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风拂过山谷,诗人赵友直以"雪向梅边尽,春从柳上来"的灵动笔触,在茶香与绿意间捕捉到挣脱束缚的逸兴。陆游晚年"雨足通南涧,木落见西山"的闲适,与薛嵎笔下"浮生千劫尽,长日一灯明"的禅意,共同勾勒出宋人山居生活的三重境界——春日的生机、秋日的通透、雪夜的澄明。</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诗人赵友直通过对山谷来风、残雪、新柳、瓶中绿草和杯中香茶的细腻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充满逸兴的春日画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中即景四首 其一 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 · 赵友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谷风吹我户,襟抱豁然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向梅边尽,春从柳上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瓶长绿草,茶碗泛香醅(pē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逸兴难拘缚,寻诗屐(jī)破苔。</p><p class="ql-block">春风,这位大自然最温柔的信使,悄无声息地穿过山谷,轻轻叩响了诗人的门扉。当那带着些许湿润与青草气息的谷风拂面而来,仿佛也一并吹散了诗人心中积攒了一冬的沉闷与阴霾。“谷风吹我户,襟抱豁然开”,一个“豁然”,写尽了诗人此刻的心境。那是一种久违的舒畅,一种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通透。不再有任何的压抑与束缚,心胸如同被春风涤荡过的天空,澄澈而开阔。这开篇之句,便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轻快、明朗的基调,如同一首乐曲的序章,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开的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卷。</p><p class="ql-block">紧接着,诗人的目光转向了窗外的景致,捕捉着春天来临的蛛丝马迹。“雪向梅边尽,春从柳上来”,这是何等敏锐的观察力!冬日的残雪,还固执地守在不畏严寒的梅花枝头,做着最后的抵抗。然而,就在不远处,那刚刚抽出嫩黄新芽的柳条,却早已宣告了春天的到来。一个“尽”字,一个“上”字,将冬去春来的动态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雪的消融与柳的萌发,这一退一进之间,季节的更迭便悄然完成。</p><p class="ql-block">诗人没有直接描绘春天的繁花似锦,而是通过这一细节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那不可阻挡的生命力。梅与柳,一者傲雪凌霜,一者柔顺迎春,它们不仅是季节的标志,更仿佛是两种不同品格的象征,共同演绎着这场冬与春的交接仪式。</p><p class="ql-block">视线从室外收回到室内,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他山居生活的一角。“花瓶长绿草,茶碗泛香醅”,这两句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山居的清雅与闲适描绘得具体而生动。花瓶中,几株不知名的绿草正肆意生长着,那份不加修饰的野趣,恰恰是山林生活的最好点缀。它们或许不是名贵的花卉,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为这间小屋带来了一抹最清新的绿意。而茶碗中,泛着诱人香气的,是诗人自酿的香醅。</p><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品一杯香茗,看一抹新绿,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似乎都消散在了这袅袅的茶香之中。这一句中的“长”字与“泛”字,用得极为传神,一个表现了绿草生长的动态,一个描绘了茶香四溢的情态,使整个画面都鲜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当内心的喜悦与外界的春光交融在一起,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便油然而生。“逸兴难拘缚,寻诗屐破苔”,诗人心中的那份闲情逸致,如同挣脱了缰绳的野马,再也无法被束缚在小小的书斋之内。他要走出这间小屋,去更广阔的天地间,去寻觅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于是,他穿上木屐,踏上了布满青苔的石阶。那一声声屐齿与苔痕接触的轻响,仿佛是他寻诗的脚步声,也是他与春天对话的回音。一个“破”字,写出了他急切的心情,也暗示了他将要打破这份宁静,去追寻更高远的艺术境界。这最后两句,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将诗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为这幅宁开篇即景图,画上了一个充满动感的结尾。</p> <p class="ql-block">第二首诗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如话家常,却于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自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饮酒、观景、散步、与人闲谈等日常琐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回归田园后,那份安然、豁达、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信笔二首 其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 · 陆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酒或一醉,无酒终日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足通南涧,木落见西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饭饱出柴门,本散腰脚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偶然遇野人,笑语欲忘还。</p><p class="ql-block">“有酒或一醉,无酒终日闲”,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两种常态,也奠定了全诗随性、洒脱的基调。对于嗜酒如命的陆游来说,有酒的日子,自然是要痛快畅饮,一醉方休的。那酒中,或许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怀念,或许有对壮志未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放下一切之后的释然与通达。醉了,便将尘世的烦恼暂且抛诸脑后,在微醺中享受片刻的迷离与自在。</p><p class="ql-block">若是没有酒,那也无妨,“终日闲”,一个“闲”字,道尽了此刻的心境。这份闲,不是无所事事的空虚,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彻底放松。没有了官场的束缚,没有了世俗的纷扰,诗人终于可以完完全全地做回自己,享受这份难得的清净与悠闲。这种有酒则醉,无酒则闲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体现了诗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酒,固然是诗人的一大慰藉,但大自然同样是他心灵的归宿。“雨足通南涧,木落见西山”,这两句诗,堪称写景的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场充足的秋雨过后,南边的山涧溪水猛涨,潺潺的流水声比往日更加清晰悦耳,仿佛打通了山间的经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随着秋意渐浓,树叶纷纷凋零,原本被茂密枝叶遮挡住的西山,此刻也清晰地展现在了眼前。这两句诗,看似只是平淡的写景,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雨水带来了通畅,落叶带来了开阔。人生中的许多困顿与迷茫,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褪去了浮华的伪装,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陆游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到了晚年,他终于能够像这雨后的南涧和木落的西山一样,通透而澄明。</p><p class="ql-block">享受了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的需求便显得简单而纯粹。“饭饱出柴门,本散腰脚顽”,吃饱了饭,信步走出简陋的柴门,去田野间散散步,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筋骨。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场景,却被诗人写得充满了生活的意趣。一个“饱”字,透露出一种满足感。对于晚年的陆游来说,能吃饱饭,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本散”二字,则生动地描绘出他悠闲散步的样子,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随心所欲地走着。这种看似“顽”劣的姿态,恰恰是内心自由的体现。不再需要循规蹈矩,不再需要正襟危坐,他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在这片属于他的土地上,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山野间的散步,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惊喜。</p><p class="ql-block">“偶然遇野人,笑语欲忘还”,在路上,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同住山野的乡邻。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身份的隔阂,他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攀谈起来。或许是聊聊今年的收成,或许是说说村里的趣闻,那份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轻松的言语,让诗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温暖。</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愉快的交谈中,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这最后两句,将诗人与山野、与乡邻融为一体的和谐画面推向了高潮。他不再是那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不再是那个心怀天下的爱国者,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野人”,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最终归宿的平凡老者。这份“忘还”的境界,正是他晚年心境的最好诠释——彻底放下,回归本真。</p> <p class="ql-block">第三首诗通过描绘雪后茅屋的清寂景象,以及僧人清苦而自足的修行生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寄珂雪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 · 薛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积雪覆茅屋,僧居清更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浮生千劫尽,长日一灯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野鸟呼能下,山灵避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旧时江月住,时听诵经声。</p><p class="ql-block">诗歌的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简而纯粹的画面。“积雪覆茅屋,僧居清更清”,一场大雪过后,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友人的茅屋,将原本就清幽的居所,衬托得更加清冷、更加寂静。这里的“清”,不仅仅是指环境的清寒,更是指心境的清净。大雪洗涤了世间的一切尘埃与喧嚣,只留下这片纯白与宁静。而一个“更”字,则突显出这种清净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片极致的清净之中,居住着一位僧人,他的生活,他的内心,也如同这雪后的世界一般,一尘不染。这两句诗,以景起兴,既点明了友人“雪屋”之名,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冷、空寂的基调,仿佛将读者瞬间带入了一个与尘世隔绝的禅意世界。</p><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时间似乎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浮生千劫尽,长日一灯明”,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对僧人修行境界的高度概括。“浮生千劫尽”,人生在世,如梦幻泡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与轮回。而对于这位修行者来说,这一切仿佛都已成为过去,所有的执念与欲望,都已在这无尽的清寂中消磨殆尽。他的内心,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达到了一种永恒的平静。</p><p class="ql-block">与这种内心的“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日一灯明”。在漫长而寂静的白日里,唯一陪伴着他的,只有那一盏忽明忽暗的孤灯。这盏灯,既是现实中的灯火,更是他内心的智慧之光。它微弱,却坚定;它孤独,却明亮。它照亮的,不仅仅是这间简陋的茅屋,更是僧人那颗早已勘破红尘、澄明通透的内心。一“尽”一“明”,一动一静,蕴含着深刻的禅理,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极致的清净时,他便能与天地万物相通,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野鸟呼能下,山灵避不行”,这两句诗,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与浪漫的色彩。山野间的鸟儿,本是怕人的,但它们却能被僧人的呼唤声吸引,从空中飞落下来,停在他的身边。这说明,僧人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毫无杀气、充满慈悲的善意,让这些生灵感受到了绝对的安全与亲近。</p><p class="ql-block">那些传说中山中的神灵,在遇到这位得道高僧时,也都会恭敬地避让开来,不敢与他同行。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却极大地彰显了僧人修行之深、德行之高。</p><p class="ql-block">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是成为了这片山林真正的守护者,一个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存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诗歌的结尾,诗人将思绪拉回到了往昔的回忆之中,也点明了这首诗的题旨——“寄”。“旧时江月住,时听诵经声”,诗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与友人一同在江边赏月的夜晚。那时的月光,清澈如水,洒在江面上,也洒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而从不远处的雪屋中,时常会传来友人朗朗的诵经之声。那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显得格外空灵与神圣。它不仅仅是经文的念诵,更是一种对内心信仰的坚定表达。</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但那江上的明月,那悠扬的经声,却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之中,成为了一种永恒的慰藉。这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含蓄而悠长。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对往昔美好回忆的追溯,将那份深厚的友谊与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敬佩之情,都融入到了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余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第四首诗以“夏日山居好”为题,开篇即点明主旨,并通过对清风、林木、飞鸟、骤雨、响雷以及园中竹笋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山居消夏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日山居好十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末元初 · 舒岳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日山居好,清风报断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深蚊却退,山合鸟飞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霎过云雨,数声深水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绕园寻蠹笋,聊以荐山杯。</p><p class="ql-block">“夏日山居好,清风报断梅”,诗歌的开篇,便以一种极为肯定和愉悦的语气,宣告了全诗的主题。一个“好”字,奠定了全诗轻松、欢快的基调,也总领了下文对山居生活种种美好的描绘。</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的“清风报断梅”,则为我们揭示了这“好”的第一个原因。夏日炎炎,最难得的便是一阵清凉的风。这风,不仅吹散了暑热,更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梅子黄熟的季节已经过去,“断梅”即梅雨季的结束。这意味着,恼人的湿热天气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将是晴朗舒爽的日子。诗人将“清风”拟人化,说它像一位信使,前来报告这个好消息,充满了童趣与想象力,也让这句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山居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气候的宜人,更在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林深蚊却退,山合鸟飞回”,这两句诗,通过对仗的手法,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另外两大优点。因为山中林木茂密,幽深僻静,所以恼人的蚊虫反而减少了。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树多蚊子多”的常识似乎相悖,却恰恰符合山林生态的规律——林深则气温较低,且可能有更多蚊虫的天敌,从而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避蚊港”。</p><p class="ql-block">到了傍晚时分,群山仿佛渐渐合拢,在外翱翔了一天的鸟儿,也都纷纷归巢。一个“退”字,一个“回”字,将蚊子的无奈与鸟儿的归属感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两句诗,一写“避害”,一写“迎利”,从两个方面突出了山居生活的安宁与和谐。诗人身处其中,既能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又能欣赏百鸟归巢之景,其内心的惬意与满足,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夏日的山中,天气总是变幻莫测,充满了戏剧性。“一霎过云雨,数声深水雷”,这两句诗,便精准地捕捉到了一场典型的夏季雷阵雨。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一片乌云飘过,带来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树叶上,洗去了满身的尘土,也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凉意。</p><p class="ql-block">伴随着这场骤雨的,是几声从深潭或溪谷中传来的闷雷。这雷声,因为隔着水,所以听起来并不刺耳,反而显得低沉而遥远,为这宁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雄浑与壮阔。诗人用“一霎”来形容雨的短暂,用“数声”来形容雷的稀疏,用词极为精炼而准确。这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不仅没有破坏山居的宁静,反而像一首激昂的交响乐,为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那狂野而又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也是寻觅山珍的好时机。“绕园寻蠹笋,聊以荐山杯”,诗人兴致勃勃地绕着自家的菜园,去寻找那些被虫蛀过的竹笋。为何要寻“蠹笋”?因为在古人看来,被虫蛀过的竹笋,往往更加鲜嫩可口,是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诗人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战利品采摘下来,准备用它们来作为下酒的小菜。“聊以”二字,透露出一种谦逊而自得的态度。这或许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是诗人亲手寻得的,充满了山野的清香与劳动的喜悦。用这样一道清淡的小菜,配上一杯自酿的美酒,独坐于山窗之下,看云卷云舒,听鸟语虫鸣,这便是山居生活中最真实、最惬意的享受。这最后两句,将诗人的闲情逸致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这首优美的山居消夏曲,画上了一个圆满而又令人回味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第五首诗通过对桂花的吟咏,表达了诗人赵蕃对于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坚守,以及对世俗富贵的淡泊与不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 · 赵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生天与山林相,不羡人间富贵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折得幽芳顿何许,纸窗书屋伴煎茶。</p><p class="ql-block">诗歌的开篇,便以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宣告了诗人的人生志趣。“我生天与山林相,不羡人间富贵花”,这两句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鲜明的个性与价值取向。“天与山林相”,是说我天生就和山林有缘分,我的性格、我的气质,都与这片宁静、淡泊的土地相契合。这是一种宿命般的自我认定,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在诗人看来,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属于山林的人,而不是属于那个充满纷争与喧嚣的官场。有了这样坚定的自我认知,后一句“不羡人间富贵花”便显得顺理成章。那些象征着权势与财富的牡丹、芍药等“富贵花”,在世人眼中或许是竞相追逐的对象,但在诗人看来,却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丝毫的羡慕。这种对“富贵花”的不屑,既是对自己山林品性的坚守,也是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一种无声批判。开篇这两句,掷地有声,奠定了全诗高洁、淡泊的基调。</p><p class="ql-block">既然不爱“富贵花”,那么诗人所钟爱的,又是什么呢?“折得幽芳顿何许”,这一句,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花的名字,而是用“幽芳”二字来代指,这就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幽芳”,必然不是那种在阳光下招摇、争奇斗艳的花朵,而是一种生长在僻静之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它不张扬,不喧哗,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骨与韵味。这,便是木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桂花。</p><p class="ql-block">诗人小心翼翼地折下一枝,那份珍惜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顿何许”三个字,则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这样一枝美好的“幽芳”,诗人会把它安放在哪里呢?是插在精美的花瓶中,供人观赏吗?还是赠予知己,共赏其美呢?</p><p class="ql-block">诗歌的最后一句,揭晓了答案,也将全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纸窗书屋伴煎茶”,原来,诗人将这枝桂花带回了自己简陋的书屋,放在了糊着白纸的窗前。这个选择,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用意。书屋,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栖息地;纸窗,象征着朴素、纯净的生活态度。将桂花放在这里,意味着它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是成为了诗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更妙的是“伴煎茶”三个字。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窗外,或许是秋雨潇潇,或许是月光如水;窗内,诗人独坐案前,亲手烹煮着一壶清茶。茶香袅袅,与窗前桂花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弥漫了整个书屋。在这一刻,嗅觉的享受与精神的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桂花的“幽”,茶的“清”,书的“静”,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圆满的审美世界。</p><p class="ql-block">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物质上简单、精神上富足的生活。这枝桂花,最终的归宿不是华丽的厅堂,而是这间充满书香与茶香的小屋,这正是它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诗人高洁品格的最好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图文来源:网络资料。</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