雕“望海楼”(俗称“聚宝盆”),底座镂空可聚水,雨水通过水道流入古井,象征财富汇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财神庙的女住持是‌紫鑫‌,道教茅山正一上清派弟子,国家地理堪舆师‌。中北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传统文化推广者,曾获2020年中国当代金牌风水师传承者大赛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秀容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祠,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p><p class="ql-block">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 “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p><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设计。西高东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线三亭雄距至高处。主院为两进院,正中为过厅,后为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左右为配房、南面有戏台。主院以东下部建筑更为壮观,顺台阶西向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珑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览市区全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书院高台上俯瞰古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清殿</span></p><p class="ql-block">忻州三清殿位于忻州古城内的秀容书院博物馆附近,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师(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其建筑风格与布局体现了传统道教殿堂的特点,但现存建筑为现代修缮后的结果,原貌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园</span></p><p class="ql-block">西园位于忻州古城西部,秀容书院以西、西城墙以东、大坡街以南,依山势而建,与古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p><p class="ql-block">‌作为忻州市文旅融合重点工程,西园旨在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古城旅游功能,同时承担游客集散和市民休闲功能。‌‌</p><p class="ql-block">占地约67.61亩,包含怡苑、梅苑、梨苑、柏苑、杏苑五大主题园区,通过中式古典园林手法展现忻州历史人物故事。‌‌</p><p class="ql-block">‌怡苑‌:以班婕妤、傅山等文人元素为主,设青竹阁、婕妤轩等建筑。‌‌</p><p class="ql-block">‌梅苑‌:纪念徐向前元帅,修复赵进士故居,展现将士风格。‌‌</p><p class="ql-block">‌柏苑‌:通过义士阁、托孤台等场景,再现程婴等晋国义士救孤历史。‌‌</p><p class="ql-block">‌杏苑‌:以元好问为主题,设文宗楼、遗山轩等建筑,突出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城夜景</span></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夜景融合千年风华与现代光影,展现“流光溢彩霓虹海,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灯光铺满黛瓦青石,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脚步声与光影共谱岁月韵律。‌‌</p><p class="ql-block">‌灯火勾勒千年轮廓‌,城垣蜿蜒如沉睡巨龙,街巷交错处,古建筑在灯光下诉说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登高望原野灯火,昔日金戈铁马化作今朝安乐盛世图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傍晚,落日熔金,山西忻州古城城楼如剪影般伫立,与暮色深沉交融。晚风徐来,携着山间的清爽,拂去了白日里令人难耐的暑热,华灯初上,古城自酣睡中苏醒,渐渐喧闹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看打铁花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打铁花,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活动,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蕴含冶铁、道教、民间工匠、祭祀等丰富文化,有着历史、审美、环保等价值,能为现代生活增添乐趣。</p><p class="ql-block">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影邀明月 百里河山春写意</p><p class="ql-block">临风吟雁丘 一城风雅韵传情</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这座坐落在晋北大地的千年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人文气息,成为无数游人心中“一眼千年”的精神归处。无论是斑驳的城墙、热闹的街巷,还是烟火气十足的美食,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时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