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木犁

<p class="ql-block">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木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春,单位组织的离退休老同志春游踏青地选在位于昌平的北京白浮泉公园。据活动组织者介绍,十年前的考古发掘证实,公园里九龙吐水的白浮泉历史上曾经是著名京杭大运河的北水源头,这个历史背景犹如一件冷知识立刻引起了我们许多人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京杭大运河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大运河北起点位于北京通州区,具体位置在北京五河交汇处的通州北关附近。2015年6月13日设立的“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正式确认了这一位置。南终点在浙江省的杭州,全长1794公里,故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至于昌平白浮泉作为水源地引水补充京杭大运河这一重要历史作用却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沿用隋唐大运河,元朝改道并裁弯取直,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使用至今。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重要象征。2014年,中国“京杭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元朝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并命名“京杭大运河”,迄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为解决漕运问题,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连接大都与通州,使大运河的北端延伸至北京。但这一段河道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漕运物资到码头后分流入城的需要,应该不属于京杭大运河的主河道。</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方主要水源为微山湖。昌平白浮泉是通惠河的水源地,联通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如此说来,毫无疑问应该是京杭大运河北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历史的发掘,还要从2014年2月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京密引水渠因为修建地铁而进行截流改造说起。当技术人员着手勘察设计引水路线时意外发现,早在元代,此地就曾经有一条引水渠,为北京城提供了水源。而且和京密引水渠路线几乎重合,这让所有参加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们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经过不断深入考古发现,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有幸能够学习知晓了这一段历史文化价值,重温了七百五十年前郭守敬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批准郭守敬“引水济漕”奏折建议,郭守敬奉命开凿通惠河,引龙山北麓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注入元大都城内,再向南引水入积水潭(今什刹海),并与通惠河联通,即解决了京杭大运河北端补水问题,又使通州漕运码头延引至元大都城的积水潭。此项工程的修建便利了漕运、节省了运费、提高了效率,为元大都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郭守敬所做的元大都水资源勘测及水利规划,让北京城水源问题成为金、元、明、清四朝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供水格局,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以自己坚韧的步伐不断前进,但也总会伴随着曲折起伏。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正式择定在白浮村以北的天寿山修筑长陵。成为皇陵重地后,陵域引水便成为禁忌,引白浮水济通惠河以影响帝陵风水为由被废弃。明朝这段历史可视为京杭大运河引水工程的倒退。</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段历史就不能不说到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郭守敬。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最有影响的历史贡献,是首先提出以海水平面作为高程测绘基准面,是世界测绘地图史上最早使用“海拔”概念第一人,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海拔概念早560多年,在我国乃至世界测绘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今测得知,白浮泉与昆明湖高程差仅为2米,保证渠线施工后的坡度显得尤为重要,郭守敬采用了远超那个时代先进的测量技术,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密的仪器,才使这条运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得到保障。</p><p class="ql-block"> 水源在白浮泉,用水处在正南的元大都,最直接的办法是引水向南,但实际操作上却行不通。从白浮泉南下,分别有沙河和清河,但河道处于较低洼的地区,倘若引白浮泉水南流,路过这些低洼地区,水无疑就会"漫散"开了,无法向地势更高的城内输送。郭守敬经过多次实地勘探,深思熟虑提出了“白浮瓮山河”工程设计方案:将白浮泉水向西引,循着西山山麓,顺着平缓的坡降绕行,流到京城西北。从白浮泉起到瓮山泊止总长约32公里,这条渠线既可多汇集泉水,又保持合理的高度差,避免穿过低洼的地区。以今天的水利科技水平衡量,郭守敬当年所提方案,仍是十分合理和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现代水利工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村至昆明湖这一段的线路,大体走向也基本与元代故道一致,仅小有调整,足以证明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p> <p class="ql-block">  温故而知新,了解学习历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感谢活动组织者的精心策划安排,让我们学习了解了这段差点被人遗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蛇在十二属相里又称“小龙”,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来护佑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而白浮泉补水河道恰如一条小龙与京杭大运河大龙首尾相接,既体现了我们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又深涵了中华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6日写于烟台</p><p class="ql-block"> (图片部分取自网络)</p>